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莱特《聚会》中的创伤叙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聚会》是当代爱尔兰作家安·恩莱特的代表作,曾荣膺2007年布克奖。故事由海格迪家族中一个素来放纵不羁的儿子黎安的自杀而揭幕。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是黎安最亲近的妹妹,忍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她试图通过讲述家族历史及追溯儿时经历以找出酿成眼前惨剧的根源。本文不仅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小说《聚会》中的创伤书写,而且揭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即通过重复讲述,受创者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阴霾,重获心灵的安宁并勇敢地面对生活。
  关键词:创伤;讲述;痊愈
  作者简介:郜妮(1990.2-),女,山西大同人,硕士,陆军装甲兵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安·恩莱特1962年出生于都柏林,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英语和哲学,之后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學习创意写作并获得学士学位。恩莱特发表了一系列短篇故事、一部纪实体作品和五部小说。其中,《聚会》于2007年荣获布克奖,为恩莱特赢得广泛声誉。小说中的海格迪夫妇共育有十二个子女,故事由其中一个素来放纵不羁的儿子黎安的自杀而揭幕。尚存的九个子女为给黎安守灵而聚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是黎安最亲近的妹妹,忍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她试图通过讲述家族历史及追溯儿时经历以找出酿成眼前惨剧的根源。
  二、《聚会》中的创伤叙事
  已有的评论大多从“后殖民主义”、“爱尔兰国家身份”和“宗教”的角度出发,阐释小说中黎安之遭遇象征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历史、女主人公身份认同危机和宗教的虚伪性。本文以薇罗妮卡模糊的、不可靠的叙事为切入点,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讲述”等概念深入分析薇罗妮卡、黎安的个人创伤呈现,海格迪整个家庭功能失调进而映射到爱尔兰社会中存在的虐待儿童、压迫妇女的国家创伤。
  1.个人创伤
  创伤学家将创伤描述为存在于现在和过去之间的不可逾越的藩篱。卡茜·克鲁斯认为:创伤是突然经历灾难性事件并且当事者对此事件的反应常常通过滞后的、不可控的、重复的幻觉表现出来。因此,创伤事件通常使亲历者处于极度恐惧和绝望当中。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也强调了创伤事件使生命受到威胁的本质及其对当事者造成的情感、行为、心理层面的后果,通常也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换言之,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为恐惧、死亡威胁所笼罩,并不能理智地对正在经历的事情做出理解和反应,但是之后会反复经历幻觉、焦虑、绝望等极度不安的情绪。小说中,黎安和薇罗妮卡儿时在外婆家的经历——薇罗妮卡目睹房东性侵黎安而当时不能理解所看到的画面选择悄然离开——日后在二者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1]。黎安原本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却变得日渐沉默,以至于日后在自我怀疑与嫌弃的堕落泥潭中愈陷愈深,最终走向冰冷的大海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薇罗妮卡受此刺激,试图追寻哥哥自杀的原因,于是幼时不可理解的事件在脑海里翻腾、模糊重现。她在想,当时如果勇敢进入房间解救哥哥,是不是眼前的惨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有趣的是,她自始至终都不能清晰回忆当时的画面,只能通过闪现、想象甚至编造来还原,这恰恰反映出创伤个体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这不仅让薇罗妮卡陷入深深自责中,还影响到了她的婚姻家庭。她无法和丈夫和平相处,生活中充满了琐碎的暴跳如雷和犹疑不安,夫妻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在她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渐渐消散。儿时遭遇在兄妹二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
  2.家庭创伤
  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温暖的存在,是我们体会爱与支持的避风港。而精神学上,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相反,如果儿时成长环境冰冷淡漠,孩子长大后就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黎安和薇罗妮卡所遭遇的个人创伤实际上深深扎根于他们那缺乏温暖与关爱的家庭当中[2]。在《聚会》中,恩莱特描写了一个精神恍惚的母亲和一个冷漠不堪的父亲所组建的家庭之于孩子是多么巨大的灾难。
  在薇罗妮卡的印象中,母亲总是恍恍惚惚,不记得自己的孩子甚至不记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她将其归咎于母亲的不断怀孕、生产以及流产。似乎母亲就像一个生育机器,繁忙作业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孩。他们从小被父亲教育,有事“不要告诉妈妈”,这样,孩子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完全没有求助之口,只能依靠自己解决或自我毁灭。也正因为母亲忙着怀孕,黎安和薇罗妮卡才被寄养在外婆家,继而给坏人猥亵黎安制造了机会。薇罗妮卡认为是妈妈没有照顾好他们,没有尽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而父亲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在外人面前翩翩君子的伪善者;在家里,妻子只是他满足动物欲望的工具而孩子们只是副产品。平日里他只管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其余事情一律充耳不闻。薇罗妮卡其余的兄弟姐妹也各有各的问题,有的是同性恋者,有的是精神病患者。在这个家族中,无处不诉说着伤痕和冷漠,整个家庭处于崩溃与失调的状态中。
  3.国家创伤
  海格迪家族创伤,包括黎安的自杀、薇罗妮卡所遭受的折磨、父母的失职,可能让读者瞠目结舌,但是在爱尔兰历史上这并不是特例。孩童的忽视与虐待以及对妇女的压迫在20世纪90年代大批浮出水面,以至于成为爱尔兰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作家们试图通过书写来换取公众关注,从而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书中,薇罗妮卡承认,她之前一直把儿时目睹的事件视为个例直到长大以后在广播中听到、在报纸上看到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她才如醍醐灌顶,将黎安的个人遭遇与其他可能为数众多的青少年的可怕经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国家创伤的完整画面。
  三、从创伤中痊愈
  《聚会》看似关于死亡,实际上它更着重于讲述着新生。尽管全书沉浸在各种各样的伤痛中,但是最终薇罗妮卡与过去和解、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这绝非作者在书末轻描淡写可以做到的,薇罗妮卡通篇不清晰地回忆、想象和再现实际上是一种诉说,而正是这种诉说帮助她梳理凌乱不堪的过去、重拾理智与爱,让过去成为过去并通过新生命的即将到来预示着她成功处理创伤走向痊愈。
  四、结语
  薇罗妮卡看似不可靠的叙事方式恰恰是儿时遭遇心理创伤后未能痊愈而不断在心灵深处重现的表征,只有通过讲述而非逃避隐藏才能将伤疤抚平,而黎安自始至终对于自身遭遇的缄默使他终于不堪重负、走入冰冷的大海。薇罗妮卡通过幻想、回忆还原整个事件,让读者同她分担了绝望、迷惘、愤怒,从而走在了痊愈的路上,最终通过新生命的孕育看到了希望之光,勇敢走出阴霾并迎接新生活。本文不仅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小说《聚会》中的创伤书写,而且揭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即通过重复讲述,受创者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阴霾,重获心灵的安宁并勇敢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登青:《“自我”的探寻——解析〈聚会〉中的双重自我》,《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5-18页。
  [2]严春姝:《探索家庭秘史,直面情感人生——读安妮·恩莱特的〈聚会〉》,《译林》2008年第5期,第177-180页。
其他文献
奥运家族算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了,他们每隔四年就嫁出一个女儿,并在全球范围内选婿。今天,又到了四年一度选婿的日子,那真是热闹非凡。 The Olympic family is cons
期刊
暑假伊始,各种暑期班的招生信息已竞相登场,家长们更是忙于为孩子挑选“专业”,掀起一场又一场抢位热潮,不少中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补”,于是,学生们盼星星盼月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作为班主任,每天每天,我思想感情的潮水都在幸福地奔流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幸遇到这么多令人难忘的学生。这里我仅介绍其中 As the head teacher, every day and ev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为EVA)是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它等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总成本和股权资本总成本)。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将评
摘 要:十九世纪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诞生,使得美国文学成功摆脱欧洲文学的光环,开启美国知识分子“独立宣言”的征程。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领头人和代言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强调超灵,个体自由、思想独立、自强、崇尚英勇,成功地宣誓了美国文学的独立。本文力求证明,备受争议的麦尔维尔用自己的深刻冥思,在《白鲸》中从反面揭示出爱默生超验主义当中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麦尔维尔;《白鲸》 
值此新中国58周年华诞之际,一部叫《凤凰琴》的老电影重新感动着我,依然温暖着我。电影中那所群山环抱的界岭小学,在山顶上举行升旗仪式的画面至今还时常在我的脑海萦绕。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播影视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重地,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进事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传播力不断增强
“我在广东教育杂志社工作了20多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幸运并幸福的时光。因为在这个岗位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的读者和作者,至今,我还和其中的一些人保持着联系。更难得的是,
多年来,韶关市不少中学,第二课堂活动新意迭出、异彩纷呈,为同学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组照片, Over the years, many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oguan City have m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