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梗来临前,胸部压榨感是最典型的症状,但据统计,我国急性心梗及心绞痛患者中,超过1/3的人会出现不典型的疼痛症状;还有约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由于没有胸闷、胸痛等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患者往往忽视疾病的存在,但是心肌已经处于缺血的危险状态,时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心肌缺血就是指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临床上,心肌缺血症状的个体化差异非常明显,最典型的症状是运动过程中的心前区不适(憋闷、紧缩感等)、压榨样疼痛,往往在运动停止后可自行缓解。但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缺乏这些典型症状,不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且个人感觉良好,会因为病情过于“沉默”而被漏诊。临床将这种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情况,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
隐匿性心肌缺血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代偿能力较差,侧枝循环不如老年人,一旦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心肌会迅速发生坏死,引发心跳骤停,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由于没有症状“提醒”,这部人容易继续从事超负荷的工作或锻炼,加之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无疑将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尽管患者无法感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客观检查提示的缺血表现来寻找线索。常规的心电图是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但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而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完整、系统地捕捉患者的心电变化,并能找寻出心肌缺血规律和隐匿性发作次数,对发现和及时解除隐匿性心肌缺血这枚“无声的炸弹”具有重要意义。
现临床多建议,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静坐少动及熬夜加班等隐匿性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早筛查出病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隐匿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
常用药物包括:(1)硝酸酯类药物,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可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张力而减低心肌耗氧,同时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2)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等,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为冠心病防治的必备药物;(3)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血脂康等,在多个层面给冠心病患者提供保护;(4)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心肌的收缩力与耗氧,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此外,一些活血化淤、芳香温通的中药,也可以对抗凝集的血小板,扫除血液中的“垃圾”,使之无法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经药物治疗不见改善者,应及时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必要时选择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对于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还需要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1.饮食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每餐食物内容应包括主食类、优质蛋白类、蔬菜类),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尽量保持理想体重或使体重逐渐向理想体重靠拢。尽量减少食用肥肉、荤油、奶油、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控制钠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5g(相当于食盐不超过6g),同时注意控制酱油、味精、榨菜、腐乳等高钠食物的摄入。
当然,戒烟限酒必不可少。这是因为,长期饮酒会使血管失去弹性,对心脏的损害很大。吸烟不仅容易使血管痉挛、血流变慢、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还会引起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血压升高时还容易引发中风。
2.锻炼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总胆固醇(TC)降低,对稳定斑块、延长甚至阻止粥样斑块形成意义较大。因此,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肌缺血。比较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太极等。运动量要以运动心肺测试结果为依据,佩戴心率监测仪,主张低强度的运动量。运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且不可太猛,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心悸、劳累、过度疲乏,甚至胸痛时,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第一时间至医院心内科就诊。
3.心理
必须保持规律作息,心情舒畅,心境平和。在熬夜劳累和情绪激动情况下,原有冠状动脉斑块者极易发生冠状动脈痉挛,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和低血压,可危及生命甚至引发猝死。
无症状≠无危险
心肌缺血就是指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临床上,心肌缺血症状的个体化差异非常明显,最典型的症状是运动过程中的心前区不适(憋闷、紧缩感等)、压榨样疼痛,往往在运动停止后可自行缓解。但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缺乏这些典型症状,不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且个人感觉良好,会因为病情过于“沉默”而被漏诊。临床将这种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情况,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
隐匿性心肌缺血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代偿能力较差,侧枝循环不如老年人,一旦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心肌会迅速发生坏死,引发心跳骤停,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由于没有症状“提醒”,这部人容易继续从事超负荷的工作或锻炼,加之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无疑将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及早发现是关键
尽管患者无法感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客观检查提示的缺血表现来寻找线索。常规的心电图是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但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而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完整、系统地捕捉患者的心电变化,并能找寻出心肌缺血规律和隐匿性发作次数,对发现和及时解除隐匿性心肌缺血这枚“无声的炸弹”具有重要意义。
现临床多建议,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静坐少动及熬夜加班等隐匿性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早筛查出病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与有症状性相同
隐匿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
常用药物包括:(1)硝酸酯类药物,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可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张力而减低心肌耗氧,同时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2)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等,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为冠心病防治的必备药物;(3)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血脂康等,在多个层面给冠心病患者提供保护;(4)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心肌的收缩力与耗氧,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此外,一些活血化淤、芳香温通的中药,也可以对抗凝集的血小板,扫除血液中的“垃圾”,使之无法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经药物治疗不见改善者,应及时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必要时选择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预防心肌缺血,饮食 运动都少不了
对于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还需要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1.饮食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每餐食物内容应包括主食类、优质蛋白类、蔬菜类),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尽量保持理想体重或使体重逐渐向理想体重靠拢。尽量减少食用肥肉、荤油、奶油、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控制钠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5g(相当于食盐不超过6g),同时注意控制酱油、味精、榨菜、腐乳等高钠食物的摄入。
当然,戒烟限酒必不可少。这是因为,长期饮酒会使血管失去弹性,对心脏的损害很大。吸烟不仅容易使血管痉挛、血流变慢、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还会引起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血压升高时还容易引发中风。
2.锻炼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总胆固醇(TC)降低,对稳定斑块、延长甚至阻止粥样斑块形成意义较大。因此,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肌缺血。比较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太极等。运动量要以运动心肺测试结果为依据,佩戴心率监测仪,主张低强度的运动量。运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且不可太猛,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心悸、劳累、过度疲乏,甚至胸痛时,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第一时间至医院心内科就诊。
3.心理
必须保持规律作息,心情舒畅,心境平和。在熬夜劳累和情绪激动情况下,原有冠状动脉斑块者极易发生冠状动脈痉挛,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和低血压,可危及生命甚至引发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