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陷入了机械呆板和过于模式化的窘境,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为教师打开了一扇窗,找到了可供借鉴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加强预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常常会陷入机械呆板和过于模式化的窘境,怎样让第一课时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呈现精彩呢?
笔者最近研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和特级教师潘文彬的《走在语文路上》,受到了一些启示。现从中摘录四则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片段,让我们在特级教师的教学中寻找开启我们心智、转变我们思维的钥匙。
一、目标单纯,层层推进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讀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随后,于老师指导读词“翻山越岭”“愧疚”,并理解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
师: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教师发现举手的人少)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评: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会想于老师哪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们应该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评:一节课40分钟,由30分钟安排的都是读书。学生读了四遍,听老师示范朗读一遍。文章比较长,一遍读下来,需要5分钟。师生读了五遍书,目标单纯,效果明显,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于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读书时的表情,了解到学生初读课文达到的不同的层次,就像更羸听到大雁的鸣叫就知道大雁的身体状况一样。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展开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一节课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和指引,在这样温馨的、值得信赖的课堂情境和心理环境中学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扎实有效。]
二、加强预习,整体感知
案例:《翠鸟》: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翠鸟》。通过预习,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上学期在“归类识字”中,学过“翠鸟”,书上还有画,带彩的,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翠,就是绿色的。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翠就是绿颜色的,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橄榄色就是绿色,所以,“翠”就是绿的意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先练习一遍,然后我来检查。(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三人读完全文,随时指出读错的字和读得不连贯的地方,并领读。)
师: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吧?看谁的记性好,能把这道填空题做出来。
【评:读完课文后,随即出示填空练习题。这填空练习题,实际上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练习,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练习题,设计很巧妙。】
三、开门见山,提高效率
案例:《稻秧脱险记》: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评:有的老师开场白喜欢用好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套近乎”,看起来师生的关系是拉近了,可是,时间也流逝了。于老师没有绕什么弯子,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切实具体地提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这是走向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组目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突出了“双基”训练的要求;又点明了需要认知的问题;既确立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点明了操作程序与方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目标中的第一、二项展开教学,学生学得很扎实。】
四、引导质疑,唤醒期待
案例:《鸟的天堂》:特级教师潘文彬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
师:当“鸟的天堂”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
生:“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
生:“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人们通常把苏州、杭州称为“人间的天堂”。那么,课文是把什么称为“鸟的天堂”的?为什么要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
生: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
师: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里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其实,课题就如同一个人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学会由文题想开去,先根据文题给自己提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的读,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评:“学贵有疑。”教者熟谙此理。教学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课题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思维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学生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已经由课题扩展到了课外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教者那言简意赅的小结可以说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
让我们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索,让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扎实而不失灵动,高效而不失活泼。
关键词:阅读教学;加强预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常常会陷入机械呆板和过于模式化的窘境,怎样让第一课时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呈现精彩呢?
笔者最近研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和特级教师潘文彬的《走在语文路上》,受到了一些启示。现从中摘录四则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片段,让我们在特级教师的教学中寻找开启我们心智、转变我们思维的钥匙。
一、目标单纯,层层推进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讀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随后,于老师指导读词“翻山越岭”“愧疚”,并理解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
师: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教师发现举手的人少)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评: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会想于老师哪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们应该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评:一节课40分钟,由30分钟安排的都是读书。学生读了四遍,听老师示范朗读一遍。文章比较长,一遍读下来,需要5分钟。师生读了五遍书,目标单纯,效果明显,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于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读书时的表情,了解到学生初读课文达到的不同的层次,就像更羸听到大雁的鸣叫就知道大雁的身体状况一样。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展开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一节课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和指引,在这样温馨的、值得信赖的课堂情境和心理环境中学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扎实有效。]
二、加强预习,整体感知
案例:《翠鸟》: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翠鸟》。通过预习,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上学期在“归类识字”中,学过“翠鸟”,书上还有画,带彩的,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翠,就是绿色的。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翠就是绿颜色的,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橄榄色就是绿色,所以,“翠”就是绿的意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先练习一遍,然后我来检查。(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三人读完全文,随时指出读错的字和读得不连贯的地方,并领读。)
师: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吧?看谁的记性好,能把这道填空题做出来。
【评:读完课文后,随即出示填空练习题。这填空练习题,实际上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练习,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练习题,设计很巧妙。】
三、开门见山,提高效率
案例:《稻秧脱险记》: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评:有的老师开场白喜欢用好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套近乎”,看起来师生的关系是拉近了,可是,时间也流逝了。于老师没有绕什么弯子,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切实具体地提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这是走向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组目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突出了“双基”训练的要求;又点明了需要认知的问题;既确立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点明了操作程序与方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目标中的第一、二项展开教学,学生学得很扎实。】
四、引导质疑,唤醒期待
案例:《鸟的天堂》:特级教师潘文彬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
师:当“鸟的天堂”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
生:“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
生:“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人们通常把苏州、杭州称为“人间的天堂”。那么,课文是把什么称为“鸟的天堂”的?为什么要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
生: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
师: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里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其实,课题就如同一个人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学会由文题想开去,先根据文题给自己提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的读,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评:“学贵有疑。”教者熟谙此理。教学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课题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思维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学生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已经由课题扩展到了课外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教者那言简意赅的小结可以说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
让我们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索,让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扎实而不失灵动,高效而不失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