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把握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制约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各种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因素,才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
  关键词:高校; 德育心理环境;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99-0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内涵界定
  心理环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K·Koffka)和勒温(K·Lewin)对场、行为环境等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的观点,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存在,任何具体的心理事件(行为)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和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开始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也吸纳了这一理论。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制约和调节,并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一系列新名词。在勒温看来,人的行为就发生在由人与心理环境组成的心理场(心理生活空间)中,并由这个场的性质所决定。进而他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心理事件(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与环境状态所决定的。这里勒温所指的环境是心理环境。”[2]勒温的这一论断为高校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道德意识和政治观念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事、物。”[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可以概括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行为发挥着实际影响的全部心理环境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析和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对科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原则
  1.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现状分析
  第一,目标内容缺失。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在行为主体的潜意识层面产生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一些高校德育目标及内容的制定主要围绕规范、约束、激励和指导师生在教学、生活方面的行为,对学生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注重不够,使学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身处校园中,却不能感受到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气息,这势必将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人际关系异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进入大学前,生活一帆风顺,进入大学后难免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调查显示,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对象而不是交流的主动发起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同伴关系趋于冷漠。同伴关系指的是深刻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群体内关系。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并获得人格、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的良好土壤。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生活的压力,其同伴关系本应是纯真、友好的伙伴关系。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为了在考试中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争取有限的奖励和荣誉,学校中乐于助人、肯为同学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学生越来越少,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渐渐趋向异化。“学生之间的互助友谊被冷漠的竞争关系所取代,也必然导致学生在个性和道德发展方面的异化。”[4]
  第三,环境熏陶乏力。“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地理环境、学校规划与布局、学校建筑、学校人文景观、学校文化传播设施、生活设施和绿化建设等。”[5]高校物质环境之所以能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是因为它们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校园各类媒介、建筑、人文景观,以及教师的办公室环境等,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目前,高校虽然都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但不少学校在建设和改造中还存在误区,存在重外轻内的现象,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学校外部环境,但内部设施却异常窘迫,出现实验器材等常规教学设备设施简陋、内部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图书存量不达标且陈旧破损等现象。
  2.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优化原则
  第一,分析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前提。提高高校德育制度的质量和水平是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德育制度是道德的、以自律为主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长期以来,我们很少考虑德育制度的道德性,而是更多的注意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人的心理机制来看,人具有模仿、从众、认同、感染和服从等心理特征,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青年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和制约。”[6]因此,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要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德育制度应是双向而非单向的,不应是“上级制定、下级遵守”、“老师制定、学生遵守”,而应是上下级共同制定,教师学生共同约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同。这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利于培养积极主动、民主的精神。德育制度应是激励性而非强制性的,不以限制、束缚学生为目的,而以鼓励、发展学生为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
  第二,突出德育的情感性是关键。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构成德育心理环境要素的关键。民主的学习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道德行为自觉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尊的心理需要,如果高校教师在当好良师的同时,又能成为学生的益友,不仅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还能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学生只有在自由、民主的学习学术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从学生的本位出发,突出德育工作的情感性,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思想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探索二者的联系,构建以心理为基础,以德育为导向的新型工作模式,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理念上互为借鉴
  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涵不同。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机、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是指个体内在的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二者在教育理念上的相互借鉴,对培养人格因素和品德因素完美结合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具有重要和决定性作用。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细则,并系统设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完善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课外指导为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体系。”[7]实现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2.在教育内容上互为融合
  德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及法制等教育,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际交往、择业指导、健康指导和障碍矫治等,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不足,有助于从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德育和心理教育的互补与渗透,一方面,德育弥补了心理教育价值导向的不足;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又补充了德育内容,这种渗透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8]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着重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大学生思想心理实际为基础,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为他们养成良好精神风貌和健康心理状态奠定基础;要以大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要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新潜能,使之正确审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新潜能,实现自我意识的统一。
  3.在教育方法上互为利用
  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多采用理论灌输。心理健康教育则采用心理辅导、心理测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从内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二者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德育工作若借鉴并适当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会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不仅是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使德育工作能以人为本,更体现人性化。要充分发挥高校大众传媒导向作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舆论氛围;要发挥活动的渗透作用,通过组织各类心理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要发挥网络载体作用,通过网络课程、论坛、测试、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干预、跟踪、监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把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轨迹,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4.在教育队伍上互为补充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更多的是作为裁判角色出现。他们主要依据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立场、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言行,并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价值导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则是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甚至对学生的缺点给予理解。心理辅导教师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这与德育教师的角色相悖。“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9]把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纳入辅导员队伍,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克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与冲突,实现交融互补,对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培训进修机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要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建设一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力量。学生干部和学生在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可以在耳濡目染间开展教育工作,保证了替代性认识、情感传递渠道的隐约性、畅通性。因此,只有建设好三支队伍,才能更好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苏世同.心理环境论[J].吉首大学学报,1999(4):61.
  [2] 梅来源,沈 燕.试论高校心理环境的德育功能 [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
  [3] 陈文滨,李从寿.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218.
  [4][5] 杨 宁.学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6,9.
  [6] 曾庆璋.学校德育心理环境的整体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2006(4):119.
  [7] 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2005.
  [8] 梁光霞.论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2006(2):116-117.
  [9] 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92.
  [责任编辑:庞 达]
其他文献
采用两级解调的方法,优化了WDM/SDM光纤光栅传感复用系统的解调规则,探索了采用双解调系统,同时对光纤光栅传感阵列进行解调以提高传感系统解调速度的方法.在系统设计中采用P
为了探讨新乡平原灌溉麦区氮磷施用指标,给本区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我们于1983~1985年做了本试验,总结于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设计方案:氮肥取6个水平(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overconfidence for informationacquisition and market efficiency.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该研究以福建漳浦县为样区,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进行了坡地果园景观类型划分,共划分景观型12个,景观亚型(1)35个,景观亚型(2)90个,景观亚
强化经济宣传 服务经济建设湖北南漳人民广播电台邱志路几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把经济宣传摆在中心位置,努力服务于南漳的经济建设,在每年播出的7500篇左右的稿件中,经济类
摘 要:近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度推进,公寓作为大学生物质生活、文化涵育、人际交往的特殊平台,其教育、管理、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正在日益丰富、拓展和延伸。由此,通过公寓管理以实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深入研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现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提升大学生公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土地评价学科的发展和土地管理的深化,农地评价已有相当雄厚的知识积淀,农地质量评价亦已由过去的等下分级系列评价,步入服务于不同目的的分等定级双轨制阶段。然而农地定级
依靠科技进步 加速事业发展王枫这次会议是专门研究电视台技术工作的会议。大家回忆过去,总结经验,讨论了当前的任务和面临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同时也探讨了
中央电视台首届CCTV杯(1993年度)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从1994年3月陆续在北京举行。这次由我台新闻中心、社教中心、文艺中心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选送的节目共有240个,其中包括:电
摘 要:目前国内生涯教育以西方理论为主,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侧重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缺乏或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培养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合理的职业规划的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三个层面入手,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