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地,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之所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教授说过:“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着重加强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给予了极大重视,但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工作没有较大改观而陷入困境。现代中小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必须针对德育的现状,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找出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对于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经过我们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工作落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脚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早期的教学内容及思想上,忽视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的德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而仍然停留在书本的层面,没有针对社会现状向同学们提出并解决具有代表性及说服力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对德育的内容没有深入到社会中去,他们无法理解并体会到德育的思想。这样的德育当然收效不高。
二、学校没有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的方法
杜威说过:“任何主张将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方法,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思想政治课本来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目地的,应着重于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进步。但学校将其作为一门知识化的课程来学习,与社会的思想潮流脱节,并与社会上的道德现象分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教师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等方法让同学们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学校的德育没有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尤其在农村,许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致,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溺爱而丧失了正确的生活态度,以致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已经极为严峻。
四、学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没有紧跟学生心理发展的步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也在逐步发展,心理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是同步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教授的内容。但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德育的目标定的过高,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面对中小学德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出德育的正确方法,才能扎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下面是关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些肤浅建议。
1.注重政治课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理论基础,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是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石,都必须从外面输灌给他们。因此,学校要发挥政治课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
2.充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输灌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对中小学生,加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扩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展德育内容,形成“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坚持多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他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所需全方面人才。
4.教师要以身示范,加强自身的学习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的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总之,只有结合中小学生成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切切实实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总体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面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改进目前的德育工作方式,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作者简介:
孔祥伟,性别:男,民族:汉,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木镇大木小学。
对于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经过我们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工作落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脚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早期的教学内容及思想上,忽视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的德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而仍然停留在书本的层面,没有针对社会现状向同学们提出并解决具有代表性及说服力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对德育的内容没有深入到社会中去,他们无法理解并体会到德育的思想。这样的德育当然收效不高。
二、学校没有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的方法
杜威说过:“任何主张将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方法,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思想政治课本来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目地的,应着重于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进步。但学校将其作为一门知识化的课程来学习,与社会的思想潮流脱节,并与社会上的道德现象分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教师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等方法让同学们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学校的德育没有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尤其在农村,许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致,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溺爱而丧失了正确的生活态度,以致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已经极为严峻。
四、学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没有紧跟学生心理发展的步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也在逐步发展,心理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是同步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教授的内容。但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德育的目标定的过高,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面对中小学德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出德育的正确方法,才能扎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下面是关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些肤浅建议。
1.注重政治课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理论基础,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是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石,都必须从外面输灌给他们。因此,学校要发挥政治课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
2.充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输灌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对中小学生,加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扩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展德育内容,形成“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坚持多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他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所需全方面人才。
4.教师要以身示范,加强自身的学习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的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总之,只有结合中小学生成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切切实实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总体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面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改进目前的德育工作方式,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作者简介:
孔祥伟,性别:男,民族:汉,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木镇大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