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设疑激思、设疑促思、以疑生智,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营造最有诗意的情境,让课堂成就学生的认知、丰盈学生的情智,也让教师走出固有的模式,实现以生为核心,以学为中心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设疑激趣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0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設疑、激疑、释疑”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解读、知识探究,更加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并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激发出诸如问题意识、研究态度、创新精神等智慧的灵光,进而打造乐学、创学的理想课堂。
一、设疑激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教知识,而是要把知识演变成问题,让学生在寻求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学会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首先,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12厘米,相邻的边是5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2×5=60(平方厘米)。这样的思考正确吗?这个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本来就有一大部分学生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教师的疑问反而引发了他们的猜疑,进而促使学生再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画在透明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方格纸中,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面积。
第三,组织学习汇报。学生在数面积中得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此时,教师追问:“这个结果与刚才的结果完全不一样,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学生会深入方格纸,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相邻的边是5厘米,但高是4厘米,这一发现会刺激他去试着画出类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和相邻的边没有关系。也有学生会在课前预习的支持下,学着剪开高,拼成一个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宽,面积没有变。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疑问促使学生不再凭感觉去学习,而是深刻反思学习历程。案例中的设问,不仅能引发学习关注,更重要的是把一种错例抛出来,促使学生更加凝心聚神地解读问题,努力探寻知识的本真。
二、设疑促思
幽默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善于假借机智,让课堂充满知趣。让幽默走进课堂,在适宜的情境中幽默一下,不仅能调节气氛,更能生成新的生命活力。
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谁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部分学生会根据课前的预习,快速地回答。这时,教师用诙谐的语气说:“你们是不是都知道了?那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呢?……”一连串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心生疑惑:“老师今天怎么了?这样就是在上数学课吗?”同时,也迫使学生去深思:“长方体的体积不就是长×宽×高吗?怎么老师还会这样追问呢?”“V=abh,我们还没学过呢?……”此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记住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那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问题一出,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只是记住了公式,但没有彻底理解公式的由来,看来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化,而应把思考融入其中。
三、以疑生智
理想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一颗愉悦的心,疑问更是生成智慧的摇篮。因此,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要创设一个个充满疑问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与合作,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快乐,洋溢着智慧。
在“吨的认识”教学中,首先,教师组织学生选用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称量一般物体重量用千克,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其次,教师出示问题:一只大象重2( ),一辆重型卡车载重40( )……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在交流中,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质疑,引发新的疑问:大象很重,4千克合适吗?重型卡车只能装40千克货物吗?这样的疑问进一步刺激学生积极探寻问题的真相。
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觉地查阅学习材料。最后学生发现:卡车一般载重都是几吨、十几吨或几十吨,而大象、鲸鱼等都是几吨、几十吨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称量特别多的物体或特别重的物体会运用新的质量单位:吨。同样,学生还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寻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中把握吨的实质,在运用中明悟吨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总之,设计具有疑问的教学情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设疑激趣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0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設疑、激疑、释疑”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解读、知识探究,更加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并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激发出诸如问题意识、研究态度、创新精神等智慧的灵光,进而打造乐学、创学的理想课堂。
一、设疑激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教知识,而是要把知识演变成问题,让学生在寻求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学会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首先,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12厘米,相邻的边是5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2×5=60(平方厘米)。这样的思考正确吗?这个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本来就有一大部分学生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教师的疑问反而引发了他们的猜疑,进而促使学生再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画在透明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方格纸中,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面积。
第三,组织学习汇报。学生在数面积中得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此时,教师追问:“这个结果与刚才的结果完全不一样,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学生会深入方格纸,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相邻的边是5厘米,但高是4厘米,这一发现会刺激他去试着画出类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和相邻的边没有关系。也有学生会在课前预习的支持下,学着剪开高,拼成一个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宽,面积没有变。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疑问促使学生不再凭感觉去学习,而是深刻反思学习历程。案例中的设问,不仅能引发学习关注,更重要的是把一种错例抛出来,促使学生更加凝心聚神地解读问题,努力探寻知识的本真。
二、设疑促思
幽默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善于假借机智,让课堂充满知趣。让幽默走进课堂,在适宜的情境中幽默一下,不仅能调节气氛,更能生成新的生命活力。
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谁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部分学生会根据课前的预习,快速地回答。这时,教师用诙谐的语气说:“你们是不是都知道了?那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呢?……”一连串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心生疑惑:“老师今天怎么了?这样就是在上数学课吗?”同时,也迫使学生去深思:“长方体的体积不就是长×宽×高吗?怎么老师还会这样追问呢?”“V=abh,我们还没学过呢?……”此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记住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那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问题一出,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只是记住了公式,但没有彻底理解公式的由来,看来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化,而应把思考融入其中。
三、以疑生智
理想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一颗愉悦的心,疑问更是生成智慧的摇篮。因此,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要创设一个个充满疑问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与合作,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快乐,洋溢着智慧。
在“吨的认识”教学中,首先,教师组织学生选用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称量一般物体重量用千克,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其次,教师出示问题:一只大象重2( ),一辆重型卡车载重40( )……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在交流中,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质疑,引发新的疑问:大象很重,4千克合适吗?重型卡车只能装40千克货物吗?这样的疑问进一步刺激学生积极探寻问题的真相。
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觉地查阅学习材料。最后学生发现:卡车一般载重都是几吨、十几吨或几十吨,而大象、鲸鱼等都是几吨、几十吨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称量特别多的物体或特别重的物体会运用新的质量单位:吨。同样,学生还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寻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中把握吨的实质,在运用中明悟吨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总之,设计具有疑问的教学情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