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过分溺爱,包办代替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着”,总认为孩子还小,事无大小,一律包办代替。为孩子扫清一切困难和障碍,致使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束手无策,显得窝囊无能。正如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的那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二) 过于严厉,处处否定
有的家长与包办代替的家长相反,处处对孩子放手,有的甚至放任不管。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鼓励,使孩子常常陷于失败的阴影中,打消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时总是先考虑父母的反映,我这样做对吗?妈妈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所以,干什么都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表现得软弱,缺乏独立性。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
幼儿期是一个从完全依赖父母,开始逐步地向独立自主过渡的时期。出生不足一个月的婴儿百分之百地依赖于母亲,一切仰仗于母亲。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和体能智能的不断发展,孩子的自主要求也越来越强。当他刚蹒跚走路时,不管能不能走稳,会不会摔到,他都会努力地挣脱成人的双手;一个小女孩往往拒绝穿母亲为她挑选的外衣,而坚持要穿自己选中的衣服。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孩子要求独立自主的可贵意识。
如何对待这些自主意识呢?孩子开始自己洗手时,往往因为控制能力差,弄得地上到处是水,衣袖尽湿。这时,是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还是批评他把衣服弄湿而继续由成人代替?前者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给他尝试的机会,使他从感觉“自己能”,进过练习达到“真正能”;后者则把这可贵的自主意识扼杀在萌芽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丧失尝试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其实,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来具有独立,生来具有独立自主的愿望,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自主要求,只要安全、合理,我们就应尊重和保护,家长应尽可能给他提供自由实践的机会。
二、从培养自我服务能力入手
幼儿期独立性的发展是从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开始,逐步扩展到幼儿的学习、游戏及社会性交往活动中的。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去麻烦周围的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始。如吃饭、穿衣、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收拾玩具等生活小事,尽可能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然而,家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有的年轻父母工作忙、时间紧,为了准时出门,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有的父母聪明能干,嫌孩子干的慢、干不好,为了图方便,而亲自动手。这些家长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服务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孩子 获取成功的快乐。孩子自己动手,终于系上鞋带之时,他会兴高采烈地叫喊:“我系好了!”此时他的快乐心情是无与伦比的。他为能独立完成原来需要成人帮助的事情而自豪,并从中感受到了成功,建立起了自信与挑战困难的勇气。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自己做事時,要安排好足够的时间,使他能完成这项任务。在完成任务中遇到一些困难,应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
三、正确地评价孩子
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获得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代价。然而,孩子总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的。所以,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哪怕做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看到那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的进步,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孩子。其次,才是教孩子一些完成任务的技能技巧。比如:孩子在饭后收拾餐具时,由于急切地想比大人多收几样物品,表现自己的能干,在匆忙中打碎了盘子。这是您要说:“孩子,我知道你想帮妈妈做更多的事,是吗?妈妈很高兴。可是,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着急。希望你下次小心些,要用双手端盘子。”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认为自己能干,只是有些方面没干好,进而会付出100%的努力,向预定的目标勇敢前进。
总之,最大的信任,充分的实践,积极的鼓励,会不断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从而使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着”,总认为孩子还小,事无大小,一律包办代替。为孩子扫清一切困难和障碍,致使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束手无策,显得窝囊无能。正如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的那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二) 过于严厉,处处否定
有的家长与包办代替的家长相反,处处对孩子放手,有的甚至放任不管。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鼓励,使孩子常常陷于失败的阴影中,打消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时总是先考虑父母的反映,我这样做对吗?妈妈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所以,干什么都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表现得软弱,缺乏独立性。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
幼儿期是一个从完全依赖父母,开始逐步地向独立自主过渡的时期。出生不足一个月的婴儿百分之百地依赖于母亲,一切仰仗于母亲。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和体能智能的不断发展,孩子的自主要求也越来越强。当他刚蹒跚走路时,不管能不能走稳,会不会摔到,他都会努力地挣脱成人的双手;一个小女孩往往拒绝穿母亲为她挑选的外衣,而坚持要穿自己选中的衣服。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孩子要求独立自主的可贵意识。
如何对待这些自主意识呢?孩子开始自己洗手时,往往因为控制能力差,弄得地上到处是水,衣袖尽湿。这时,是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还是批评他把衣服弄湿而继续由成人代替?前者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给他尝试的机会,使他从感觉“自己能”,进过练习达到“真正能”;后者则把这可贵的自主意识扼杀在萌芽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丧失尝试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其实,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来具有独立,生来具有独立自主的愿望,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自主要求,只要安全、合理,我们就应尊重和保护,家长应尽可能给他提供自由实践的机会。
二、从培养自我服务能力入手
幼儿期独立性的发展是从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开始,逐步扩展到幼儿的学习、游戏及社会性交往活动中的。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去麻烦周围的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始。如吃饭、穿衣、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收拾玩具等生活小事,尽可能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然而,家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有的年轻父母工作忙、时间紧,为了准时出门,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有的父母聪明能干,嫌孩子干的慢、干不好,为了图方便,而亲自动手。这些家长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服务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孩子 获取成功的快乐。孩子自己动手,终于系上鞋带之时,他会兴高采烈地叫喊:“我系好了!”此时他的快乐心情是无与伦比的。他为能独立完成原来需要成人帮助的事情而自豪,并从中感受到了成功,建立起了自信与挑战困难的勇气。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自己做事時,要安排好足够的时间,使他能完成这项任务。在完成任务中遇到一些困难,应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
三、正确地评价孩子
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获得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代价。然而,孩子总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的。所以,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哪怕做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看到那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的进步,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孩子。其次,才是教孩子一些完成任务的技能技巧。比如:孩子在饭后收拾餐具时,由于急切地想比大人多收几样物品,表现自己的能干,在匆忙中打碎了盘子。这是您要说:“孩子,我知道你想帮妈妈做更多的事,是吗?妈妈很高兴。可是,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着急。希望你下次小心些,要用双手端盘子。”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认为自己能干,只是有些方面没干好,进而会付出100%的努力,向预定的目标勇敢前进。
总之,最大的信任,充分的实践,积极的鼓励,会不断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从而使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