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内容,兼具着使用功能与观赏价值,对城市人文环境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生态视角,以安州滨水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发现问题,寻思策略着手,对滨水公园的空间布局设计、道路设计、植物种植设计、驳岸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城市滨水公园设计进行阐述,探索景观设计途径。
关键词:城市滨水公园;滨水景观;生态视角;景观设计
水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水息息相关,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同脉相存。城市滨水公园是人类亲近和感受水的重要活动场所[3],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但任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或者景观设计都可能影响滨水公园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如何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协调人文、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滨水绿地公园更好地发挥生态、游憩、观光等功能成为了景观设计中着重思考的内容。以生态设计理念为引导,对滨水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旨在为未来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1项目概况
安州滨水文化公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内,区位优势突出,处于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的重要吸纳区、卫星城和后花园。规划区域北依居住用地,南靠滨水绿地,西邻教学用地,东连安昌河。规划总面积约5.26公顷,整个地块相对平坦,临河区域有一定缓坡。周边交通有塔九路,河益昌东路,先林大桥等,交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场地现状分析研究
2.1提出问题
作为安州区生态、景观环境和城市空间格局的组成部分,安州滨水文化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周边资源合理规划、联动发展。
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场地功能的衔接性和延续性。生物多样性匮乏,河岸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亟待合理的规划管理。绿化植物设计如何体现滨水公园的生态性,以及场地内部的安全性和休闲设施的运用。
2.2解决策略
(1)注重功能对接和合理划分。
尊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以安州滨水文化公园“休闲、文化、观光”的主导功能为前提,实现滨水空间与周边多元公共设施良好衔接[2]。同时侧重自身功能,将其融入环境中,又独立出来。
(2)注重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遵循自然原则,有机组织绿地系统,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考虑生物多样性栖息场所问题,进行适宜的植物配置和人为手段的生态保护利用,创造良好的乡土动植物生存环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景观构造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着力体现景观的开放性和休闲性,提升周边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的综合品质[2]。
(3)注重地域文化体现和特色化设计,突出风格。
尊重地域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将设计的总体根植在所在地方上,延续区域的地域文化脉络。设计风格与安州区的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考虑安州区的发展趋势与空间需求,与河流沿线绿地相连接。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多目标整体优化,兼具使用性能和生态美学价值,发展自身特色。
3景观设计内容
3.1空间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置重要景观点,大致划分为生态观赏部分和文化感受部分。生态观赏部分的休闲观光场地、滨水景观场地以及特色绿植场地等以自然的绿植配置,按照美学需要,将空间进行色彩、高度、季节的景观变化,同时根据道路线条的肌理感,让空间创造出围合效果。文化感受部分的文化交流场地和入口广场通过放置一些像文化景观墙、景观柱、景观石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景观小品,来传递地域文化。
3.2交通设计
公园内部设置不同宽度的道路系统,严控汽车入行,更多地提供人行道路空间,道路的设置既与周边场地和道路连接,又要形成内部连续性的慢行系统,贯穿整个场地,对功能区进行分割与联系。河岸部分合理布局形成一条滨水廊道,联系滨水空间各景观点,同时在竖向设计上尽量减少大土方的开挖。
3.3生态种植設计
植物设计体现“舒适自然”的风格。植物搭配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突出四季变化。植物种植遵循滨水文化公园的流线感,尊重地方文化特色,与文化意境相结合。植物空间权衡地形条件,植物生长习性以及美学设计需要,使其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备美学功能。
将广玉兰、银杏、桂花、香樟等绵阳乡土树种为主,相应的引进外来树种。以樱花、广玉兰、银杏等作为群落植物景观,再配以红枫点缀,呈现春花秋叶的特色美景。以紫荆、紫叶小檗、栀子花等作为灌木丛树种,呈现景观树丛的层次性。在地被上结合美学设计,配以葱莲、鸢尾、蓝花草等具有不同色彩的地被植物。
3.4驳岸设计
采用生态驳岸方式,充分利用原有河岸的基础,通过设计美学及功能需求引导,形成一条自然式的线条边缘。通过植物固土,加强驳岸的稳定性。滨水部分多采用石质和木质材料,增添自然的亲和性。利用当地的卵石、块石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具有美观效果的护坡,石子之间留一定的缝隙,为植物和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依靠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还需考虑滨水水岸的亲水活动功能。
3.5景观小品设施
景观小品设施按照“创造、形象、意境”的理念,对景观雕塑、标识小品、座椅、垃圾箱等景观小品的形态和材质进行选控,多采用生态性材料,配以合理的数量和位置摆放,体现流畅的线条感。通过景观墙雕镂成画和文字镌刻的景观柱来含蓄表达地域文化,使设计内容兼具使用价值和文化渲染价值。
4结语: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与河流相交的衔接点,是体现城市人地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节点。引入科学技术方法到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问题中,是更好发展城市绿地的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设计要考虑全面,思想充分,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采用不同生态营造手法,以此来实现自然化。在生态视角下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景观搭建,根本上是立足于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席恒瑾, 刘文娟.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J]. 艺术科技, 2014(04):356.
[2] 苏同向, 祝遵凌, 王晶.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为例[J]. 设计, 2018, 000(021):36-38.
[3] 冼宁, 赵芮兴. 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 设计, 2015, 000(013):125-126.
[4] 骆星辰. 基于多自然视角下的霞浦罗汉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 房地产导刊, 2017, 000(002):165-166.
本文指导老师:罗小娇
关键词:城市滨水公园;滨水景观;生态视角;景观设计
水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水息息相关,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同脉相存。城市滨水公园是人类亲近和感受水的重要活动场所[3],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但任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或者景观设计都可能影响滨水公园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如何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协调人文、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滨水绿地公园更好地发挥生态、游憩、观光等功能成为了景观设计中着重思考的内容。以生态设计理念为引导,对滨水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旨在为未来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1项目概况
安州滨水文化公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内,区位优势突出,处于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的重要吸纳区、卫星城和后花园。规划区域北依居住用地,南靠滨水绿地,西邻教学用地,东连安昌河。规划总面积约5.26公顷,整个地块相对平坦,临河区域有一定缓坡。周边交通有塔九路,河益昌东路,先林大桥等,交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场地现状分析研究
2.1提出问题
作为安州区生态、景观环境和城市空间格局的组成部分,安州滨水文化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周边资源合理规划、联动发展。
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场地功能的衔接性和延续性。生物多样性匮乏,河岸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亟待合理的规划管理。绿化植物设计如何体现滨水公园的生态性,以及场地内部的安全性和休闲设施的运用。
2.2解决策略
(1)注重功能对接和合理划分。
尊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以安州滨水文化公园“休闲、文化、观光”的主导功能为前提,实现滨水空间与周边多元公共设施良好衔接[2]。同时侧重自身功能,将其融入环境中,又独立出来。
(2)注重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遵循自然原则,有机组织绿地系统,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考虑生物多样性栖息场所问题,进行适宜的植物配置和人为手段的生态保护利用,创造良好的乡土动植物生存环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景观构造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着力体现景观的开放性和休闲性,提升周边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的综合品质[2]。
(3)注重地域文化体现和特色化设计,突出风格。
尊重地域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将设计的总体根植在所在地方上,延续区域的地域文化脉络。设计风格与安州区的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考虑安州区的发展趋势与空间需求,与河流沿线绿地相连接。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多目标整体优化,兼具使用性能和生态美学价值,发展自身特色。
3景观设计内容
3.1空间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置重要景观点,大致划分为生态观赏部分和文化感受部分。生态观赏部分的休闲观光场地、滨水景观场地以及特色绿植场地等以自然的绿植配置,按照美学需要,将空间进行色彩、高度、季节的景观变化,同时根据道路线条的肌理感,让空间创造出围合效果。文化感受部分的文化交流场地和入口广场通过放置一些像文化景观墙、景观柱、景观石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景观小品,来传递地域文化。
3.2交通设计
公园内部设置不同宽度的道路系统,严控汽车入行,更多地提供人行道路空间,道路的设置既与周边场地和道路连接,又要形成内部连续性的慢行系统,贯穿整个场地,对功能区进行分割与联系。河岸部分合理布局形成一条滨水廊道,联系滨水空间各景观点,同时在竖向设计上尽量减少大土方的开挖。
3.3生态种植設计
植物设计体现“舒适自然”的风格。植物搭配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突出四季变化。植物种植遵循滨水文化公园的流线感,尊重地方文化特色,与文化意境相结合。植物空间权衡地形条件,植物生长习性以及美学设计需要,使其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备美学功能。
将广玉兰、银杏、桂花、香樟等绵阳乡土树种为主,相应的引进外来树种。以樱花、广玉兰、银杏等作为群落植物景观,再配以红枫点缀,呈现春花秋叶的特色美景。以紫荆、紫叶小檗、栀子花等作为灌木丛树种,呈现景观树丛的层次性。在地被上结合美学设计,配以葱莲、鸢尾、蓝花草等具有不同色彩的地被植物。
3.4驳岸设计
采用生态驳岸方式,充分利用原有河岸的基础,通过设计美学及功能需求引导,形成一条自然式的线条边缘。通过植物固土,加强驳岸的稳定性。滨水部分多采用石质和木质材料,增添自然的亲和性。利用当地的卵石、块石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具有美观效果的护坡,石子之间留一定的缝隙,为植物和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依靠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还需考虑滨水水岸的亲水活动功能。
3.5景观小品设施
景观小品设施按照“创造、形象、意境”的理念,对景观雕塑、标识小品、座椅、垃圾箱等景观小品的形态和材质进行选控,多采用生态性材料,配以合理的数量和位置摆放,体现流畅的线条感。通过景观墙雕镂成画和文字镌刻的景观柱来含蓄表达地域文化,使设计内容兼具使用价值和文化渲染价值。
4结语: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与河流相交的衔接点,是体现城市人地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节点。引入科学技术方法到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问题中,是更好发展城市绿地的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设计要考虑全面,思想充分,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采用不同生态营造手法,以此来实现自然化。在生态视角下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景观搭建,根本上是立足于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席恒瑾, 刘文娟.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J]. 艺术科技, 2014(04):356.
[2] 苏同向, 祝遵凌, 王晶.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为例[J]. 设计, 2018, 000(021):36-38.
[3] 冼宁, 赵芮兴. 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 设计, 2015, 000(013):125-126.
[4] 骆星辰. 基于多自然视角下的霞浦罗汉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 房地产导刊, 2017, 000(002):165-166.
本文指导老师:罗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