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新编语文教材,篇幅较长的文章有一部分,这些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长文短教”呢?这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本文对此也开展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长文短教”;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4
初中新编语文教材,篇幅较长的文章有一部分,这些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长文“到底怎样教?笔者认为是指从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简化头绪,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端,根据教材重点,取其精华,加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如何使“长文短教”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长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聚焦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怎么教”研究的则是教学策略的展开。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展开是长文实现有效短教的两部曲。下面笔者重点谈谈关于教学策略的展开的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一、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很值得探讨的,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如:可以从文本的题眼、线索、重点句、中心句切入;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切入;从文本精彩处、矛盾处、留白处切入;从学生兴趣点、动情点、疑难点切入;从文本结构、写法、写作的背景切入等。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切入点”,追求的都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1. 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我们要引领学生看见“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长文教学亦然。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裁。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几个方面来概括;议论文,可以抓住议论文的论点来展开;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还可以从线索入手来进行整体感知。
比如侧重写人的文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切入点应该抓住人;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谁,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读明白课文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后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样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起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由整体到局部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
尤为要注意的是,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环节是为后面“点”的突破做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环节浑然一体,不能旁逸斜枝。
2. 文题,抓住关键设疑点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的花红柳绿的绝佳胜境。如此一来,长文教学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从文题设疑切入课文也不失一个“长文短教”的好办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题,巧设质疑点,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最后一课》围绕课题,设置疑点,扩展题目。谁在哪里上的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其实抓住了题目的设疑,全文的思路很快就能理清。再如《十三岁的际遇》围绕课题设置疑点:谁在十三岁做了什么?十三岁能有什么际遇? “际遇”和“机遇”一样吗?解决了这个疑点,全文的中心也基本解决。
二、抓住联系点,激发学生理解文本
比如《社戏》,就是一篇长课文,可抓住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联系点,把它教“短”。这篇课文虽然每段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扣住表现对平桥村这一自由天地的向往,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小伙伴们的聪明、纯真、能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这一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学重点凝聚到课文各部分内容相关的这一联系点上。整篇课文的教学可用两课时,首先让学生带着“怎样理解本文结尾处‘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问题,自己阅读全文,分析文章,进而梳理文章思路,归纳出中心思想。学生对本文的中心理解后,再来联系上下文找出具体表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做,避免了逐字逐句平均使用力量的琐碎分析。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孔乙己》这一课时,可以从“笑”这个联系点切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又在笑声中死去,面上带“笑”的这个字,其实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辛酸,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由此展开课文学习,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课文的主旨就顺利成章了。
還有在教授《最后一课》时可以抓住一个 “变”字这个联系点,韩麦尔服饰的变化,神态的变化,小弗郎士课堂上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很快理解文本,掌握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三、扣住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文本
如学习小说时,我们可以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展开对课文的梳理,第一课时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的四部分,第二课时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议论文可以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来展开,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在证明论点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而学习说明文则可以引导学生找说明对象,进而找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究为了说明这些特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紧扣课文教学目标,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把握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通过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点”为目的进行短教;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对课文进行改编或创造性复述,从而实现短教;通过训练学生某种阅读技能,以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来进行短教。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总之,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回归整体”的过程,长文教学亦如此:整体感知——巧妙切入——叩其一点——联结全篇。这个步骤既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也辩证地处理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
因此,短教的“点”是整体观照下的点。短教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短,关键是在于“有效”,在于短教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由“点”及面,观照全篇;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联结点”。
总之,取其一“点”和落实一“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长文教学怎么教的突破之处。我们语文教师若把这两个一“点”常放在脑中,实现长文短教便既有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又有了巧妙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中学 472000)
关键词:初中语文;“长文短教”;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4
初中新编语文教材,篇幅较长的文章有一部分,这些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长文“到底怎样教?笔者认为是指从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简化头绪,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端,根据教材重点,取其精华,加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如何使“长文短教”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长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聚焦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怎么教”研究的则是教学策略的展开。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展开是长文实现有效短教的两部曲。下面笔者重点谈谈关于教学策略的展开的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一、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很值得探讨的,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如:可以从文本的题眼、线索、重点句、中心句切入;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切入;从文本精彩处、矛盾处、留白处切入;从学生兴趣点、动情点、疑难点切入;从文本结构、写法、写作的背景切入等。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切入点”,追求的都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1. 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我们要引领学生看见“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长文教学亦然。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裁。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几个方面来概括;议论文,可以抓住议论文的论点来展开;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还可以从线索入手来进行整体感知。
比如侧重写人的文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切入点应该抓住人;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谁,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读明白课文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后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样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起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由整体到局部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
尤为要注意的是,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环节是为后面“点”的突破做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环节浑然一体,不能旁逸斜枝。
2. 文题,抓住关键设疑点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的花红柳绿的绝佳胜境。如此一来,长文教学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从文题设疑切入课文也不失一个“长文短教”的好办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题,巧设质疑点,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最后一课》围绕课题,设置疑点,扩展题目。谁在哪里上的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其实抓住了题目的设疑,全文的思路很快就能理清。再如《十三岁的际遇》围绕课题设置疑点:谁在十三岁做了什么?十三岁能有什么际遇? “际遇”和“机遇”一样吗?解决了这个疑点,全文的中心也基本解决。
二、抓住联系点,激发学生理解文本
比如《社戏》,就是一篇长课文,可抓住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联系点,把它教“短”。这篇课文虽然每段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扣住表现对平桥村这一自由天地的向往,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小伙伴们的聪明、纯真、能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这一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学重点凝聚到课文各部分内容相关的这一联系点上。整篇课文的教学可用两课时,首先让学生带着“怎样理解本文结尾处‘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问题,自己阅读全文,分析文章,进而梳理文章思路,归纳出中心思想。学生对本文的中心理解后,再来联系上下文找出具体表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做,避免了逐字逐句平均使用力量的琐碎分析。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孔乙己》这一课时,可以从“笑”这个联系点切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又在笑声中死去,面上带“笑”的这个字,其实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辛酸,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由此展开课文学习,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课文的主旨就顺利成章了。
還有在教授《最后一课》时可以抓住一个 “变”字这个联系点,韩麦尔服饰的变化,神态的变化,小弗郎士课堂上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很快理解文本,掌握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三、扣住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文本
如学习小说时,我们可以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展开对课文的梳理,第一课时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的四部分,第二课时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议论文可以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来展开,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在证明论点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而学习说明文则可以引导学生找说明对象,进而找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究为了说明这些特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紧扣课文教学目标,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把握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通过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点”为目的进行短教;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对课文进行改编或创造性复述,从而实现短教;通过训练学生某种阅读技能,以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来进行短教。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总之,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回归整体”的过程,长文教学亦如此:整体感知——巧妙切入——叩其一点——联结全篇。这个步骤既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也辩证地处理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
因此,短教的“点”是整体观照下的点。短教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短,关键是在于“有效”,在于短教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由“点”及面,观照全篇;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联结点”。
总之,取其一“点”和落实一“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长文教学怎么教的突破之处。我们语文教师若把这两个一“点”常放在脑中,实现长文短教便既有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又有了巧妙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中学 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