创新与突破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o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收录了戴维斯自1986年到2007年间所有短篇小说。戴维斯打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创作常规和疆界,不受体裁和长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诠释思考当代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状况和问题。《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原创性的写作模式为后世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 短篇小说 创新与突破
  引言
  2013年的曼布克国际文学奖由美国短篇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获得。1947年出生的戴维斯是布克国际奖迄今为止评选出的最为独特的一位作家,她以写作“超短篇”和微型小说成名,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巨匠”。《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包含了戴维斯自1986年至2007年间所有的短篇小说,是一种全新的、极具原创性的写作,反应了作者独有的创作特色和写作风格。本文将以《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以下简称《小说选》)为蓝本,通过分析其不同作品探讨小说的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突破了常规短篇小说的体裁疆界
  《小说选》收录了莉迪亚·戴维斯的四部小说集,分别是《拆分》(1986)、《几乎失忆》(1997)、《塞缪尔·约翰很气愤》(2001)和《困扰的种类》(2007)。其作品形式灵活多样,文本类别极其丰富。形式上的创新使得其作品被布克国际文学奖的评审专家认为“无法归类”。它们可以是微型小说,趣闻,轶事,散文,笑话,寓言,文本,格言,甚至是箴言,祷文。戴维斯视角独特广泛,她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写入小说,而小说也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来写,所以她才会被一些同行作家称为“一位基本上属于她自创的文学形式的大师”。
  (一)非传统叙事的小说形式
  《小说选》中一部分叙事小说打破了以往传统小说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叙事形式。小说剥除了传统叙事要素,可以仅仅是抽取一小段生活情景进行详细描述,把人人都有可能经历的生活小场景用干练简短的文字自然地叙述出来,却也能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比如《鱼缸》。
  (二)散文和诗歌形式
  《小说选》中有类似散文结构的文本《头与心》;还有《苍蝇》,用诗歌的形式分行而写,融合了诗歌的见解、韵律和意境。
  《苍蝇》
  在巴士的尾部,
  厕所里面,
  这个极小的非法乘客,
  在赶往波士顿的路上。
  (三)应用文形式
  在《致殡仪馆的一封信》中,主人公“我”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对于死去的父亲以“骨灰”这么冷漠的字眼来代替“亲人”这种尊重的称呼而致信于殡仪馆,表示其不满。
  (四)报告形式
  《我们想你:对于来自大四学生班级问候康复信件的一个研究》细致而完整,对于学生书信的内容、长度、语境及语言措词和写作模式等部分做了严谨而周密的研究并得出结论报告。
  (五)论文形式
  《海伦和Vi: 健康及生命力研究》,有引言、背景、正文以及结论几部分构成。
  (六)其他创新文体形式
  “问题解答”式,如《一分钟看二十个雕塑》。“列举清单”式,如《我该如何哀悼他们》。
  作者戴维斯的作品形式不拘一格,变化多样,除了上述一部分所提及外,还有科教式的文本、游记、戏剧剧本等叙事形式,小说体裁如此之丰富多样,可谓短篇小说中文体形式的创新。
   二、打破了常规短篇小说的长度界限
  《小说选》一共700多页,共包含218个小故事,其打破以往常规小说的长度界限,长则几十页,短则一两页,大多不超过3页,最短的只有几行甚至只有一句。下面是一些精致短小的“一句话小说”。
  《索引项》:我不是一个——基督徒。
  《西罗多德告诉我的一些事儿》:就是关于尼罗河里的鱼。
  《失眠》:我的身体很痛——那一定是这张沉重的床紧贴着我的缘故。
  这些取材根植于日常生活,充满趣味性和亲切感的小故事是如此简短、迅捷,但却能在短短的一两行内给读者创造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它们都几乎只能概括莉迪亚·戴维斯创作的一个面向或特质。戴维斯尽可能用最少的字数明确表达了作者所要反应的主题及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外延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语言表现力强,内容完整
  《小说选》中的作品虽然简短,但是内容清晰完整。比如,在《春怒》中:我很高兴看到叶子迅速在长大。这样它们很快就能把邻居和他那个一直哭闹的孩子给遮住了。这个故事有开端(邻居和她哭闹的孩子),有发展(叶子在快速成长)以及结局(邻居和她的孩子会被遮挡住)。这短短两句话的文本里不但提供给读者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让读者体会到故事主人公那种倍受孩子吵闹滋扰的纠结和煎熬。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能陈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足以体现戴维斯高超的写作水平,以最简洁的话语表现出最完整的内容和最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语言外延丰富,激发读者想象力,艺术效果强烈
  《妈妈对我旅行计划的反应》中的全文是这样的:盖纳斯维尔!太糟了,你的表兄死了!在这个“一句话”故事中,题目和正文呼应关系,“我”的旅行本是件普通寻常的令人愉快兴奋的事情,但是遇到了“母亲告诉我‘表兄死了’”这件沉重和令人紧张的消息,“我”从兴奋地准备旅行与听到消息后的大失所望,先前的轻松与听到消息后的紧张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从而激发读者们的无限想象,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故事的外延。故事前后没有任何铺垫,作者仅用了一句话道出主题并引发读者的无限疑问,表现了语言强大的张力和强烈的情感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突破了短篇小说的叙述疆界
  (一)多样的叙事题材
  在《小说选》中,小说的题材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人、实物、概念或是情感都可能成为一篇短故事的主题。比如身体的某一部位、一只小动物、一种情感、一些状况、一种奇特的行为、一节语法课、或者关于无聊、好品位,奖学金等。我们不难发现《小说选》中的故事素材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读者们很容易产生共鸣,甚至能在其叙述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用极具原创力的形式以极为清晰和准确的语言,探讨了现代生活最为重要的主题,例如孤独、焦虑、困惑、自我意识、身份的不稳定性、爱、痛苦、疾病、社交、情绪和思维的运作与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选》中,作者对爱的描述几乎都是负面的,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那种无望的爱,背叛的爱,失败的爱,受挫的爱,失去的爱成为戴维斯描写爱的素材和主题。比如戴维斯的短篇作品《爱》中,戴维斯仅仅用了三句话就生动深刻地刻画出了一个完全沉浸在对已逝恋人疯狂爱恋的女子形象,让读者为女主角的执着、炽烈却徒无回应的爱所感动并为之同情。
  (二)特殊的叙事视角
  在创新形式和丰富题材下,戴维斯深入思考当代生活的各种情境、状况和问题,而这些日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从未被我们所关注过的小事情在戴维斯的笔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描述与分析。《小说选》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剥离传统叙事的元素,只剩下一个片段,诸如“观察”“沉思”或“分析”。戴维斯喜欢写下一个片断的观察,或是对于不同概念的分析,它将一个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境拆解开来。除非必要,小说中很少提到确切的时间,地名或是人名。大部分情况,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即使出现第三人称,作者很少用具体的人名,而是用“一位母亲”“两个姐妹”,甚至是“X”“Y”“Mrs.D”来替代,而地点也是以“某一个小镇”“某一城市”为背景。
  在《问题》中,作者用110个单词的一段话来描绘了一个因为家庭重新组合所形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关系网络:X和Y生活在一起,但是依靠Z提供的钱来生活。Y自己资助W, W和V所生的孩子在一起生活。V想要搬到芝加哥,但是他的孩子和W生活在纽约。W不能搬家因为她和U有关系,而U的孩子也生活在纽约,尽管和他妈妈T生活在一起。T从U那里拿钱,W从Y那里拿钱,为她自己而从V那里拿钱养他的孩子,X从Z那里拿钱。X和Y没有生孩子。V很少探视却在资助他的孩子。U和W的孩子住在一起但是没有资助。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信息量极大,我们稍不留神一个词,都会被其复杂的关系搞晕。而其中重新组合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金钱关系的复杂性也通过其文章的题目《问题》得以反映。很显然,《小说选》的作者不是想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或完整的故事情节为写作目的,作者是想通过对于一段故事的描述或分析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对各种情境、状况和问题极其深入的思考。在故事中,作者一丝不苟的逻辑性和强烈的哲学思辨都在这些分析中有深刻体现。
  结语
  《小说选》是至今现代短篇小说的一个另类,小说不拘题材长短,不受体裁束缚,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极为敏锐的观察反映了我们所处现代社会的真实。在戴维斯看来,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写入小说,而小说也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来写,所以她会被一些同行作家称为“一位基本上属于她自创文学形式的大师”。当然,《小说选》还有很多特色,如故事情节中蕴含大量的潜文本,丰富繁多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标准严谨的语法结构和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也展现了戴维斯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和写作创新。另外,带有哲学思辨的思考和清晰细致并富有条理的“分析性”小故事也成为《小说选》中的一大特色。总之,戴维斯是独一无二的,她的作品也是短篇小说中的一个奇葩,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原创性的写作模式为后世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块新天地。语
  参考文献
  [1]王冠珠.这就是小说——布克奖为莉迪亚·戴维斯正名 [J].世界文化,2013(7):28-29.
  [2]冯元元. 莉迪亚·戴维斯:自成一派的文体大师[J].博览群书,2013(7):101-103.
  [3]btr.莉迪亚·戴维斯:短文本的魔术[N].上海壹周,2013-6-3.
  [4]吴永熹. 莉迪亚·戴维斯因获2013年布克国际奖而为中国读者关注,评委会称其作品——“有诗一般的简短与精确”[N]. 文汇报, 2013-6-1.
  [5]张辉松.英语短篇小说文体特征综述[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7-29.
  [6]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9-11.
其他文献
绘画艺术有“成教化,助人伦”之说,但除去这些功能外,最大的一点也应该是“悦其心而赏其目也”。好的艺术作品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受。就如少年时代看齐白石的虾、秋蝉、小蝌蚪,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泼墨山水,至今都在脑海中难以忘怀。  蜀中山水画名家姚叶红先生的作品以大气磅礴、色彩富丽、灿烂奔放、质朴率真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人们的喜爱。他的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恩师、著名山水画大家岑学恭先生的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这是一篇小小说,回忆一下,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学生思考)  生:一个离异母亲给儿子送奶糖,结果奶糖化成了“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师:说得完整简洁,你认为小说表达怎样的中心呢?  生:我认为小说中心是表达母爱的伟大。  生:我认为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对母爱的渴望。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关于小说的主题我们一会儿再探讨。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先生”为主的说教式,学生死记硬背,不图甚解。而当下不少语文课堂则热闹非常,多媒体和杂耍式的花架子让学生目不暇接,学生成了“观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冷静下来剖析却发现,在这个繁荣热闹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急躁与浮浅,空洞与做作。这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语文课堂格格不入。  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与感悟。  一、老师,语文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摘要:悲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在西方发展成熟之后,在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它来源于哲学家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本源以及宇宙的发展规律。悲剧意识就是在这种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分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是,悲剧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和东方的发展和丰富有着一定的区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来看,悲剧意识在“元曲四大悲剧”时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元杂剧《窦娥冤》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对立,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主题是想象,安排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都是童话。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前阅读单元中众多童话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不同,这两篇童话共同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但想象并不是—种具体的表达方法,而是—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想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对人脑中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的形象。这种新的形象只
组文阅读课程,就是根据当堂的学习目标,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科学合理地选取一组文本,遵照课程规律,实施有效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阅读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可以几篇文章横向推进,按教学活动板块实施教学;也可以先学一篇后再学其他几篇,纵向推进。  《一花一世界》这堂课是在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夹竹桃》精读引领课后设计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认为,这一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表述,明确强调了素养的整体性和建构性特征,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性作品,将浪漫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巴黎圣母院》中有关描写艺术形式的方面进行对照性分析,包括爱情观念对照、人物形象对照、情节环境对照等三方面内容,以通过对照性描写艺术体现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价值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对照艺术 爱情 人物 情节  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写作技巧,重点表现为浪漫主义文学价值的体现,其关于浪漫主义的创作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识字教学提出的要求。  综观目前语文识字教学课堂,在达到课标识字量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识字空间;教师识字教学过分依赖课本与课堂,不能建立起识字与语文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一些教师虽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世界文坛的重要角色,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他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情感,《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小说中以悲和美为两种基调穿插在整部作品中。本文将以《伊豆的舞女》为例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进行深度的心灵感知。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与美《伊豆的舞女》  引言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整体弥漫着悲情的基调,离不开他不幸的经历。《十六岁日记》是川端康成记录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