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变革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6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古开今,观往知来。科技与城乡关系的宏大命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正如伴随第一次、第二次技术变革,工商业与农业愈加分离和成熟,城市与乡村愈加分离和对立,形成“城市中心化”的城乡关系总体格局,20世纪开始的新技术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城乡关系由分离、对立转向融合、协调带来了契机。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党和政府处理城乡关系的信心与能力。矛盾决定大局,大局决定任务。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有鉴于此,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和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后,党的十九大作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乡关系与发展指明道路,既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在高速发展阶段达到的成就水平,又明确了我国城乡关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破”与“立”,即破解消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障碍壁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变革下城乡关系变化的演进逻辑关键在于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生产全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逐渐参与、渗透与应用,以及与由此产生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等共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深刻变革。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尤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余韵未消的基础上,21世纪开始的新技术变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所具有的低时延、弱功耗、高速率特性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束缚,建立了基于物理空间、人文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多重场景,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动能;但同时也埋下了引发新的不公平和社会问题的隐患,信息鸿沟可能加剧城乡差异,技术差异可能限制城乡融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进展显著,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功能互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所成就,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分割与城乡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前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推进工农循环、城乡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即城乡产业、制度、基础设施、生态、公共服务融合与城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耦合。
  在最新的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引发深刻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下,着眼“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其中,新技术变革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在“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为思想,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促使万物互联,有助于形成互促互融、平等共享的社会共同体观念,改变“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传统观念;“法”为制度,新技术逻辑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变革迭代,给城乡融合提供重要平台与依托,有助于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城乡人、物、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体推进;“术”为技术,以新信息通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制造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集群应用于空间、产业、民生、治理各系统,有助于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和居民收入均衡化;“器”为工具,新技术自身在农业农村的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催生新工具、新产品,有助于激发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观大势,谋全局。未来五年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新技术变革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值此“十四五”开局之际,本期特别策划聚焦新技术变革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理念与方向、逻辑与演化、机制与动力、路径与步骤等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 要:这里的三篇文章译自波兰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论人小札》,从中可以看出英伽登的理论关切点是哲学人类学,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由此得以界定与说明,从哲学人类学的视域我们也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艺术品》的现象学美学的独特思路。  关键词:哲学人类学;人与自然;创造;《文学的艺术品》  题解  哲学人类学(关于人的哲学)是英伽登哲学体系的起点和归宿,问题从其出且研究结果以之为基础的分支有存在论、美学
摘 要:以往的研究中,南社向以诗酒风流的旧派文人形象以诗歌鼓动“排满”与“革命”风潮,实际上,在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和社会事件面前,南社诸人也以各种政论文章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而且积极地以言论介入政治讨论。作为南社发起人和中坚之一的陈去病,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对现实政治进行建言与批判的政论文章,其论题涉及政治体制、疆域设置、军事和经济建设以及宪法草案讨论等多方面,显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多重转型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根本动力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基于机会均等、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化变革目标,确是一项极具宏观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战略任务。因此,能直面中国转型期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领域一系列焦点矛盾和重大现实问题,并做出有深度、有针对性、切中体制要害的学术回应,实属难得。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
【摘要】决策责任终身制是旨在把决策权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有益努力,更加注重决策责任追究的全面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更加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决策责任终身制既要约束决策权,更要激励决策者用好决策权,公共投资决策责任终身制是特别值得尝试的突破口。用好决策权,重在激励决策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勇于担当,又要善于决断。用好决策权既要决策责任终身制的内在约束,又要通过完善决策机制体制,建立决
摘 要:积极受众论是伯明翰学派对电视研究的一大贡献,从广义的大众文化研究来看,它也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如今,积极受众论已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基本库存和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定理。但是对于“受众”何以是“积极的”这一积极受众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在其主要阐发者莫利那里,很难找到哲学上的论证。因而严格说来,一个积极的受众论就仍然有待完成。本文主要从对莫利的人种志研究和有关理论
[摘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对苏州工职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探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深入研究,从而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证研究    基地介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来源于学生自身的构思、策划。一方面,它向社
摘 要:奥尔巴赫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罗曼语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1935年至1946年由于受到纳粹政权迫害而前往伊斯坦布尔国立大学任教,并在此期间创作出《摹仿论》,旨在为现代的现实主义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在《摹仿论》中,却存在着不能回避却又被奥尔巴赫搁置在一边的有关于现实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源于《荷马史诗》以及《圣经》,并在现代小说的背景中被加以放大。整体与细节的矛盾构成了《摹仿论》中奥尔巴赫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又明确提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极大助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摘要】教学评估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有效的过程性评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估以及它给大学教学带来的启示值得认真总结。  【关键词】大学教学 评估机制    过程性评估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学教学的评估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
摘 要:任访秋先生以五四的精神来治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文字多趣味与学识,与京派学术有所关联。他研究周氏兄弟的遗稿,对后学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所在。  关键词:任访秋;鲁迅研究;京派学术  我青年时接触到任访秋先生的文章,有格外的亲切感。他的文字和那时候的学术表达不同,有晚清文人的气象,而思想又没有老朽气。先生述学文体有一点周作人的味道,连思想也染有类似的脉络。那时候的学者文章,没有文人的感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