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记载着我们五千年历史纷纭的足迹。文言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然而新时代新改革势必对其提出了新要求新探索,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摸索着,探寻着,实践着,更是在解读、突破着文言文教学中的“言”和“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文言文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首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赏析能力,在“放”与“收”中来完成“言”的教学触殛“文”的感知:学生自学为主,当堂检测语基;学生自读自学,堂练检验巩固;学生分工合作,自读自教自捡等。
在这些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还可以小组讨论(特别是邻近的几个同学),这样可以更及时更迅速更有效,学生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比较满意,也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师生角色互换。评议,竞争,取长补短,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改变一直以来如影随形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时,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惟自主化”的课堂效果也将是低下的,而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每篇课文学生上完后,我们都要利用一部分时间点拔弥补学生上课中的缺漏,也让学生在听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教材处理的不足,这样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经验。同时,以上几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还要求老师对教材文本的吃透,然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依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放”和“收”的策略,并且,还要分析学情,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譬如篇幅较为短小和浅易,学生完全能自主消化的自然可以完全放开,但是相反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明显,甚至有时候相对于难度大的文言文本或是其中的某些片断,也并不能反对串讲,而且,在各种方式的纷呈中,加入这么一个点缀,有时也是一种调剂和激发。
其次。我们对“文言文”的认识必须改变:文字是富有人类的情感,我们读到的是文字,感受到的则是人,是情,是性情,是人格,因此在夯实“言”的基础上,我们绝对不能无视甚至是仅仅偏颇“文”。
比如《诗经-氓》,我们就可以挖掘此文对高中生情感教育的意义,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主人公的看法,进而谈谈他们是怎样认识爱情的,说说他们的爱情观等。
又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复习,我们的设计就更应该侧重在理解文本深蕴的内涵,感受文本里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整理《陈情表》中不能赴命的几条理由,感受其如泣如诉的悲悯亲情下复杂而矛盾的士人的品节心理;找出《项脊轩志》中关于已故亲人的细节描写,体会看似淡然的叙述背后作者对亡故亲人无比思念的凄切之情,从而感受岁月沧桑、人事两茫的凄凉等。
更比如,在两篇或几篇文章之间寻觅见相似点,从这个契合点上站在一个高度引领学生感受文明与文化,熏陶情感和精神,于是就有了“‘义’字篇——《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爱’字篇——《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的开创。
再比如,本人在《论语》复习课的教学设计:1)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由感性到理性地推进。从孔子形象入手,首先肯定孔子卓绝“圣人”的一面,然后立足文本,让“人物语言”自身说话,感受领会孔子真实“凡人”的一面,最重要的目的是还孔子以本来面目,不拔高也不贬低,将其作为圣人的另一面通过语言的理解、情感的感受传达出来,让学生深有体会。2)从课型角度考虑,作为复习课,一要有对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二也要有对重点文字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发现规律,需要认知与能力双方面的并进培养,因此,首先要立足文本,决不撇开文本逍遥天地间,其次是要从中发现塑造人物的方法,就语言角度观察,我发现了《论语》在旬式上的灵动性,而这些灵动很多都体现在“倒装”这种特殊句式上,而这也正恰恰是该课程的学习重点之一,同时又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因此我就准备抓住人物形象与倒装句式这两者做文章,力求巧妙融合。最后的效果是获得了本校同仁和外校同仁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获得了“校优质课”第一。而我本人也自认为真正实现了“言”与“文”的巧妙融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论语》不仅是一部文言阅读材料,更是我们触摸圣贤与遥远时空、人物的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再认识,激发了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激发了学生阅读相关解读《论语》与“孔子”的文化文学典籍的激情,实现了无形塑造学生阅读品质的实效;而且值得推荐的是在这两者间我寻找到了一个精巧的契合点,相信也会对文言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言之,鄙人认为“文言文”这个名词只是触及它的外在形式,它的“核”应该还是“文学”,那么我想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哪一天不再是以“文言文”的眼光而是以“文学”的名义捧起她们,那么所谓文言文的教学还会存在那么多干巴巴而艰涩的问题吗?
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文言文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首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赏析能力,在“放”与“收”中来完成“言”的教学触殛“文”的感知:学生自学为主,当堂检测语基;学生自读自学,堂练检验巩固;学生分工合作,自读自教自捡等。
在这些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还可以小组讨论(特别是邻近的几个同学),这样可以更及时更迅速更有效,学生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比较满意,也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师生角色互换。评议,竞争,取长补短,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改变一直以来如影随形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时,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惟自主化”的课堂效果也将是低下的,而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每篇课文学生上完后,我们都要利用一部分时间点拔弥补学生上课中的缺漏,也让学生在听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教材处理的不足,这样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经验。同时,以上几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还要求老师对教材文本的吃透,然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依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放”和“收”的策略,并且,还要分析学情,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譬如篇幅较为短小和浅易,学生完全能自主消化的自然可以完全放开,但是相反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明显,甚至有时候相对于难度大的文言文本或是其中的某些片断,也并不能反对串讲,而且,在各种方式的纷呈中,加入这么一个点缀,有时也是一种调剂和激发。
其次。我们对“文言文”的认识必须改变:文字是富有人类的情感,我们读到的是文字,感受到的则是人,是情,是性情,是人格,因此在夯实“言”的基础上,我们绝对不能无视甚至是仅仅偏颇“文”。
比如《诗经-氓》,我们就可以挖掘此文对高中生情感教育的意义,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主人公的看法,进而谈谈他们是怎样认识爱情的,说说他们的爱情观等。
又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复习,我们的设计就更应该侧重在理解文本深蕴的内涵,感受文本里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整理《陈情表》中不能赴命的几条理由,感受其如泣如诉的悲悯亲情下复杂而矛盾的士人的品节心理;找出《项脊轩志》中关于已故亲人的细节描写,体会看似淡然的叙述背后作者对亡故亲人无比思念的凄切之情,从而感受岁月沧桑、人事两茫的凄凉等。
更比如,在两篇或几篇文章之间寻觅见相似点,从这个契合点上站在一个高度引领学生感受文明与文化,熏陶情感和精神,于是就有了“‘义’字篇——《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爱’字篇——《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的开创。
再比如,本人在《论语》复习课的教学设计:1)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由感性到理性地推进。从孔子形象入手,首先肯定孔子卓绝“圣人”的一面,然后立足文本,让“人物语言”自身说话,感受领会孔子真实“凡人”的一面,最重要的目的是还孔子以本来面目,不拔高也不贬低,将其作为圣人的另一面通过语言的理解、情感的感受传达出来,让学生深有体会。2)从课型角度考虑,作为复习课,一要有对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二也要有对重点文字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发现规律,需要认知与能力双方面的并进培养,因此,首先要立足文本,决不撇开文本逍遥天地间,其次是要从中发现塑造人物的方法,就语言角度观察,我发现了《论语》在旬式上的灵动性,而这些灵动很多都体现在“倒装”这种特殊句式上,而这也正恰恰是该课程的学习重点之一,同时又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因此我就准备抓住人物形象与倒装句式这两者做文章,力求巧妙融合。最后的效果是获得了本校同仁和外校同仁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获得了“校优质课”第一。而我本人也自认为真正实现了“言”与“文”的巧妙融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论语》不仅是一部文言阅读材料,更是我们触摸圣贤与遥远时空、人物的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再认识,激发了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激发了学生阅读相关解读《论语》与“孔子”的文化文学典籍的激情,实现了无形塑造学生阅读品质的实效;而且值得推荐的是在这两者间我寻找到了一个精巧的契合点,相信也会对文言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言之,鄙人认为“文言文”这个名词只是触及它的外在形式,它的“核”应该还是“文学”,那么我想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哪一天不再是以“文言文”的眼光而是以“文学”的名义捧起她们,那么所谓文言文的教学还会存在那么多干巴巴而艰涩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