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灯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灯戏是发源于四川的东北地区,在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工作和劳动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传统小戏,也是集合了人们的心血和艺术结晶的文化精髓。在忙碌是生产,闲暇时演出,很多为业余性质。由于农村和地区经济条件和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对舞台和一些设备的要求并不高。甚至可以在一些小场地演出,三到五人即可。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小戏,并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本文使人们对灯戏的艺术特征,发展前景和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结晶;传统;发展;前景
  一、引言
  巴蜀戏剧文化,人文历史丰富,灯戏是古老的传统地方小戏。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在川东北一带非常流行,也是平时节日喜庆之日的“跳灯”。在清朝和明代已有活动。之后,因为戏班艺人的解散和经济面临破产,灯戏便与端公艺人合演成为了“端公戏”。新中华成立之后,灯戏走上了正轨。这种灯戏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历史价值,在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戏种,和制定其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各个部门应该保持怎样的发展思维和心态,恢复它的本质特色,为我们留下这种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认真考虑。
  二、艺术特点
  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探究和分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满足了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一)、历史渊源和沿革
  通过归纳比较,主要有三个类型,即“有灯无戏”“有戏无灯”“有戏有灯”。
  首先是盛行于唐代的“有灯无戏”。比如在《成都市志·川剧志》一书中,有唐代卢照邻的一首诗,名叫《十五夜观灯》,该诗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到了宋代,陆游曾在蜀地写下《汉春宫》,其中有一句“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敧帽垂鞭”,元代的费著也对“有灯无戏”做出了描述,他写道“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以上与“四川灯戏”说的并非一回事。
  第二就是“有灯有戏”,它兴起于明代嘉靖年间。在《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元旦,张灯结彩,聚彩棚演戏剧”。在《阆中县志·神会》中也同样写道“五月十五乃瘟祖会,比其他会更盛大,之前于城隍庙举办,今迁移至太清观,夜幕降临,敲锣打鼓响彻云霄,演灯戏十日。夜夜焚香,火光如昼。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到了明代后期,不仅仅在灯会中可以看到“戏”,在神会中也有“戏”的身影,戏的出现使灯会、神会更加丰富多彩。到了清中期,在四川,“有灯有戏”正在盛行。到了乾隆时期,在《苍溪县志》中记录着“吊花灯,唱灯戏”。到了乾隆五十七年,在双流县,该县举人刘止塘写下了《蜀中新年竹枝词》,其中写道:“花灯正好月华催,无那书声入耳来。看戏看花都未了,伤心竹马竟成灰”。
  第三,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就出现了“有灯无戏”。通过《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可知,进入19世纪以后,除了灯会、神会,老百姓日常祈神、驱邪,甚至是日常为庆祝丰收的娱乐节目,都可以看到四川灯戏的身影。这一点在《成都市志·川剧志》中也同样提到了。比如在川北地区,民间在祈福时,常常会出现灯戏,通常由灯戏艺人主持“庆坛”仪式。在嘉庆、道光年间,来自浙江的范锴居住在蜀地,他写道:“民间有优伶,多演艺乡野男女淫秽之事。歌词粗俗,音节淫靡,常被成为‘梁山调’,不同于弋阳、梆子,其伤风败俗,不登大雅之堂,故禁止入城。无赖者恒于夤夜征歌,因此被称为‘灯戏’,也称作‘倡灯’,但实际上,剧中并无灯”。《苕溪渔隐诗稿·蜀产吟》中记载,川之东北郡村邑郭间,摆台竞演,无昼夜之分,欢声笑语,男女老少相聚于此,不足为奇。待夕阳西下,人群散去,仍侃侃而谈之”。 《成都竹枝词》出现于嘉庆年间,该词中写道“元宵过后仍唱灯,满耳皆是胡琴声;唱罢《回门》、《送妹》,再来一首《广东人上京》”,之后李传杰写下了《恬养知室诗存》,其中的“戏楼夜敞千人 集,列炬林中鱼贯入”就是对灯戏的描述,这就体现了在那个时期,四川灯戏已然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娱乐节目,不再受到“禁不入城”的约束。
  四川灯戏在19世纪以后,与之前的已经有大不同,各方面已经日趋成熟了。不仅在舞台表演方面越来越完美,还包含了一系列文化的填补和交流。在表演方面也汲取到了很多戏剧剧种的精髓,能从中看到很多古老剧种的表现手法;戏剧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雪梅教子》、《三孝记》、《请医》、《遇龙封宫》、《四下河南》、《汲水蓝桥》等均是由其他剧中演变而来;就声腔而言,“梁山调”又名良善调”、“胖筒筒调”,也有人称其为“端公调”,起源于四川梁平县,属于“有戏无灯”,是灯戏的鼻祖,沿长江中下游流传,在湘、鄂、赣、闽、粤等地盛行,名为“川调”,也称之为“四川腔”,在花鼓戏、花灯戏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不容小觑。甚至有的学者的观点是,在“川调”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腔系。咸丰二年出现的《长乐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夜,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花鼓戏,演戏多唱花柳戏,属‘梁山调’,出自四川梁平县”该书中还收录了田泰斗的竹枝词(道光二十八年):“逐户灯光灿玉缸,新年气象俗敦庞,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
  上世纪,四川灯戏已遍布巴蜀的城镇和乡村。因为地域、方言的特殊性,其剧目、音乐、表演等也融入了地方特征。南充地区的川人天性乐观,其剧目以喜剧见长,南充地区的人们称“川北灯戏”为“灯儿”、 “喜乐神”,也有人称其为“大铺盖”;源于梁平县的“梁山灯戏”感情基调较为悲凉;在涪陵地区盛行“单边戏”,也就是“秀山花灯戏”,该剧目以歌舞为主;“芦山花灯戏”是雅安地区的代表曲目;泸州地区的“古蔺花灯戏”甚为有名;乐山等地的灯戏也很红火。分析比较灯戏的规模,“川北灯戏”堪称魁首。
  (二)、声腔与剧种
  传统灯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烟火味道浓烈,剧目从形式上划分,概括为三类:正灯、浪浪灯、地灯 3类,属于地方小剧种。正灯剧目的题材,多来自汉族民间传说,更注重情节,著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浪浪灯剧目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的《请长工》、《讨小吵架》等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地灯剧目主要侧重于舞蹈表演,情节并非主要看点,著名的有《数花》、《十二月》等。浪浪灯的内容是三种剧目之最,约占全部灯戏节目的百分之七十,内容取材于生活,有抑恶扬善的作用,比如嘲笑地主的贪婪、卑鄙、吝啬,也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有破除迷信的剧目,更多的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与京剧的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不同,灯戏因为以诙谐见长,小丑、摇旦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其次就是小生、须生,该剧并未设有净末行。舞台表演的剧目常常是生活的缩影,通过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动作多跳跃性舞蹈,没有经典剧目的庄重,但其轻松、自由,活泼的特点自成一格。   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 艺》中,将四川灯戏纳入到“声腔剧种”。多年的发展并未出现代表性的剧目,到了今天,并未建立一个专业的表演团体来演出四川灯戏,而作为业余演出也不是时常能看到,提到四川灯戏,其只能作为川剧的一个“声腔”。(今四川、重庆)
  (三)、乐队伴奏
  灯戏以唱为先,歌词相对朴素,伴奏曲调以“胖胖筒”为主,“胖胖筒”是一种比较大筒的胡琴。分为:①连把句。就以唱四句为开始,之后有重复部分,结尾大多以乐队和和艺人帮唱。②夺夺句。也是以前四句为开始,仅用乐队在末尾帮唱。③浪里钻。以两人对唱来表现故事情节。胖胖筒是灯戏的最重要伴奏乐器,另有二胡,唢呐一系列民间传统多见的乐器。
  (四)、舞台和服装
  最初的灯戏,因物质条件太差,以油灯为主。如果演出当晚月光皎洁,就可以借助月光演出。如果伸手不见五指,必须点油灯以照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灯戏也在发展,演出人员的表演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及至明清时期,灯戏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形式,剧目更加丰富,道具、服装等随着其的繁荣也有所提高。演出规模也逐渐增大。照明的灯也有了进步,灯有主灯台灯之分,主灯体积大,主要负责为演出照明,另一方面,其上带有装饰图案,可以作为演出班子的象征,且图案独具演出班子的特色,有些演出班子的主灯上,将其经典剧目绘于其上,别具一格,是很好的广告。在演出场地的四角上,就放置着台灯。有条件的演出班子,设有八盏、十六盏、二十四盏的,均为双数,灯的形式富于变化,看起来明亮、赏心悦目。一般情况下,灯的数量取决于演出规模,而观众的人数也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些灯是可以移动的,能够根据演员的表演需要而在台上移动,故而名灯戏。
  三、境况和应对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地新剧种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戏剧的市场。四川灯戏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濒临断代绝种。凡次种种,都应采取相应并且有效的措施加以对待。
  (一)、濒临灭种的原因
  一种传统文化依赖着当地的社会土壤。毫无疑问,解放后,各种新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给灯戏的演出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的民间祭祀,封建迷信逐渐销声匿迹了,一些民俗活动也逐渐消亡。这种传统活动也失去了一定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四川灯戏的环境破坏和断裂。改革开放后,随着商业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影响,对传统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四川灯戏也由此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二)、灯戏的境况
  一直空缺的专业表演剧团已有四十多年,无法想象。灯班艺人的数量也在日趋下降,剧种声腔弱化以及多种音乐形式的逐渐消失,让灯戏难以健康的发展,已形成退步,停滞之势。
  (三)、加强应对的方法和对策
  四川灯戏的发展和传承,不仅是演职员的责任,当地政府和喜欢灯戏的老百姓都有支持其发展的义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很多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五彩缤纷的文艺节目,灯戏发展受到制约,没有众多观众的支持,灯戏没有前进的动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文艺发展提出了保护性的指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四川灯戏一类的民间小戏遇到了兴起的新契机。因此,如何“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灯戏是当前政府和爱好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建议如下:
  1.加强保护
  作为地方小剧种,在其传承和保护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政府的定向资金也要照顾其他剧种。“民保工程”的原则是惠民的,但保护的重点很多,有的剧种濒临灭绝,就要施以重点保护。笔者认为,目前在巴蜀地区流行的戏曲,可按四型分类,其一是经典代表类型,如闻名遐迩的“地方代表剧种”川剧,还有国粹京剧。这类大剧种一直主导着戏曲舞台的主流,因为欣赏者众多,国家和地方给予的保护与扶持相对要多一些;其二为少数民族传统类型,如民族地区的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嘉绒藏戏等。这类各具特色的藏戏,体现着各自地区不同的方言,另一方面,为保护宗教传统,在少数民族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广为流传;第三是类似与“活化石”的戏曲,比如历史悠久的傩戏、目连戏等。傩戏并非“剧种”,而是由远古而来的一种相当于祭祀的活动,现在已濒临绝迹,其研究与传承价值巨大,是我们保护的重点,应该通过文字记录、录像等方式加以保存;第四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小戏剧目,比如四川灯戏和四川曲剧。这类小戏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并获得过“剧种”的地位,但因为运动的冲击,或者媒体大环境的改变,至今一蹶不振。四川灯戏历史悠久,流传范围较广,是名副其实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2.自立发展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为四川灯戏“正名”,恢复其“剧种”的身份是当务之急。目前的四川灯戏,名为在川剧的保护之下,其实也是一种“兼并”,没有自己的特色,四川灯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原因一是,四川灯戏不具备稳定的表演团体,而作为“剧种”的传承载体,也就失去了保护的基础和平台;原因二,四川灯戏在川剧“大一统”的旗帜下,名誉上得到了保护,其实会失去个性和特色。长此以往,四川灯戏这种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具有独特个性的民间小戏,会被川剧同化,走出人们的视野。因此,保护地方剧种,传承民族的 传统文化是个任重道远的大事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南充专区灯戏团”、“梁山灯戏演出队”是专门进行灯戏表现的专业表演团队,根据国家提出的“民保工程”,要对其进行扶持、鼓励,帮助其重新挂牌。广元市的豫剧团在四川独一无二,该剧团现有“四川省豫剧团”之称,是川剧“剧种”的一种,鉴于豫剧团的经验,四川灯戏完全可以借鉴广元豫剧团的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整改。如果“正名”的建议成功,四川灯戏能以一个“剧种”的名义进行发展,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
  3.志向改造   值得指出的是,之所以要加强对四川灯戏的保护,主要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不强求其成为川剧、京剧一类的大剧种,也不单单想将其定位为“活化石”一类的文物资料。四川灯戏来自民间,为民服务也是其发展的宗旨,它体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百姓生活的艺术缩影。当四川灯戏不再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离开老百姓的视野,没有了地气的滋养,势必会失去生命力。基于此,建议对四川灯戏实施保护以群众需要为基础,针对过去灯戏来自于民间的优势,在生活中取得新的素材,以传统的唱腔和演技,配以与时俱进的题材,灯戏会得到传承和继续。也就是说,四川灯戏发展,要依赖其立足民间、小型多样的优势,并根据新政策新形势下的人或事创作新的剧目,同时,也要注意汲取其它戏曲文化的营养,做好传统剧目的传承工作。只有这样,四川灯戏才能在新形势下如鱼得水,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与时俱进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也是四川灯戏传承进步的基础。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川灯戏取材多选自川人的生活,但反映现实,不是照搬生活到舞台,而是有取舍,有创造,传统剧目还要有创新。新世纪,四川灯戏要赋予时代特色,一方面要吸取灯戏传统节目的精华,一方面要融入时代的特点。声腔音乐、表演技艺都要围绕剧目的主题进行。换而言之,是说传统艺术要与现代的审美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笔者调查中发现,川北地区的灯戏传统节目《包公照镜子》、《赶隍会》、《灵牌迷》等,无论在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了可贵的创新。这几个剧目,曾于上世纪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演出,轰动一时,也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扬长避短,与时俱进是四川灯戏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剧种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电视网络,以及当地政府忙于经济建设,疏于对灯戏的管理和支持,导致灯戏的改革与创新进展缓慢,这也是一个遗憾。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析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灯戏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而且还有不可忽略的人文价值。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和把握,走正确的发展方向,不再片面和武断的误解这种传统精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科学的对待。
  参考文献:
  [1]来自2014年2月11日作者与青溪场下灯戏艺人石化明老人的访谈.
  [2]王卓玉.杂剧从元代到明代文人化转型[J].2010
  [3]秦旋,戴威.川剧:中国乐感文化的显性标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殷子钰.川剧 “江湖十八本” 的剧目探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
  [5]杜桂萍.戏曲教化功能的失范--元杂剧衰微论之一[J].北方论丛.1997
  [6]尹志友:《文化部门要推动人们意识的转变》 ,《中国文化报》.2004
  [7]张宏杰:《韩国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决策与信息》.2005
  [8]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慕课引领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文章以慕课的利弊为出发点剖析其如何影响教育教学中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的,探讨了慕课给实际教学改革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慕课;模式;构建  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MOOCs,简称“慕课”)出现于2012年,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了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平台。时至今日,已有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等100余所世界一流
期刊
【摘要】:在古典时期的雅典,婚礼由一系列活动和仪式组成,这些活动和仪式都有特殊的意义。雅典人的婚礼之后,标志着他们开始过渡到新的人生阶段,这些婚礼仪式清晰也展现了范热内普所提出的分隔——边缘——聚合过渡礼仪。  【关键词】:雅典;婚礼;过渡仪式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经历着从一个年龄过渡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过程,在期间会伴随着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
期刊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modern translation industry. The emergence of diverse machine translation software in mode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中生的健康关注度日益提高。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的体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中不重视体育教学,影响着对学生健康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加重视体育课程的地位,将提高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如何促进健康与体育相结合,是当前体育课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提高,很多乡镇的人口大规模向市区迁移。城乡交界处学校的生源锐减,很多乡镇和郊区的学校因为生源的减少,被迫“小班化”。我校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校领导在小班化动员大会上强调的重点,这使我产生了触动。我想,美术教学相对于主课教育,更加能够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班化”是更加有利于美术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通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长征作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战略转移继而为革命胜利保留了火种,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我们在继承和弘扬这一光荣传统的同时,也应该用当代文化视野对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为弘扬与回归长征精神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长征精神;传统文化;当代意义  1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事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古筝演奏是古筝艺术的核心内容,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存在它的具体演奏实践之中,是以音调的形式将音乐思想和情感传达给大家听。由此可知,古筝演奏对音乐作品的真实呈现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古筝表演和音乐美学原则进行分析探究,为音乐表演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展现古筝表演作品的
期刊
【摘要】:英语和汉语相比,英语名词使用频率高,具有静态优势,而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高,具有动态优势。通过对汉译英译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英语的静态优势及汉语的动态优势,而认识到这一规律可以反过来为翻译和翻译研究所用。文章将通过对沈从文所著的《边城》汉译英版本的分析探讨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的动静转换。  【关键词】:静态;动态;英汉对比;翻译  引言  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许余
期刊
【摘要】:听力理解困难在形式上受制于语音识别,在内容上受限于思维定势,在观念上受困于文化排斥,突破此三个瓶颈,一是要深入情境,挖掘语言脚本传达的个性化特质,二是要绕出母语思维误区,强化独立英语思维,三是树立文化认同感,从思想上情感上接受对象国的主流文化。  【关键词】:听力理解;语音;思维;文化  “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模仿行为,就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什么都要模仿……观察儿童的言语发展过程可知,听说
期刊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可以说,语文教学充满着生命的因素,它理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