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脑白质的异常改变即白质疏松(L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全面评价了LA的病因学学说,认为L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缺血,以中等度的区域性脑血流量(rCBF)下降为特点的短暂性反复缺血,引起不完全性梗死,进而产生LA。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后超早期的临床诊断问題,要求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快速、准确和排他性的早期诊断;评价了CT、MRI和血管造影等技术在超早期阶段中的价值,并强调,正确选择神经影橡学检查方法和判断其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随着能与神经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显像剂的开发,在应用神经受体SPECT显像评价脑功能方面有了长足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枢性苯甲二氮受体123I-IMZ SPECT显像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脑血管病、癲痫、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神经受体显像研究为在活体上动态研究神经受体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神经细胞的动能状态等开辟了新的途径。
动脉瘤术中血管造影可减少残余动脉瘤和血管闭塞等并发症。动脉瘤夹闭后仍有部分病人需要调整动脉瘤夹,术中血管造影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手术效果,特殊部位及巨大动脉瘤更应提倡术中血管造影。术中血管造影的并发症主要为脑栓塞或脑梗死,但发生率极低。通过术中血管造影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第2次开颅和正常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
文章对常用的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作了评价,并重点介绍了超声检查对颈动壁硬度、斑块性质、溃疡外形、狭窄程度以及血流障碍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进一步强调联合检查的重要性。
概述了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SPECT显橡在早期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评价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脑灌注储备能力、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血管扩张能力、鉴别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评价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脑血管灌注储备功能及评价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与同侧丘脑失联络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白质与灰质缺血缺氧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白质无谷氨酸能突触,灰质缺氧性去极化则有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白质内非突触末梢释放的γ-氨基丁酸(GABA)和腺苷作用于细胞内同一受体成分,包括蛋白激酶C(PKC)等,刺激细胞内序贯反应。与之相关的研究将有助于开辟新的缺血性卒中治疗窗口。
弥散磁共振扫描的综合表现弥散常数(ADC)可早期、数字化地研究脑卒中缺血后的脑组织变化。文章讨论弥散常数(D)值在动物实验及脑卒中临床运用的进展。
近年来,关于偏头痛和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在争论中。文章就近年来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偏头痛诱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
早产儿脑部缺血缺氧性损害在影像学上有一系列的异常表现,但主要分为出血和梗死两大类。文章对此损害及其后遗症的影像作一综述,着重介绍了此损害中的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在B超、CT、MRI上的具体影像。
文章介绍了卒中相关性痫性发作和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危险因素、EEG、血液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对不同卒中亚型区别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