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暴力行为。这里专门从心理视角来透析家庭暴力问题,为人们提供可能的心理帮助。
导致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受了冤枉,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不过几句话,就大吵起来。妻子憋了一肚子火,刚好8岁的儿子跑回家,便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你为什么才回家!”孩子被妈妈打得晕头转向,回头看见小花猫,就转身一脚踢在猫肚子上。小花猫跑出去老远,回头嗷嗷地直叫,表达自己的抗议和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作“转移作用”,是把对某一对象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对象身上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任何家庭暴力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施暴者的心理原因
施暴者多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有的施暴者心理严重自卑,有的施暴者心理非常脆弱,有的施暴者心理异常焦虑,有的施暴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的施暴者内心有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等。于是,就会通过施暴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就可能是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碍。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调节冲突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等。他们能力所限就容易施暴。其实,在他们威风赫赫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混乱的自我。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发展障碍,比如,有的施暴者智商很高,情商很低,个别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施暴者就有这个因素。有的施暴者是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比如,那些早年在家庭生活中受虐的人就容易施暴。还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比如,有的施暴者存在爆发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的施暴者是因为出现精神病症状,还有的施暴者可能是施虐狂。
其次是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受暴者多存在消极的心理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受暴者具有激惹心理倾向,他们习惯于做出激惹性的言行,喜欢嘲弄人,挖苦人;有的受暴者存在人格缺陷,或过于懦弱,或过于退缩,受到暴力后不会自我保护,特别是默认第一次暴力,极容易让暴力再次发生;有的受暴者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会善解人意,容易诱发家庭暴力;有的受暴者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是受虐狂,会促使对方施暴。
最后是施受双方的心理原因
有的夫妻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家庭暴力;有的夫妻双方都自我中心意识很严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习惯让对方服从自己,就容易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家庭暴力;有的夫妻双方都不善于心理调控,比如心理学发现下班后六七点钟是危险时段,是人的心态最不好的时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来后说三道四,不知不觉间导致了冲突和暴力;还比如,有的夫妻双方缺乏性心理沟通,由此也会酿成家庭暴力。
防治家庭暴力的心理对策
家庭暴力没有赢家,其中的双方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因此,我们这里说的心理对策是针对施受双方的。
首先是需要社会的心理援助。
第一是转变观念,增强心理关注。当社会各职能部门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家庭暴力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应该从心理角度采取相应对策,促进人们对家庭暴力给予应有的心理关注和心理援助。
第二是建立机构提供心理援助。比如,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人员来拓宽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家庭心理压力,谐调夫妻心理关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碍,从心理角度积极防治和应对家庭暴力。
其次是需要个人的心理互救。
第一是做好心理预防。夫妻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暴力会造成两败俱伤,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墙”。
第二是进行心理调节。(1)心理沟通。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静下心来各自看看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感受。(2)心理换位。有了心理换位,凡事就能看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彼此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3)心理宣泄。准备好砂袋和手套,实在冲动的时候就打砂袋,或脚踏大地或握拳擂墙或撕杂志。
第三是慎重处理首次暴力。受暴者应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做出足够的心理反应,促使对方进行足够的心理反省,避免重蹈覆辙。
第四是进行心理求助。向合适的亲友求助,或者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如果施暴者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导致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受了冤枉,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不过几句话,就大吵起来。妻子憋了一肚子火,刚好8岁的儿子跑回家,便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你为什么才回家!”孩子被妈妈打得晕头转向,回头看见小花猫,就转身一脚踢在猫肚子上。小花猫跑出去老远,回头嗷嗷地直叫,表达自己的抗议和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作“转移作用”,是把对某一对象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对象身上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任何家庭暴力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施暴者的心理原因
施暴者多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有的施暴者心理严重自卑,有的施暴者心理非常脆弱,有的施暴者心理异常焦虑,有的施暴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的施暴者内心有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等。于是,就会通过施暴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就可能是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碍。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调节冲突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等。他们能力所限就容易施暴。其实,在他们威风赫赫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混乱的自我。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发展障碍,比如,有的施暴者智商很高,情商很低,个别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施暴者就有这个因素。有的施暴者是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比如,那些早年在家庭生活中受虐的人就容易施暴。还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比如,有的施暴者存在爆发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的施暴者是因为出现精神病症状,还有的施暴者可能是施虐狂。
其次是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受暴者多存在消极的心理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受暴者具有激惹心理倾向,他们习惯于做出激惹性的言行,喜欢嘲弄人,挖苦人;有的受暴者存在人格缺陷,或过于懦弱,或过于退缩,受到暴力后不会自我保护,特别是默认第一次暴力,极容易让暴力再次发生;有的受暴者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会善解人意,容易诱发家庭暴力;有的受暴者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是受虐狂,会促使对方施暴。
最后是施受双方的心理原因
有的夫妻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家庭暴力;有的夫妻双方都自我中心意识很严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习惯让对方服从自己,就容易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家庭暴力;有的夫妻双方都不善于心理调控,比如心理学发现下班后六七点钟是危险时段,是人的心态最不好的时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来后说三道四,不知不觉间导致了冲突和暴力;还比如,有的夫妻双方缺乏性心理沟通,由此也会酿成家庭暴力。
防治家庭暴力的心理对策
家庭暴力没有赢家,其中的双方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因此,我们这里说的心理对策是针对施受双方的。
首先是需要社会的心理援助。
第一是转变观念,增强心理关注。当社会各职能部门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家庭暴力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应该从心理角度采取相应对策,促进人们对家庭暴力给予应有的心理关注和心理援助。
第二是建立机构提供心理援助。比如,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人员来拓宽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家庭心理压力,谐调夫妻心理关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碍,从心理角度积极防治和应对家庭暴力。
其次是需要个人的心理互救。
第一是做好心理预防。夫妻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暴力会造成两败俱伤,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墙”。
第二是进行心理调节。(1)心理沟通。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静下心来各自看看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感受。(2)心理换位。有了心理换位,凡事就能看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彼此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3)心理宣泄。准备好砂袋和手套,实在冲动的时候就打砂袋,或脚踏大地或握拳擂墙或撕杂志。
第三是慎重处理首次暴力。受暴者应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做出足够的心理反应,促使对方进行足够的心理反省,避免重蹈覆辙。
第四是进行心理求助。向合适的亲友求助,或者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如果施暴者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