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市场,有一个中国品牌的箱包已经畅销了18年,单只经典款式累计出售600万只。这不仅征服了向来挑剔的外商,也让看在眼里的人开始好奇,一个小小的箱包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大学问?
对此,身为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顶新”)董事长的王向军,18年来坚持走品牌创新路线,用“技术”说话,在带领顶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箱包企业向行业“专利大户”进发的同时,成功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如今,面朝顶新即将迎来的“二十年”,王向军的目标是“做世界上最轻的箱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放弃“铁饭碗”投入改革开放的浪潮
1988年,王向军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在原金山县外经办工作。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他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虽然政府机关收入并不算太高,却非常安逸稳定,是一个十足香饽饽的“铁饭碗”。
青春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八年时光里,在同龄人中,王向军算得上幸运,也算得上“小有成就”,但他偶尔也有“看不到头”的感觉。他常说:“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在我一生中,定要报效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厚爱。”但在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工作时间里,他都没有看出他真正的才华,没有真正做成什么事。于是,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他萌发了下海经商的想法。
一年以后,也就是1997年,王向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铁饭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箱包行业,是因为王向军在前期市场调查过程中发现,当时国外市场对于箱包的需求量非常大,进入门槛相对比较低,行业前景无限。
一直以来,王向军想着做大事情,刚成立的顶新也颇有点“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思,3000平方米的厂房,30台缝纫机和配套设备,从接单代工开始做起。然而,对于刚投身商海的王向军来说,还是有点迷茫。在最初的三年里,他一直在反问着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有出路。”由于当年顶新还属于单纯的代工生产型企业,始终摆脱不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状况。同时,面对当时国有企业主导的箱包行业市场,王向军的创业路可谓走得举步维艰,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把产品做精做强,小箱包也能闯出大市场。”从一开始,王向军就为顶新设定好了市场定位,以出口国外市场为主。但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产品却成为了顶新的一块短板,这也渐渐让他开始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对于一个传统型企业的重要性。
从2000年起,顶新开始朝着“打造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的目标踏出了步伐,这也奠定了顶新向更高目标进军的基础。
开拓创新塑造一个民族品牌
在顶新的箱包展示厅内,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箱包,这是顶新在2008年为了品牌宣传做的一个惊人之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拉杆箱,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王向军自豪地介绍道。据悉,此款最大拉杆箱已被广交会组委会收藏,并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典型常年展示。
早在2000年,顶新就开始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坚持走品牌创新路线。王向军认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拥有价值,还能创造价值,推动和加速企业的发展。而“打造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也并非一句口号,明确的目标让顶新立足于创新研发。2006年,顶新成立了研发中心,在技术、工艺、款式上寻突破,出口产品更加注重国际流行时尚。
据介绍,全球箱包产量90%产自中国,但其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产品较低端,在出口贸易中获取的利润较低。在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产品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王向军在研发上的投入历来不吝啬。近年来,顶新箱包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每年都在600万元以上。
“我们不仅做得了世界上最大的拉杆箱,更要做世界上最轻的箱包。”2012年期间,为了顶新可持续发展,实现“争做全球最好旅行伙伴”的企业,王向军亲自带领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团队,研发、试制新型复合材料拉杆硬箱。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2012年11月,顶新最终研发出世界最轻绿色环保拉杆硬箱。据悉,此款箱包以PET材料制作而成,一个100L容量的拉杆箱,重量只有3.1kg。同时,它还坚固耐用,实验表明经一辆2t卡车压过仍然恢复原样,继续使用,比传统硬箱坚固50%。而PET材料本身具备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已被证明达到食品包装材料等级。除此之外,顶新另一款拳头产品则是自行设计、开发、生产的特殊材料碳棒系列纺织面料拉杆箱,是目前全世界自重重量最轻的拉杆箱,重量仅为1.48Kg。该箱包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特殊材料碳棒碳纤维作为箱包支架,已申请世界专利,产品的牢固度好、创新性结果、自重轻且可容纳同等情况下更多的物品,节约了资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顶新自主研发的箱包深受国外市场青睐的同时,也让王向军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顶新已成功申请专利1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18项,成为行业内的“专利大户”。
2013年,由于顶新业务全面铺展,王向军选择在江苏设立顶新新的生产基地。同时,顶新投入巨资引入国际先进的ERP系统以及三个率管理软件,在各个环节上力求使用数据分析,根据发行的问题及时调整生产管理。正是这样一份对品质严格监管的态度,近年来顶新在行业内拥有不少话语权,王向军更是亲自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为行业健康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如今,历经18年的风雨,顶新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代工厂,而是拥有占地面积8万6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有熟练员工700多名,拥有28条目前国内工艺先进,设备优良的箱包制作、装配流水线,以及整套箱包检测设备中心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大型企业。其倾注十多年打造的自主品牌“顶新 DINGXIN decent”品牌箱包,已成为“上海市出口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文明单位”,2011年公司又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畅销世界65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8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经销商。2015年,年销售额达2.5亿元。 创新激发活力,改革引领发展。据透露,明年顶新将适时打造全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将制造和服务相融合,向着工业4.0管理方向迈进。
凝聚人心惠及职工和社会
十八年的发展,使顶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十八年的创新铸造了顶新的品牌;十八年的努力,使顶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十八年的坚持,使顶新赢得了客商的满意。
同样在这十八年里,王向军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包括第四届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者、上海市优秀质量工作推进者、上海市外经贸先进工作者、第三届金山区十大杰出青年、金山区先进工作者等。对此,在王向军的信念中,自己的成功背后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员工。而他也将员工视为顶新最重要的财富。王向军常说:“我们要真情关爱员工,真心帮助员工,真意服务员工,你心里不装着他们,不给他们办实事,不管你再有本事,成功也是一时的”。
为了让员工在夏季也能够舒心地工作,王向军指派公司后勤部门在厂房里增安了空调,防暑降温。还吩咐行政办公室,中午为员工每人发放一次冷饮,进行防暑。就这样每年的夏季,当温度高于35度时,员工们都可以吃到可口的冷饮,至今还是如此;员工生病住院,他也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安排领导去探望,检验部一名员工放假期间,外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他派人送去5000元,让员工安心养病,近两年来,王向军探望员工100多人。同时,他每年还都会让公司工会对困难职工和病弱的职工进行慰问。不但如此,他还以公司名义先后对朱泾镇、兴塔镇小学、金山区红十字会等单位捐赠人民币18万多元,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乐此不疲。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上下民众的心,王向军带领全厂1000多名员工进行集体募捐,同时在第一时间向灾区员工发放慰问金、书包、电脑等物品,并在此后单独向甘肃省受灾地区又捐赠了两万元的善款以及500只书包以慰藉灾区的民众。除此之外,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他还向家中有考生的家庭赠送箱包及礼物以示祝贺,处处做到了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
与此同时,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王向军一直坚持“取之于民,还之社会”的信念,把扶贫济弱视为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07年和2012年,顶新先后在革命老区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创办两个实体企业(山东济宁箱包有限公司,江苏徐州莱特行箱包有限公司)。现在,两个企业有近千名职工在工作,为当地的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和人民群众的赞扬。他还提议建立了顶新的“爱心基金会”,将一些款项捐给那些家中生活有困难的员工以及社会福利会。并定期举办诸如“拔河比赛”、“元旦晚会”、“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之类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还每年投入二十万元,作为职工、干部的培训基金,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了企业的运营实力。每年9月9日重阳节时,他还会给退休的老员工送上节日的慰问和真挚的祝福。老人们总会说:“王总,好人哪!有这样的好领导,是顶新人的福份。并教导孩子在顶新,一定要认真工作回报社会。”正是王向军这样一份信念,使“顶新”凝聚得像一个大家庭,也使“顶新”连续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
为了有一个与员工交流的平台,王向军还创办了公司的内刊《顶新报》,每月月初都会与广大员工见面,使“顶新”企业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建立了顶新内部网络BBS平台,方便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企业内部和谐。在顶新十周年之际,还组织主编了《我们顶新人》一书,记录了“顶新人”十年创业路上辉煌的历程,这些都充分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激励了员工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顶新是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做大做强,其中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但细细品味之下又其乐无穷。我们相信,在未来王向军仍然能坚持“诚信、实干、好学、求变”的企业宗旨,带领顶新越走越远,做世界上最轻最好的箱包。
对此,身为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顶新”)董事长的王向军,18年来坚持走品牌创新路线,用“技术”说话,在带领顶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箱包企业向行业“专利大户”进发的同时,成功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如今,面朝顶新即将迎来的“二十年”,王向军的目标是“做世界上最轻的箱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放弃“铁饭碗”投入改革开放的浪潮
1988年,王向军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在原金山县外经办工作。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他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虽然政府机关收入并不算太高,却非常安逸稳定,是一个十足香饽饽的“铁饭碗”。
青春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八年时光里,在同龄人中,王向军算得上幸运,也算得上“小有成就”,但他偶尔也有“看不到头”的感觉。他常说:“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在我一生中,定要报效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厚爱。”但在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工作时间里,他都没有看出他真正的才华,没有真正做成什么事。于是,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他萌发了下海经商的想法。
一年以后,也就是1997年,王向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铁饭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箱包行业,是因为王向军在前期市场调查过程中发现,当时国外市场对于箱包的需求量非常大,进入门槛相对比较低,行业前景无限。
一直以来,王向军想着做大事情,刚成立的顶新也颇有点“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思,3000平方米的厂房,30台缝纫机和配套设备,从接单代工开始做起。然而,对于刚投身商海的王向军来说,还是有点迷茫。在最初的三年里,他一直在反问着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有出路。”由于当年顶新还属于单纯的代工生产型企业,始终摆脱不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状况。同时,面对当时国有企业主导的箱包行业市场,王向军的创业路可谓走得举步维艰,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把产品做精做强,小箱包也能闯出大市场。”从一开始,王向军就为顶新设定好了市场定位,以出口国外市场为主。但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产品却成为了顶新的一块短板,这也渐渐让他开始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对于一个传统型企业的重要性。
从2000年起,顶新开始朝着“打造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的目标踏出了步伐,这也奠定了顶新向更高目标进军的基础。
开拓创新塑造一个民族品牌
在顶新的箱包展示厅内,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箱包,这是顶新在2008年为了品牌宣传做的一个惊人之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拉杆箱,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王向军自豪地介绍道。据悉,此款最大拉杆箱已被广交会组委会收藏,并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典型常年展示。
早在2000年,顶新就开始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坚持走品牌创新路线。王向军认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拥有价值,还能创造价值,推动和加速企业的发展。而“打造中国箱包的民族品牌”也并非一句口号,明确的目标让顶新立足于创新研发。2006年,顶新成立了研发中心,在技术、工艺、款式上寻突破,出口产品更加注重国际流行时尚。
据介绍,全球箱包产量90%产自中国,但其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产品较低端,在出口贸易中获取的利润较低。在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产品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王向军在研发上的投入历来不吝啬。近年来,顶新箱包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每年都在600万元以上。
“我们不仅做得了世界上最大的拉杆箱,更要做世界上最轻的箱包。”2012年期间,为了顶新可持续发展,实现“争做全球最好旅行伙伴”的企业,王向军亲自带领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团队,研发、试制新型复合材料拉杆硬箱。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2012年11月,顶新最终研发出世界最轻绿色环保拉杆硬箱。据悉,此款箱包以PET材料制作而成,一个100L容量的拉杆箱,重量只有3.1kg。同时,它还坚固耐用,实验表明经一辆2t卡车压过仍然恢复原样,继续使用,比传统硬箱坚固50%。而PET材料本身具备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已被证明达到食品包装材料等级。除此之外,顶新另一款拳头产品则是自行设计、开发、生产的特殊材料碳棒系列纺织面料拉杆箱,是目前全世界自重重量最轻的拉杆箱,重量仅为1.48Kg。该箱包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特殊材料碳棒碳纤维作为箱包支架,已申请世界专利,产品的牢固度好、创新性结果、自重轻且可容纳同等情况下更多的物品,节约了资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顶新自主研发的箱包深受国外市场青睐的同时,也让王向军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顶新已成功申请专利1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18项,成为行业内的“专利大户”。
2013年,由于顶新业务全面铺展,王向军选择在江苏设立顶新新的生产基地。同时,顶新投入巨资引入国际先进的ERP系统以及三个率管理软件,在各个环节上力求使用数据分析,根据发行的问题及时调整生产管理。正是这样一份对品质严格监管的态度,近年来顶新在行业内拥有不少话语权,王向军更是亲自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为行业健康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如今,历经18年的风雨,顶新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代工厂,而是拥有占地面积8万6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有熟练员工700多名,拥有28条目前国内工艺先进,设备优良的箱包制作、装配流水线,以及整套箱包检测设备中心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大型企业。其倾注十多年打造的自主品牌“顶新 DINGXIN decent”品牌箱包,已成为“上海市出口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文明单位”,2011年公司又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畅销世界65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8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经销商。2015年,年销售额达2.5亿元。 创新激发活力,改革引领发展。据透露,明年顶新将适时打造全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将制造和服务相融合,向着工业4.0管理方向迈进。
凝聚人心惠及职工和社会
十八年的发展,使顶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十八年的创新铸造了顶新的品牌;十八年的努力,使顶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十八年的坚持,使顶新赢得了客商的满意。
同样在这十八年里,王向军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包括第四届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者、上海市优秀质量工作推进者、上海市外经贸先进工作者、第三届金山区十大杰出青年、金山区先进工作者等。对此,在王向军的信念中,自己的成功背后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员工。而他也将员工视为顶新最重要的财富。王向军常说:“我们要真情关爱员工,真心帮助员工,真意服务员工,你心里不装着他们,不给他们办实事,不管你再有本事,成功也是一时的”。
为了让员工在夏季也能够舒心地工作,王向军指派公司后勤部门在厂房里增安了空调,防暑降温。还吩咐行政办公室,中午为员工每人发放一次冷饮,进行防暑。就这样每年的夏季,当温度高于35度时,员工们都可以吃到可口的冷饮,至今还是如此;员工生病住院,他也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安排领导去探望,检验部一名员工放假期间,外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他派人送去5000元,让员工安心养病,近两年来,王向军探望员工100多人。同时,他每年还都会让公司工会对困难职工和病弱的职工进行慰问。不但如此,他还以公司名义先后对朱泾镇、兴塔镇小学、金山区红十字会等单位捐赠人民币18万多元,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乐此不疲。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上下民众的心,王向军带领全厂1000多名员工进行集体募捐,同时在第一时间向灾区员工发放慰问金、书包、电脑等物品,并在此后单独向甘肃省受灾地区又捐赠了两万元的善款以及500只书包以慰藉灾区的民众。除此之外,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他还向家中有考生的家庭赠送箱包及礼物以示祝贺,处处做到了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
与此同时,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王向军一直坚持“取之于民,还之社会”的信念,把扶贫济弱视为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07年和2012年,顶新先后在革命老区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创办两个实体企业(山东济宁箱包有限公司,江苏徐州莱特行箱包有限公司)。现在,两个企业有近千名职工在工作,为当地的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和人民群众的赞扬。他还提议建立了顶新的“爱心基金会”,将一些款项捐给那些家中生活有困难的员工以及社会福利会。并定期举办诸如“拔河比赛”、“元旦晚会”、“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之类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还每年投入二十万元,作为职工、干部的培训基金,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了企业的运营实力。每年9月9日重阳节时,他还会给退休的老员工送上节日的慰问和真挚的祝福。老人们总会说:“王总,好人哪!有这样的好领导,是顶新人的福份。并教导孩子在顶新,一定要认真工作回报社会。”正是王向军这样一份信念,使“顶新”凝聚得像一个大家庭,也使“顶新”连续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
为了有一个与员工交流的平台,王向军还创办了公司的内刊《顶新报》,每月月初都会与广大员工见面,使“顶新”企业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建立了顶新内部网络BBS平台,方便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企业内部和谐。在顶新十周年之际,还组织主编了《我们顶新人》一书,记录了“顶新人”十年创业路上辉煌的历程,这些都充分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激励了员工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顶新是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做大做强,其中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但细细品味之下又其乐无穷。我们相信,在未来王向军仍然能坚持“诚信、实干、好学、求变”的企业宗旨,带领顶新越走越远,做世界上最轻最好的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