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点》中科曼·希尔克的心理活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从《人性的污点》发行之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针对小说的写作技巧、题材以及主题等各抒己见,评论不一。然而,针对《人性的污点》的研究很少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方面介入。本文将对《人性的污点》中科曼·希尔克的心理活动进行解读,分析其自恋心理,并且对这种自恋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 心理活动 科曼·希尔克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小说《人性的污点》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小说主人公科曼·希尔克具有极强的自恋心理,表现出一种狂妄和孤高的态度。著名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在自恋理论中将自恋看作是一种临床症状,称之为“精神偏执症”,妄自尊大以及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进行转移是自恋的两种表现。从自恋理论的角度对《人性的污点》主人公科曼·希尔克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这部小说的了解。
  一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简析
  弗洛伊德所撰《论自恋》一文中首次对自恋进行了系统的说明,他认为,自恋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发性自恋,另一种为继发性自恋。原发性自恋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比如一个男人爱自己的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继发性的则为病态性的自恋,指的是一个人在将自己投向客体遇到挫折后最终回归自我。对于自恋与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自以为无所不能,而最终步入社会后,被社会所遗弃,自恋回归,转化为理想的自我。对于自恋与自尊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当自恋心理增强后,变为形成病态的自尊,即妄自尊大。
  二 《人性的污点》作者及内容概述
  《人性的污点》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科曼·希尔克是《人性的污点》中的主人公,整篇小说都围绕他的故事展开。科曼成长于黑人家庭,虽然他的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其父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受到刁难和排挤,深深体会着社会冷暖。然而,科曼本身并非黑人肤色,而且生得一副好相貌,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宠爱以及哥哥的保护,对于社会中的残酷没有任何感知。在1946年,科曼从部队回来后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最终考入纽约大学主修古典文学。在学习期间他与年仅18岁的白人女孩斯蒂娜相识并相爱。后来得知科曼出生于黑人家庭,蒂娜果断与其分手。之后,科曼与爱丽丝相爱并结婚,担心重蹈覆辙的他将自己黑人的身份隐瞒起来,同时为了个人的事业断绝了与母亲和家人的联系。通过不断努力,科曼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他对古典文学的精通,被聘为雅典娜学院的教授。在他的带领下,雅典娜学院恢复了消逝已久的生机,而且成功转变为学术性学院。后来,由于他在一节课中使用带有种族歧视的词汇“幽灵”来形容两名逃课的学生,引起了同事德芬妮对他的控告,最终他成为了“政治正确”的牺牲品。从此,科曼的生活一落千丈,子女远离他,妻子也因此而离世。最后,已经步入晚年的科曼与30多岁的清洁工福尼雅迅速相爱,并最终走到了一起。福尼雅前夫设计意外事故葬送了两人的性命,这也为科曼自恋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三 科曼·希尔克的自恋心理
  1 科曼的自恋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患者往往具有狂妄自大的特征,当自恋心理不断膨胀后,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尊,甚至狂妄。这一点在科曼的身上具有明显的体现。科曼具有非常强烈的信念,和傲慢的性格,并且过高地评价自己。他认为自己控制着雅典娜学院的院长,院长的权力也没有他的权力大,没有他的贡献,雅典娜学院现在还是从前那样,什么也不是。他还对札克曼说过,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受到了雅典娜学院的邀请,或许从此之后美国会考虑让犹太人在任何一个公共部门任职。对于这一切,科曼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甚至认为在他退休后学院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地标。自恋型精神障碍的另一个特征是歇斯底里,当妄自尊大不能满足其自恋的需求时,科曼便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歇斯底里往往是在受到创伤性事件后呈现出的一种疾病,歇斯底里便是由于受到巨大的情感创伤而表现出的一种近似于疯狂的精神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曼歇斯底里的情况不断加剧,最终转化为仇恨与愤怒。在小说中,罗斯描绘出了很多独白,基本上表达出科曼的不满以及愤怒。科曼开始谴责周围的一切,但是他却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错。比如,当科曼人生跌入低谷后,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后离世,对于他妻子的死因,他认为全是由于他的同事以及其他人的愚昧所导致的。在科曼的身上,存在着令人难以理解的自信。科曼的儿子曾经批评科曼:你肯定是正确的,你永远不需要道歉。
  2 科曼理想的自我
  当一个人将主体投向客体过程遇到挫折,便会从自恋形成自我,即回归到理想的自我。科曼极力隐瞒自己黑人的身份,当别人把他当做一个黑人看时,他总是感觉到一种痛苦。后来,他参加了海军,穿上了白色军服,但是他的黑人家庭总是提醒着他黑人的身份和种族。为了逃避这个“污点”,他要求断绝与母亲的联系,虽然其母亲一再挽留,但是他始终拒绝。拒绝了黑人种族身份后,他竭力想要成为一名犹太裔的美国人,而他本身的肤色为淡黄色,这也为他融入到新的种族提供了机会。科曼在外人面前宣传自己父母以及家人都死了,自己以犹太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伪装。当别人要求他打一场黑人拳击比赛时,他非常自然的拒绝了,并声明自己不是黑人,而且对邀请者显示出了轻蔑和鄙视,这些行为已经完全符合一个白人的行为方式。科曼已经习惯了不断地撒谎,成为一种病态,一种自恋的病症,而他也沉浸在这种理想的自我状态下。
  四 科曼自恋心理形成的原因
  1 父母感情的寄托
  根据弗洛伊德自恋理论,他认为自恋在儿童时期的表现是认为自我无所不能。在小说中,科曼的父亲与母亲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黑人,但是他们在社会中饱受挤压和欺侮,他们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童年的科曼身上,希望他将来能够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在童年时期,科曼父母对他十分溺爱,过于放纵,并且帮助科曼树立极强的自信,让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将来能够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本身就是父母的自恋。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心理,科曼父母对科曼非常放纵,这也为科曼成年后极度自恋心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科尔曼的祖先非常辉煌,曾经拥有一个工厂,而科曼的祖父也是一名大学生,但是经济萧条导致了工厂的倒闭,最终他们一家沦落到如此境地。科曼的父亲就是要让科曼建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这点也充分体现出了其父亲的自恋。   2 恋爱失败导致的巨大创伤
  科曼自恋心理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爱情的失败,当他的主体在投向客体过程中遇到挫折后,便会回归理想自我。当兵回来之后,科曼迅速爱上了一个犹太裔女孩斯蒂娜。在科曼眼中,斯蒂娜是他的女神,在每个周末他们都会约会,跳舞,在酒店做爱。为了与斯蒂娜在一起,维持这种甜蜜的关系,科曼放弃了自己的快乐时光,甚至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拳击。科曼告诉斯蒂娜:你就是我的一切,我什么都不会对你隐瞒。虽然科曼知道自己黑人的身份会让自己丧失自尊感,但是他还是带领斯蒂娜去见自己的家人,他希望斯蒂娜能够接受自己。然而事与愿违,斯蒂娜并不接受与黑人相爱,在她眼中这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她决定离开科曼,放弃了对科曼的爱。为了斯蒂娜,科曼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健身运动,放弃了拳击,但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而失去了这份爱,科曼认为自己利益的损失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爱,所以他产生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强烈愿望。自此之后,科曼决定与家人断绝来往,自己今后将成为一个犹太人。即便是在后来,每当他想起斯蒂娜时,都会认为是她杀死了自己的过去。爱情的失败对科曼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导致他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家人,也形成了他歇斯底里的自恋。
  五 科曼自恋心理的死亡
  在“幽灵”事件爆发后,科曼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渐渐疏远,每天都是与福尼雅和札克曼聚在一起。在《人性的污点》这部小说中,三个人在农场的聚集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描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不协调的关系是自恋的爱形成的根源,但是自恋最终还是要失败的,因为它忽略了与现实的关系。因此,科曼与福尼雅与札克曼的关系不会持续太久。虽然札克曼与科曼之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但是作为一个自恋狂,科曼只有在需要札克曼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找他,这也是自恋主义者的典型病症。后来,科曼不断访问札克曼,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写一本书,但是札克曼却拒绝了他。札克曼觉得科曼的脸越来越模糊,仿佛自己并不认识。因此,科曼和札克曼之间的关系终结了,科曼希望以后再也不要看到札克曼。科尔曼与福尼雅之间的矛盾似乎破坏性更大,这也导致了科曼的精神几近崩溃。自从与札克曼断绝关系后,科曼将完全与福尼雅呆在一起,但是二者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对等的。虽然二人都拥有极度悲惨的过去,但是科曼却很少真正关心福尼雅,这也是他自恋心理的体现。福尼雅开始对科曼不断抱怨,这也让科曼感到自己似乎失去了对她的控制,心中十分痛苦。福尼雅对科曼不理不睬,而科曼依旧坚持每天早上读报纸。在科曼看来,理想中的女人应当是顺从自己的每一个要求,但是在实际中,福尼雅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需求,她也渴望从科曼那里得到关心和安慰,能够得到她自己想要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冲突的爆发。在某天早晨,福尼雅从房子中冲出来,她再也无法忍受科曼每天早晨的阅读,认为自己不应当错误地呆在这里,现在已经开始讨厌科曼。福尼雅意识到,科曼的苦难是他最大的事,他每天都在宣泄他的仇恨,他们之间的爱只不过是一个幻想。最终福尼雅决定断绝与科曼之间的关系。在车祸发生之前,科曼也表达了自己对福尼雅的绝望,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悲剧洗刷,最后的自杀情节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曼应当对自己的悲剧负责,他从头到尾都是悲剧的性格,由于具有自恋主义性格,他将自己理想化,将福尼雅理想化。到最后他终于意识到理想化的自我以及理想化的爱人都是不真实的,这让他彻底精神崩溃,想到了自杀。最终,一场意外事故中,科曼与福尼雅落入水中,最终与世长辞,这也暗示着理想的自己以及理想的爱人的消失,科曼的自恋心理以这种方式死亡。
  六 结语
  总而言之,罗斯的《人性的污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度自恋的科曼·希尔克,隐瞒黑人的身份,爱情的失败以及父母从小对他的娇生惯养,是他自恋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意识到理想的自我以及理想的爱人并不存在时,科曼变得精神崩溃,终结了自己自恋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Bakewell,Geoffrey W.Philip Roth's Oedipal Stain[J].Classical and Modern Literature,2004.
  [2] Bixler,Phyllis.Philip Roth's Novel,The Human Stain,and the Passing'of Mennonites into the American Mainstream[J].Mennonite Life,2004.
  [3] 杨金才、朱云:《中国菲利普·罗斯研究现状论析》,《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
  [4] 菲利普·罗斯,刘珠还译:《人性的污秽》,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罗文雅,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
其他文献
银杏树文学(短篇小说)奖创立于2014年1月1日,国内第一个由咖啡馆设立的民间文学奖。《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著名作家金仁顺、《新文化》报总编任白、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振担任评委。银杏树文学奖两年举办一届,投稿人仅限长春市籍,体裁为短篇小说。文学奖设立一等奖一人(篇),奖金一万元。  首届银杏树文学奖:  首届银杏树文学奖从2014年1月1日征稿至3月31日结束,共收到长春籍33位作者的40篇短篇
期刊
旅行者书  ——献给所有喜欢旅行,  年轻而热烈的生命  ——献给小七。  Chapter1  我和小七一起旅行,经过一个城市。  碰巧她的裤子破了,我们打车,让司机载我们到最近的商场。  商场不大,很不起眼。  逛了一会儿,小七想上厕所。我说,上三楼左转。回来后,小七打趣道:“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我告诉她,我只是碰巧来过这里。  Chapter2  我对少文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知
期刊
摘要 清代的绘画艺术,是元代和明代绘画的延续。在整个清代的画坛中,文人绘画占据了大部分江山,盛行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在文人绘画的影响下,文人思想被诉诸于文人的笔端,更加追求笔墨情趣,从而造成了绘画形式面貌的精彩纷呈,更多的派系林立。本文分析了鹿题材的著名画作,以及画家本人的生平经历和画风特点,旨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了解清代绘画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清代绘画 鹿题材 总体风貌  绘画,是造型
期刊
杀了他!  去杀了他!  杀了他,你就解脱了!  苏萱看着他在洗发水的白色泡沫半遮半掩下仿佛羞涩般的黝黑脖颈,心里这个念头兀自冒了出来,不可抑制的瞬间如狂草疯长。她似乎被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喉咙,双眼都快要凸出来,有种窒息的解脱感马上要喷薄而出。哆嗦地握紧手上原本应该剁猪草的布满斑驳锈迹的菜刀,她杳无声息地挪动着步子,布鞋的鞋底柔软到甚至没有摩擦的声音,悄无声息的,挪到完全不知将要发生何事的男人身后,
期刊
与众多被生态文学作品吸引的读者一样,生态文学的经典著作梭罗的《瓦尔登湖》(1854)也是笔者阅读的第一本生态思想启蒙书。除却作者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尔登湖的湖岸上,亲手建造一个木屋,并只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孤独地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经历对久居城市的读者的新鲜刺激外,更另人讶异的是整部书中作家对于四季的更替,清晨的黎明,日落的黄昏,河流的变化,动物的蛰居与出行等自然世界的时间体验如此生动活泼,
期刊
摘要 莫言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应是“写自我的写作”,这是对民间写作这一观念的进一步准确定位。莫言充分调动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描述他心目中民间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使民间呈现出别样的面貌。这样的书写使莫言成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民间立场 自我写作 新历史主义  莫言的作品充满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莫言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莫言通过对民间历史与现实的书写,
期刊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与小说集同名短篇《逃离》中细腻地刻画了两个不同精神层次女性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女性的内心困惑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测点出发,探析该短篇小说中门罗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逃离》 艾丽丝·门罗 女性主义 逃离 回归  一 引言  短篇小说集《逃离》是艾丽丝·门罗问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推动力。该部作品包含了8个短篇小说,
期刊
异常总是发生得无声无息。  比如今天早晨,G先生先起床,再洗漱,然后出去买早点,最后踱到楼下信箱处拿晨报。这一切与之前千百个早晨一样,除了他在报纸以外还拿到了一个小小的、貌似平凡无奇的淡蓝色信封。他拿着印刷品和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回屋,碗筷摆开,先抓过报纸,就着油条往下读,那个不起眼的蓝信封就被丢到一边。  “福纸斯排行榜新富豪出现,身价xxxxx”  “大家一起晒幸福”  “专家称警惕过劳死”  还
期刊
摘要 “孤独”是卡森·麦卡勒斯几乎所有作品的主旋律,《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书表现尤为突出。作品中所有人物皆囿于孤独的泥沼无法自拔,人何以如此孤独?本文旨在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载体,探讨人类生存本身所投射的孤独根源,即人类生存的固有冲突与孤独的关系,实现对孤独本身的思考。  关键词:孤独 生存 固有冲突  引言  作为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短暂的生命里,用自己对孤独
期刊
摘要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现代电影、戏剧、小说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或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这类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反证”,标志着人们对传统信念的质疑、传统道德价值的衰微和个人主义的张扬。辛格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反英雄”手法,不仅给小说里的小人物以鲜活的性格和悲凉,也给了小人物以英雄式的结局。  关键词:辛格小说 “反英雄”手法 美国作家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