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灰色產業鏈 揭秘樓市「陰陽合同」內幕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偷逃稅為目的而簽訂的房屋買賣「陰陽合同」,會被認定為無效,所以在房價出現大幅波動的情形下,可能出現賣方或買方據此毀約的情形。這不僅會增加交易的不穩定因素和法律風險,當事人還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
  「陰陽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就同一事項訂立兩份以上的內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對內,一份對外。其中對外的一份並不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而是以逃避國家稅收等為目的;對內的一份則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可以是書面或口頭形式。
  「陰陽合同」是一種違規行為,但在大陸早已屢見不鮮。「陰陽合同」在給當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也預示著法律風險。但它已經在很多行業,尤其是房地產銷售中存在多年,因為當事雙方很少公開承認,所以一直作為「潛規則」被公認。
  驚人的避稅效果
  近日,上海某中心城區基層稅務所一副所長因犯玩忽職守罪被判刑,涉及73套利用虛假材料進行申報的二手房交易稅收徵免,造成了大量的國家稅費損失。在上海市青浦區檢察院近期破獲的一起稅務人員瀆職案件中,該區房地產交易中心稅務徵收人員張某也應允為某別墅「降低交易稅費」,向中介提供「專業意見」,修改合同將成交價格做低。上海檢方一位辦案人員指出:「不僅假房產證、假合同、假離婚證都能製作,還能操縱房屋前次交易價格,甚至可以將交易不滿1年的房子做成交易滿5年來逃避營業稅。」
  上海市某中心城區的一套房屋,2011年6月實際成交價508萬元(人民幣,下同),2004年1月前次交易實際價格為130萬元,黃牛偽造前次交易價格為475萬元。也就是說,將本應378萬元的差價人為縮小到33萬元。本應繳稅20餘萬元,實際繳稅1.7萬餘元,逃避稅費達18萬餘元。當事人說,繳稅當天,她在房產交易中心按照較高的稅費標準給了中介十幾萬元,但自己在門口看見中介和黃牛去稅務窗口完稅後,「錢卻基本被他們原封不動地拿走了」。購房者據實繳納的部分稅費,通過避稅手法,流進了中介和部分黃牛的腰包。
  層層繞過調控 避稅成賣點
  「只要能成交,房價怎麼做都行」、「交易中心有朋友,打點就能少繳稅」……在買房時,不少中介都會拋出「內部公關」的噱頭來吸引買房者。調查發現,避稅「陰陽合同」已經針對房產交易形成了一條灰色的產業鏈。
  按照相關規定,轉讓出售購買時間超過5年的非普通住宅,按照兩次交易差價徵收營業稅。做高前次交易價格或者做低二次交易價格往往能大幅降低房產實際交易稅費。上海市民潘女士介紹,2012年10月,她在上海南站附近購買了一套面積58.9平方米的二手住宅,房屋總額為165萬元,應繳契稅1.65萬元。經太平洋房屋中介公司操作,該房產在房管部門登記時,房款總額被做低為120萬元,直接省去契稅4500元。對於房款總額「做低」前後45萬元的差額,在房產經紀人指導下,潘女士與賣房者簽訂了一份補充合同,以裝修等補償費用的形式出現在補充合同中,中介費用也按照原標準收取。
  事實上,各地房產交易避稅現象早已十分普遍。據上海市青浦區檢察院介紹,目前許多房產中介公司圍繞合同做文章、運作避稅的手段之一,就包括誘使買賣雙方簽訂「陰陽合同」:一份為實際成交合同,另一份為在房管部門登記辦理相關稅費時的合同。
  做低房產交易價格的手法多種多樣。一般將房產交易的登記價格做到地區普通住宅指導價附近。更有諸如二手房變新房、「以租代售」等多種方式避稅。比如,對新購買的住房未辦理產權證就再次轉讓,使二手房轉讓變成新房銷售;對不足2年進行上市交易的房屋實施「以租代售」,即房屋中介在為買賣雙方代理時,將原購房合同改簽為租賃合同等,用這些方式達到避稅的目的。有專家指出「上述多種方式作假,都少不了基層監管部門工作人員的配合。」
  標準亟待完善
  治理中介「截流」
  對上述避稅手段,目前多地稅務機關已著手加強監管或整改。但也有專家和購房者認為,不少個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標準有待完善。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專案較多,可適當合併、簡化,減少操作空間。許多地方採取普通住宅價格指導線作為徵稅標準,但房價不斷上漲導致與住宅市價往往相差甚遠,調整顯得相當滯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玨林認為,隨著大陸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精細化是房地產調控的方向,無論是抑制住房投機,還是保障房建設管理,都需要更為精細化的政策。此外,對房產中介「陰陽合同」截留稅費的處罰力度也有待加強。
  有律師提醒民眾,以偷逃稅為目的而簽訂的房屋買賣「陰陽合同」,會被認定為無效,所以在房價出現大幅波動的情形下,可能出現賣方或買方據此毀約的情形。這不僅會增加交易的不穩定因素和法律風險,當事人還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莫因為貪圖一時的小便宜,而使自己陷入不可控的法律後果之中,這是得不償失之舉,依法誠信交易才是生財置產之道。
其他文献
鼎泰豐,一個享譽全球的餐飲品牌,近60年的发展,在秉承傳統、止於至善的歷程中始終砥礪前行。  14年前,鼎泰豐牽手同樣有著近60年歷史的大成集團,藉由大成雄厚的農畜食品產業鏈整合供應背景,攻克大陸這個世界最大的餐飲消費市場。  作為大成集團大陸餐飲事業群操盤手的韓家宸,正在從「信義」開始,重責輕利,秉持品質和微笑成就精緻之美,讓「鼎泰豐」這塊金字招牌持續發光發亮,書寫「小籠包」背後的「大傳奇」。 
期刊
員工持股,不僅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帶來利益,更有助於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提高職工凝聚力和公司內生動力。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使其許多持股員工一夜暴富,隨之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如何合理運用員工持股,制定合適的薪酬激勵制度,值得企業深思。  1984年,美國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馬丁·威茨曼教授出版《分享經濟》一書。馬丁·威茨曼認為,在傳統工資制度中,工人的工資與廠商的經濟活動無關。由於勞動成本固定,廠商針
期刊
臥虎藏龍的東莞,一位樸實無華、被人尊稱的「小阿姨」,貌不驚人,業績也並不算很大,卻名揚東莞、名揚兩岸鞋業界。見過非常優秀的商界女強人,也見過才華過人的女企業家,但這位人稱「小阿姨」、「粽子嫂」戴秀霞的故事卻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在台灣辦製鞋工廠的10年,包粽子的材料成本用掉了一輛奔馳,戴秀霞說,「有時付出與得到是不能去計算的,我完全數不清我到底包了多少個粽子;但是卻因為粽子,我用真心結
期刊
大陸中央及地方政府包括財稅部門,通過一系列新文件的發佈,展現了鼓勵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境內居民企業開展兼併重組,並進一步靈活優化投資環境的決心。台資企業有理由重新審視其投資架構,並充分利用現行有效的稅收政策,及時關注未來稅收政策的變化趨勢。  中國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在2014年末發佈了財稅[2014]109號文《關於促進企業重組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109號文」)和財稅[201
期刊
大陸經濟正在邁向新常態,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世界銀行認為,大陸面臨的主要政策挑戰是在降低金融風險的同時,找到一條可持續增長之路。  世行在1月13日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稱,大陸政府在精心控制著經濟放緩的幅度,預計2015年經濟增速將放慢至7.1%,2016年和2017年分別降低至7%和 6.9%。  自2013年起,大陸開始採取措施控制信貸規模,尤其是新型信貸產品規模的擴張,這
期刊
2014年底中國發改委陸續批復的投資已達10萬億人民幣,2015年將上7萬億人民幣,這已遠超過2009年的4萬億人民幣投資。最大的不同在於,此次投資額雖然大,但並非沒有目標的漫撒式投資,而是有重點的投資,這將對大陸未來新經濟發展方式與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當下在大陸,儘管到處都聽到企業在喊著生意難做,景氣不好,但實際上,卻不知大陸經濟已經進入轉型期,企業沒有跟著國家產業政策結構的調整進行必要的轉
期刊
眾所周知,如今台商已經進入新老交替的時代,台商二代的「傳承」與「再造」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二代接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這些新生力量在傳承父輩的產業與精神上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然而,在競爭激烈、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守業容易,繼續拓展新事業卻相對較為困難,一定程度上「再造」比「傳承」所面臨的挑戰要大得多。  如何因應挑戰,在順利「傳承」的基礎上成功「再造」,成為擺在各個行業的台商二代面前的
期刊
剛進入2015年,在低碳發展領域大陸就有幾件大事,一是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二是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三是碳排放權管理暫行辦法,四是建立了能效「領跑者」制度。  新環保法的實施,陸續公佈了4個配套辦法,並逐漸展現對違法排污的「零容忍」,環保主管部門實施按日計罰的處罰辦法,實施查封、扣押、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辦法,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對企業都將帶來層層壓力。大陸環保部門繼實施《清潔
期刊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從2011年中國大陸公佈碳權管理,2013年深圳碳權交易所率先啟動以來,大陸陸續推動完成5市2省7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立。2014年中,7個省市順利平穩完成了碳履約,讓大陸官方甚有信心。2014年5月9日公佈的「金融國九
期刊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北京碳排放權交易所擬開放個人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也鼓勵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持有配額者,開展碳排放配額抵押式融資,配合回購式融資、配額托管等業務。希望企業透過碳資產管理,利用碳市場交易機制,推動節能減排。  中信証券與北京華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