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6年中国性病监测点尖锐湿疣流行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中国尖锐湿疣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6年中国105个国家性病监测点报告的尖锐湿疣病例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

结果

尖锐湿疣的报告发病率从2008年29.47/10万下降到2016年24.26/10万,年均下降2.21%。不同监测点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最高可达207.36/10万,最低< 1/10万。高发监测点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地区和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报告发病率较低的监测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少数农村监测点无病例报告。2008—2010年女性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2011—2016年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0.97∶1上升至2016年的1.11∶1。高发年龄段为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以25~2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68.78/10万~ 91.12/10万)。综合医院报告病例数最多,占60.44%~ 79.48%,其次为皮肤性病专科医院、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结论

中国性病监测点尖锐湿疣发病总体上呈稳中有降趋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一些低发地区监测点仍呈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根据其流行特定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恶性黑素瘤的杀伤能力。方法提取小鼠脾细胞,分离淋巴细胞,培养CIK细胞,用携带IL-2的质粒PEGF-N1-IL-2转染CIK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IL-2基因的表达。将效应细胞(CIK细胞或IL-2转染CIK细胞)和靶细胞(B16黑素瘤细胞)分别按照效靶比10∶1、20∶
目的比较两种强脉冲光治疗仪对面部光老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半脸对照法,对30例面部光老化女性受试者分别以强脉冲光治疗仪Lumenis One或BBL进行治疗,共治疗5次,每次间隔3 ~ 5周,并于首次治疗前(访视1)、第3次治疗后第4周(访视2)、第5次治疗后第4周(访视3)、第5次治疗后第8周(访视4)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时,采用光老化整体评分(GSP)对受试者治疗前后面部光老化程度进行评
例1女,44岁,额颞部发际线后移4年,面部多发性肤色小丘疹2年。皮肤科检查:额颞部发际线后移,局部皮肤光滑菲薄,可见残存的细小毛发;眉毛、腋毛和阴毛部分脱落;额颞部、双下颌角处可见弥漫性分布许多粟粒大小的肤色小丘疹。皮肤镜下可见毛囊开口数减少,毛发直径不一,瘢痕性白斑和毛囊周围红斑。例2女,55岁,额颞部毛发稀少2年。皮肤科检查:双侧额颞部发际线后移,眉毛、腋毛和阴毛部分脱落。2例患者的组织病理检
期刊
目的探讨楔形切除术治疗淋球菌感染后继发男性尿道旁管扩张的疗效。方法高频超声指导下,用楔形切除术切除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管扩张11例。详细记录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手术后4周内尿道外口小孔消失,挤压原小孔处,无分泌物自原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未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痊愈。手术4周后尿道外口仍有小孔,挤压后仍有分泌物自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仍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无效。结果11例患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