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以递进分析的逻辑推演,用“三个意味着”“五个时代”等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深刻表征了当代中国正以强起来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进一步具有了世界意义。从这一层面纵深推论,“新时代”亦是中国理论超越地域界限不断世界化的时代。正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作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和权威理论教材,以结构、系统、整体的逻辑样态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十年间党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成果的微观脉络和整体风貌。
一、时代场景:“两个大局”交融并存
对时代方位的准确定位和对发展大局的科学判断,是一个国家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发展措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时代孕育并催生新思想,从历史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方法论高度研究和考察,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重要思想。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是在传统“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地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进一步详实回答了何为国内大局、何以融入世界大潮等全新问题,是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想的具化,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融合辩证阐释。从国际发展维度看,“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好人类在未来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威胁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围绕“救国——兴国——强国”进行了长期艰苦奋斗,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其围绕的核心是“变”,主要表现为世界政治权力调整出现根本性变化、国际格局剧烈动荡、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各国大变局微观要素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革命性重塑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两个大局”这一前所未有的时代场景下产生的,既为在变局中开拓新局面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又为有效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羁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
逻辑起点是思想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起始范畴,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和核心旨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一定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进行范畴之间的不断转换而具体展开的。从根源上探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观点,其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就是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以最终达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主体价值目标。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治国理政的核心术语,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作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梁八柱的核心内容,既可以作为透视其逻辑起点的窗口,也可以作为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主体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主干参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又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长篇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统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著作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底色和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一条红线。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一方面,从“来处”寻找人民根基的逻辑理据,人民是我们党成立100年、执政70余年的坚实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从目的维度锚定人民性的核心旨归,强调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所拥有的民主权利以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理想性引导、人民性关照和实践性归纳的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人民性意涵的特殊强调。
三、文本结构: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从编辑框架和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加以分析,是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整体性特征的重要视角,也是科学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判断的内在要求。
从文本分析视角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整体性,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内容体系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内容编排,统一采用“5+4+N”样态,由此构成了涉及国家治理各领域、全过程的系统化理论格局。从横向看,第一、二、三卷主体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摄全书。不仅如此,全书还对人民军队与国防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作出详实文本分类与安排。这些重要内容的收录,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本质内容有着高度契合性,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面”的逻辑再现。从纵向看,第一、二、三卷系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和重大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在改革领域仅设“全面深化改革”一个专题,及至第二卷,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要求,调整为“将改革进行到底”。党的十九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继续系统向纵深推进,改革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复杂化,为回应和解决这些改革的新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因此,不同以往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围绕改革设定的内容更为全面,包含“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都是围绕改革作出了文本调整。不论从系统性角度出发,还是从话语内容考究,均比第一、二卷的内容更能反映出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特性。另一方面,适当运用系统集纳的办法,把那些分散于不同场合和讲话中不好独立成篇但意义重大的同一类主题的相关论述整合起来,使文稿以专题形式呈现。这一集纳型编排方式在各领域的普遍运用,既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又便于从“精髓处”“根本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特征。
四、核心主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采取文本计量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索引部分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和数据排列,并采用可视化方法寻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核心主题,也可以探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进行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中心主题。“通过对书后主题词索引词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发现其聚焦的主题,出现频次越高的主题词,往往是该书的中心主题。”经统计,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相交叉重合且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提出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也都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宏观视角分析,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围绕和聚焦的核心主题。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巴黎公社到列宁成功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整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他还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和道路遵循。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双艳珍
一、时代场景:“两个大局”交融并存
对时代方位的准确定位和对发展大局的科学判断,是一个国家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发展措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时代孕育并催生新思想,从历史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方法论高度研究和考察,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重要思想。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是在传统“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地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进一步详实回答了何为国内大局、何以融入世界大潮等全新问题,是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想的具化,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融合辩证阐释。从国际发展维度看,“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好人类在未来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威胁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围绕“救国——兴国——强国”进行了长期艰苦奋斗,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其围绕的核心是“变”,主要表现为世界政治权力调整出现根本性变化、国际格局剧烈动荡、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各国大变局微观要素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革命性重塑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两个大局”这一前所未有的时代场景下产生的,既为在变局中开拓新局面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又为有效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羁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
逻辑起点是思想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起始范畴,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和核心旨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一定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进行范畴之间的不断转换而具体展开的。从根源上探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观点,其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就是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以最终达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主体价值目标。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治国理政的核心术语,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作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梁八柱的核心内容,既可以作为透视其逻辑起点的窗口,也可以作为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主体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主干参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又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长篇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统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著作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底色和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一条红线。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一方面,从“来处”寻找人民根基的逻辑理据,人民是我们党成立100年、执政70余年的坚实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从目的维度锚定人民性的核心旨归,强调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所拥有的民主权利以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理想性引导、人民性关照和实践性归纳的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人民性意涵的特殊强调。
三、文本结构: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从编辑框架和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加以分析,是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整体性特征的重要视角,也是科学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判断的内在要求。
从文本分析视角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整体性,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内容体系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内容编排,统一采用“5+4+N”样态,由此构成了涉及国家治理各领域、全过程的系统化理论格局。从横向看,第一、二、三卷主体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摄全书。不仅如此,全书还对人民军队与国防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作出详实文本分类与安排。这些重要内容的收录,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本质内容有着高度契合性,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面”的逻辑再现。从纵向看,第一、二、三卷系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和重大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在改革领域仅设“全面深化改革”一个专题,及至第二卷,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要求,调整为“将改革进行到底”。党的十九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继续系统向纵深推进,改革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复杂化,为回应和解决这些改革的新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因此,不同以往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围绕改革设定的内容更为全面,包含“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都是围绕改革作出了文本调整。不论从系统性角度出发,还是从话语内容考究,均比第一、二卷的内容更能反映出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特性。另一方面,适当运用系统集纳的办法,把那些分散于不同场合和讲话中不好独立成篇但意义重大的同一类主题的相关论述整合起来,使文稿以专题形式呈现。这一集纳型编排方式在各领域的普遍运用,既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又便于从“精髓处”“根本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特征。
四、核心主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采取文本计量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索引部分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和数据排列,并采用可视化方法寻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核心主题,也可以探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进行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中心主题。“通过对书后主题词索引词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发现其聚焦的主题,出现频次越高的主题词,往往是该书的中心主题。”经统计,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相交叉重合且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提出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也都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的宏观视角分析,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围绕和聚焦的核心主题。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巴黎公社到列宁成功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整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他还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和道路遵循。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