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我们应当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积累材料,让学生写出血肉丰满的佳作来。
一、觀察生活,积累材料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也是写好作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认真观察客观事物,没有细致、深入地观察,文章就不能写得真实、深刻。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首先要从身边的事物或周围的生活开始,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观察,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用眼睛看,是观察的主要方法,但光看还不够,还要用耳听,用鼻嗅,用舌辨,用身(皮肤)触。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物、景、场面,先用“素描”方法朴实无华地写出来,就像绘画一样,抓住特征,用明快流畅的线条,把观察对象勾勒出来。要求做到写谁像谁,写什么像什么,让人看后,能在眼前浮现出具体的景象。做这种练习,先要求写得真实,然后再要求语言的色彩。要写得真实,就要观察得认真、仔细;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学生能较深入的观察个别事物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观察复杂事物,重点应是观察人或事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观察一件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在各阶段都发生了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还要搞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又如:观察一个班集体,不仅要观察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观察各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要观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这中间就又会有许多具体的事,这些事又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观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或事物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丰富并深化生活的积累。
还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人、对事的认识往往不同。比如:观察景物时,要选择各种观察点,有远眺,有近视,有鸟瞰,有仰视,等等。正是“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比如:观察一个人,也要从多方面观察了解,有的直接接触,也有的间接打听。直接接触观察他的外部形象(音容笑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内心世界(常常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来)等各方面的表现;间接打听要问他的亲人、同志、上下级、反对者等。
观察,还需要多动脑筋。要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还必须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只有善于运用思维,写作时才能浮想联翩,思路开阔,才能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新的、不平凡的意义,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丰富生动。
二、阅读名著,储备材料。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强调积累材料的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知识面,间接的积累生活材料。一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中学生必读名著要一一细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订阅《读者》、《科技》、《中学生语文报》等,使他们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读书。教会学生精读与粗读相结合,跳读与快读相结合。在阅读中做有心人,随时摘录,做读书笔记:摘录词语、警句谚语、催人上进的事例以及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写心得,对摘抄的内容做点分析,从摘抄的名言警句引发点联想,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编目录。三是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某一个论点收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丰富材料
语文教师应适当的组织学生在校园或附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组织元旦联欢会、中秋赏月、集体生日、讲演比赛,到野外春游、秋游、知识竞赛、班级间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召开别开生面的班会,让学生走出校门为人民服务等活动,然后辅导学生作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一次作文课,我把两个班的学生组织起来到郊外野炊,同学们像从笼中飞出的小鸟,叽叽喳喳飞向小树林,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划破了小树林的寂静。他们自由结合成组,分配任务,挖灶、捡柴,生火、烧烤。小树林炊烟四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在精心烧烤食物,烤羊肉串的最引人注目,烤香肠的也不逊色,烤玉米的也令人羡慕,焖山药、土豆、栗子、花生的也很惹眼。每烤熟一种,三下五除二被瓜分掉,那场面热闹、生动、感人。同学们轻轻松松地玩儿了两节课,然后辅导学生把这次活动写下来,同学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告诫学生不要做超级市场的摄影机,不加选择、自始至终地录制,而应选一个最佳摄影师,拍摄最精彩的镜头。这次作文场面描写突出,描绘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得当。多组织一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丰富了写作材料,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刘太焕,教师,现居河北任丘。
我们应当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积累材料,让学生写出血肉丰满的佳作来。
一、觀察生活,积累材料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也是写好作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认真观察客观事物,没有细致、深入地观察,文章就不能写得真实、深刻。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首先要从身边的事物或周围的生活开始,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观察,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用眼睛看,是观察的主要方法,但光看还不够,还要用耳听,用鼻嗅,用舌辨,用身(皮肤)触。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物、景、场面,先用“素描”方法朴实无华地写出来,就像绘画一样,抓住特征,用明快流畅的线条,把观察对象勾勒出来。要求做到写谁像谁,写什么像什么,让人看后,能在眼前浮现出具体的景象。做这种练习,先要求写得真实,然后再要求语言的色彩。要写得真实,就要观察得认真、仔细;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学生能较深入的观察个别事物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观察复杂事物,重点应是观察人或事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观察一件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在各阶段都发生了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还要搞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又如:观察一个班集体,不仅要观察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观察各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要观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这中间就又会有许多具体的事,这些事又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观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或事物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丰富并深化生活的积累。
还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人、对事的认识往往不同。比如:观察景物时,要选择各种观察点,有远眺,有近视,有鸟瞰,有仰视,等等。正是“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比如:观察一个人,也要从多方面观察了解,有的直接接触,也有的间接打听。直接接触观察他的外部形象(音容笑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内心世界(常常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来)等各方面的表现;间接打听要问他的亲人、同志、上下级、反对者等。
观察,还需要多动脑筋。要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还必须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只有善于运用思维,写作时才能浮想联翩,思路开阔,才能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新的、不平凡的意义,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丰富生动。
二、阅读名著,储备材料。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强调积累材料的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知识面,间接的积累生活材料。一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中学生必读名著要一一细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订阅《读者》、《科技》、《中学生语文报》等,使他们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读书。教会学生精读与粗读相结合,跳读与快读相结合。在阅读中做有心人,随时摘录,做读书笔记:摘录词语、警句谚语、催人上进的事例以及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写心得,对摘抄的内容做点分析,从摘抄的名言警句引发点联想,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编目录。三是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某一个论点收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丰富材料
语文教师应适当的组织学生在校园或附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组织元旦联欢会、中秋赏月、集体生日、讲演比赛,到野外春游、秋游、知识竞赛、班级间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召开别开生面的班会,让学生走出校门为人民服务等活动,然后辅导学生作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一次作文课,我把两个班的学生组织起来到郊外野炊,同学们像从笼中飞出的小鸟,叽叽喳喳飞向小树林,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划破了小树林的寂静。他们自由结合成组,分配任务,挖灶、捡柴,生火、烧烤。小树林炊烟四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在精心烧烤食物,烤羊肉串的最引人注目,烤香肠的也不逊色,烤玉米的也令人羡慕,焖山药、土豆、栗子、花生的也很惹眼。每烤熟一种,三下五除二被瓜分掉,那场面热闹、生动、感人。同学们轻轻松松地玩儿了两节课,然后辅导学生把这次活动写下来,同学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告诫学生不要做超级市场的摄影机,不加选择、自始至终地录制,而应选一个最佳摄影师,拍摄最精彩的镜头。这次作文场面描写突出,描绘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得当。多组织一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丰富了写作材料,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刘太焕,教师,现居河北任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