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理解清楚美的内在含义以及审美的重要性,其次是在学习和提高审美的过程当中分三个部分去介绍阐述如何学习。
关键词:审美;感知;表达;回馈;经验;积累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行为。在美术类专业的学习当中只要有了对美的认知,才会有美的结果。审美属于一个人的认知范畴,是一个人对美与丑的视觉感知能力,文盲不一定是美盲,对美的感知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来自先天性的遗传,在这不做过多说明,后天的培养中,对美的认识首先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是学校对孩子的引导。
在家庭中,家长会告诉孩子,什么语言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对的,尊老爱幼等等来培养孩子行为当中的真善美。家长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引路人。其次是学校对学生关于美的认识的培养,学校的每一个决定,教师的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影响。这些是共性的学习中关于美的培养的现象。
那么,在美术类专业学习当中,学生对美的感知是决定其美术作品品格的重点。美术类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视觉艺术,它是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态度。那么,什么是美的,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什么认识?在美的哲学当中,有人提出,美是客观的,因为一束花是美的,夕阳是美的,大海是美的,在大片森林当中,小鸟清脆的鸣叫是美的等等,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永远存在,所以,美是客观存在在现实世界当中的,跟有没有人去观赏,有没有人去聆听没有关系,所以美是客观的。还有一部分人提出,美是主观的,大自然当中的美的事物,只有人去感知了,才会发现美,才会有美的存在,美才会回馈给视觉,回馈予自我。没有人去发现的美不属于美。它跟自我有关,跟客观世界无关,所以美是主观的。综上所述,这两个观点在美术学习中,它不能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首先,美是客观的,它已经存在于客观世界了,和自我没有关系,所有它是不会跟人发生关系的,既然跟自我没有关系,即何以学习?何以培养?其次,美是主观的,它与客观世界没有关系,跟自我有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是对外界认知的反馈。没有客观世界,只有自我,何以学习?怎么才算对美的一种学习过程呢?在美的哲学中也同样提出,首先说美,美是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互相互碰撞,互相相融合后的一种自我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美的感受,只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作用才会碰撞出美的火花,美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所以面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感知,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长环境,人生经历都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反应。面对一座山,有的人想到的是雄壮威武的男人,看到河流想到的是委婉温顺的女子。而有些人看到山想到的是魁梧的大象,威猛的雄狮,看到河流想到的是蜿蜒的蛇。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感知,还有面对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夕阳,有人感叹,好美。有人面对此景就没有感知,或许他心里可能有这片湖面上给他留下的阴影,比方说眼看着一个小孩子在这里游泳,最后溺水身亡。这样的一个心里阴影会伴随他很长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虽然湖面早已回归了平静,在其他人眼中是一片美景,可是在他心中终无美景,只有可怕的记忆。所以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它区别与每个人的历史经验即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眼前事物对普通意义上对人的精神上的认知与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众意义上所说的美都是积极的,向善的,美好的,光明的一面。比方说在色彩系里,黄色,天蓝色,淡绿色,粉色等亮色,这些事属于亮丽好看的颜色,对深紫色,暗红色,普蓝色,群青色等灰暗色属于消极的给人压迫感的不好看的颜色。还有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希望遇到开心的事情,听到对自己有益的话,可是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向往的,希望遇到的。可是生活不总是如愿以偿。它还包括让人悲伤,让人难受的事情,所以开心,快乐,幸福,美好的时刻只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悲伤,难过,孤独,绝望,种种不快乐的情绪也会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快乐的,悲伤的情绪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酸甜苦辣我们都需要历经,才会有茁壮的心理。所以美也不只是积极的,向善的,美好的,它也包括荒诞的,丑的,悲伤的,消极的。
综上所述,面对广义上的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自己要擅于发现客观世界中独特的美。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知觉,知觉在艺术的训练当中是骗不了人的,那一份独特的天真,需要真实的显现,需要的是面对客观物象绝对的忠实自己。对此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做支撑。把精神感知到的形而上的感受运用一定的手段把它形象化,物象化,客观化。
把精神物像化。首先,得有一定的视觉积累,视觉积累的程度决定了画面的最终视觉效果。视觉积累为的是让自己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次的,有对高级的追求意识。可以眼高手低,千万不可手高眼低,手高眼低容易模式化。记得在学习人物素描头像的时候,班级有一个很是用功的同学,一天坚持画三副素描头像作品,每天把自己忙的不可开交。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时间,手头功夫越来越好,可以不用看模特就能完全画出一幅像样素描头像,而且速度很快。有三次班级组织摸底考试,他很自信,没过多久还没到结束时间他就已经完成,每次都是这样。最终在素描头像结课的时间,他把他的这三次摸底考试的头像作品拿出来给老师看,老师眼前一亮,被他的熟练程度所打动。可是再往后看他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个人画的都像他自己,鼻子,眼睛,嘴。最后老师打趣的说,这几个人是不是一家人或者有血緣关系。这个是在艺术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没有感受,只顾自己拼命画,这样的化谈何艺术,没有视觉经验,何谈创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不会有一个人手头功夫挺好的,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肯定会能打动人,这样的人最终可以称之为匠人,而不能称之为艺人。
其次是知识的累积,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可以从交流中获得,也可以从大自然当中获得。书本中,有前人的经验教训,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大自然中有万物生长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知识的积累也是为了提高自己面对好作品的辨识能力,视觉经验与知识积累是相辅相成的,视觉经验是为了验证知识的准确度,知识是为了辨识好作品。面对一幅作品,所有隐藏在作品形式背后的内容,要去发现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反过来讲,只有视觉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现其美,艺术就是理念的表达,大自然就是创作的老师。怕的是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思想的升华,只有拥有了这两点,在加上技术的提炼,作品的成熟度会越来越高。
最后是表达技术,技术是熟能生巧的一种方式,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表达思维与表达理念。它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是在作品背后自然而然所形成的过程。不要被技术所左右,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面对一件美术作品,很多只是表层的一种肆意表达的一种现象,可能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在美术作品中,只有走情绪了,带感情的去创作,先把自己感动,才有机会去感染别人。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面对不同的美术形式,视觉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累积,最终达到所有技术的为我所用,这是在美术类学习当中所要体现的一种合理现象。美是要不停的去发现,去拓宽美的认识,对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审美提高,在审美背后的作品才会变的高级。每一个美术类作品包括设计,绘画,雕塑,建筑等等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与审美有关。为了每一件作品的厚度,只有去提高我们自身的积累。
关键词:审美;感知;表达;回馈;经验;积累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行为。在美术类专业的学习当中只要有了对美的认知,才会有美的结果。审美属于一个人的认知范畴,是一个人对美与丑的视觉感知能力,文盲不一定是美盲,对美的感知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来自先天性的遗传,在这不做过多说明,后天的培养中,对美的认识首先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是学校对孩子的引导。
在家庭中,家长会告诉孩子,什么语言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对的,尊老爱幼等等来培养孩子行为当中的真善美。家长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引路人。其次是学校对学生关于美的认识的培养,学校的每一个决定,教师的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影响。这些是共性的学习中关于美的培养的现象。
那么,在美术类专业学习当中,学生对美的感知是决定其美术作品品格的重点。美术类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视觉艺术,它是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态度。那么,什么是美的,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什么认识?在美的哲学当中,有人提出,美是客观的,因为一束花是美的,夕阳是美的,大海是美的,在大片森林当中,小鸟清脆的鸣叫是美的等等,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永远存在,所以,美是客观存在在现实世界当中的,跟有没有人去观赏,有没有人去聆听没有关系,所以美是客观的。还有一部分人提出,美是主观的,大自然当中的美的事物,只有人去感知了,才会发现美,才会有美的存在,美才会回馈给视觉,回馈予自我。没有人去发现的美不属于美。它跟自我有关,跟客观世界无关,所以美是主观的。综上所述,这两个观点在美术学习中,它不能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首先,美是客观的,它已经存在于客观世界了,和自我没有关系,所有它是不会跟人发生关系的,既然跟自我没有关系,即何以学习?何以培养?其次,美是主观的,它与客观世界没有关系,跟自我有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是对外界认知的反馈。没有客观世界,只有自我,何以学习?怎么才算对美的一种学习过程呢?在美的哲学中也同样提出,首先说美,美是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互相互碰撞,互相相融合后的一种自我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美的感受,只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作用才会碰撞出美的火花,美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所以面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感知,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长环境,人生经历都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反应。面对一座山,有的人想到的是雄壮威武的男人,看到河流想到的是委婉温顺的女子。而有些人看到山想到的是魁梧的大象,威猛的雄狮,看到河流想到的是蜿蜒的蛇。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感知,还有面对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夕阳,有人感叹,好美。有人面对此景就没有感知,或许他心里可能有这片湖面上给他留下的阴影,比方说眼看着一个小孩子在这里游泳,最后溺水身亡。这样的一个心里阴影会伴随他很长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虽然湖面早已回归了平静,在其他人眼中是一片美景,可是在他心中终无美景,只有可怕的记忆。所以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它区别与每个人的历史经验即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眼前事物对普通意义上对人的精神上的认知与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众意义上所说的美都是积极的,向善的,美好的,光明的一面。比方说在色彩系里,黄色,天蓝色,淡绿色,粉色等亮色,这些事属于亮丽好看的颜色,对深紫色,暗红色,普蓝色,群青色等灰暗色属于消极的给人压迫感的不好看的颜色。还有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希望遇到开心的事情,听到对自己有益的话,可是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向往的,希望遇到的。可是生活不总是如愿以偿。它还包括让人悲伤,让人难受的事情,所以开心,快乐,幸福,美好的时刻只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悲伤,难过,孤独,绝望,种种不快乐的情绪也会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快乐的,悲伤的情绪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酸甜苦辣我们都需要历经,才会有茁壮的心理。所以美也不只是积极的,向善的,美好的,它也包括荒诞的,丑的,悲伤的,消极的。
综上所述,面对广义上的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自己要擅于发现客观世界中独特的美。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知觉,知觉在艺术的训练当中是骗不了人的,那一份独特的天真,需要真实的显现,需要的是面对客观物象绝对的忠实自己。对此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做支撑。把精神感知到的形而上的感受运用一定的手段把它形象化,物象化,客观化。
把精神物像化。首先,得有一定的视觉积累,视觉积累的程度决定了画面的最终视觉效果。视觉积累为的是让自己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次的,有对高级的追求意识。可以眼高手低,千万不可手高眼低,手高眼低容易模式化。记得在学习人物素描头像的时候,班级有一个很是用功的同学,一天坚持画三副素描头像作品,每天把自己忙的不可开交。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时间,手头功夫越来越好,可以不用看模特就能完全画出一幅像样素描头像,而且速度很快。有三次班级组织摸底考试,他很自信,没过多久还没到结束时间他就已经完成,每次都是这样。最终在素描头像结课的时间,他把他的这三次摸底考试的头像作品拿出来给老师看,老师眼前一亮,被他的熟练程度所打动。可是再往后看他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个人画的都像他自己,鼻子,眼睛,嘴。最后老师打趣的说,这几个人是不是一家人或者有血緣关系。这个是在艺术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没有感受,只顾自己拼命画,这样的化谈何艺术,没有视觉经验,何谈创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不会有一个人手头功夫挺好的,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肯定会能打动人,这样的人最终可以称之为匠人,而不能称之为艺人。
其次是知识的累积,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可以从交流中获得,也可以从大自然当中获得。书本中,有前人的经验教训,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大自然中有万物生长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知识的积累也是为了提高自己面对好作品的辨识能力,视觉经验与知识积累是相辅相成的,视觉经验是为了验证知识的准确度,知识是为了辨识好作品。面对一幅作品,所有隐藏在作品形式背后的内容,要去发现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反过来讲,只有视觉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现其美,艺术就是理念的表达,大自然就是创作的老师。怕的是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思想的升华,只有拥有了这两点,在加上技术的提炼,作品的成熟度会越来越高。
最后是表达技术,技术是熟能生巧的一种方式,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表达思维与表达理念。它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是在作品背后自然而然所形成的过程。不要被技术所左右,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面对一件美术作品,很多只是表层的一种肆意表达的一种现象,可能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在美术作品中,只有走情绪了,带感情的去创作,先把自己感动,才有机会去感染别人。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面对不同的美术形式,视觉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累积,最终达到所有技术的为我所用,这是在美术类学习当中所要体现的一种合理现象。美是要不停的去发现,去拓宽美的认识,对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审美提高,在审美背后的作品才会变的高级。每一个美术类作品包括设计,绘画,雕塑,建筑等等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与审美有关。为了每一件作品的厚度,只有去提高我们自身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