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度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观念,也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的本意是“人”,基本要求是“亲亲”;引申义为心思敏感,顾及别人的感受。“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在家庭中,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在政治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
  关键词:《论语》 孔子仁学
  “仁”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仁”的理解似乎偏离了它的本意。人们只是从“仁”字的后起意义,例如,仁爱、同情、人道主义等出发去阐释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他们完全忽略了古汉语词汇意义的变迁,忽略了古汉语本来词汇较少,含义也较简单这一基本事实,而以后人的立场来一厢情愿地解释孔子的“仁”,以至于完全背离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为了正本清源,搞清楚孔子仁学思想的真实内容,我们非常有必要先搞清楚《论语》中“仁”的真实涵义。
  在《古代汉语字典》中,“仁”字有如以下几个义项:1、古代的道德观念;2、果核中心的部分;3、对人的尊称;4、“不仁”,肢体麻木失去感觉;《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5、通“人”。在这五个义项中,第1、4、5项都跟我们所要探讨的意思有关,尤其是第5项更为重要。我认为“仁”字最初的意思应该就是“人”,这从《四书》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解释,列举如下: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仁之实,事亲也……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离娄上》
  “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综上可知,“仁”就是“人”,说某人“仁”就是说他算个人,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这种起码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亲亲”。《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么能算是人呢?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一个人对家庭成员的“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当他的弟子宰予向他质疑三年之孝时间太长,要求减为一年时,孔子愤怒地骂他:“予之不仁也!”
  既然“仁”等于“人”,做到“仁”就相当于会做人,做好人,那么,一个人要能做人,光是做到在家中孝悌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做人还涉及到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相处之道,而且这后一方面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做人之道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显现和培养出来的,这就是“仁”字写成这样的原因:“仁”等于“二人”,即二人相处之道。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把“二”和“人”合起来说,就是指二人相处之道。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孙隆基在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论述得相当透彻:“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
  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是“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中国的“礼让”其实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
  具体说来,这种体现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中的“仁”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我把《论语》中与此有关的“仁”加以整理,发现它其实是有两套评价标准的:1、是作为普通人的道德标准的“仁”;2、是作为政治家的道德标准的“仁”;此二者的具体内容差别是很大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为普通人的道德标准的“仁”。除了前面讲到的“孝悌”的要求以外,《论语》中提到“仁”而意义比较显豁的还有以下几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公冶长》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简单地说,“仁”就是忠恕之道,尽己之心曰忠,推己之心曰恕。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更将其忠恕之道浓缩为一个“恕”字,例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意思,也就是“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意思,而非后起的“原谅”之意。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应该心思敏感,并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大学》中,孔子更将这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推广成一种“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在《中庸》第十三章中,有类似的表述: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这两段话都是讲一个人如何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为人处事之道,“每人内心都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絜矩),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践‘仁’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至此,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之道,可谓阐述尽矣。简单地说,“仁”就是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要做到“仁”,一个人首先要有颗敏感的心灵,并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恕”,“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但更重要的是实践,“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如果认识上达到了,但在具体做人中守不住,还是不行的;同时,还要经常从周围人和事上反省自身,“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一点其实更为难得,因为反躬自省是实现“仁”的必由之路,而这一点恰恰是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因此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一个人要是能坚持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并且持之以恒,他就能成为人们认可的“仁人”。
  达到“仁”的另一条途径是“礼”。《论语·颜渊》篇写道: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这里讲的是以外在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达到“仁”的要求。不管是出于个人内心的道德觉悟,还是出于对外在伦理的服从,一个人都有可能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仁人”。
  “仁”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养成了中国人善解人意、顾及他人、通情达理的性格,民间俗语“是理不是理,颠倒过来比”,就是“仁”在调整人际关系中作用的形象体现;从坏的方面来说,它造成了中国人过分重视人际关系,喜欢干涉他人的特点。“恕”字写作“如心”即是认为别人的心跟我大致相同,故可推知对方之心,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思想、性格、价值判断都是差别很大的,因此,片面地去“以己度人”就成为一种自寻烦恼,也招人厌烦的事情。这也就难怪老子会讽刺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上礼为之而无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以上说的是作为普通人的道德标准的“仁”,那么,作为政治家的道德标准的“仁”,又有哪些内容呢?我们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语句: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从中可见,作为政治家的“仁”包括如下内容:先难后获、恭、敬、忠、刚毅、木讷、勇、宽、信、敏、惠。涉及政治的“仁”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包含了做一位好的政治家应具有的许多重要品质:恭敬、忠诚而守信,刚毅勇敢而又宽容惠爱,木讷而又敏锐,要把这些相互矛盾的品质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孔子从不轻易称许某位政治家为“仁”。在《论语·公冶长》中子张跟孔子谈到忠于职守的令尹子文和洁身自好的陈文子这两位臣子时,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是:忠矣,焉得仁?清矣,焉得仁?即使是对著名政治家子产,孔子的评价也不过是“惠人也”,而对管仲的评价是“人(仁)也”,原因居然是他“夺伯氏骈邑三百,(伯氏)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当子路质疑管仲不忠于故主,不能算“仁”的时候,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接下来子贡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团结国内诸侯,打击外族,保障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最大的“仁政”,岂是那些死守道德信条的渺小人物可比的?孔子没有像他的弟子们那样没有见识,一方面,享受管仲带来的安定,另一方面,骂他道德缺陷,而是客观公正地评价管仲的政治成就。可见,在对政治家的评价上,孔子看重的是他们的实际政治成就,而不是他们的个人道德。政治和个人道德不能够划等号,孔子还是明白这一点的。
  综上所述,“仁”指的是做人应具有的一套道德要求:在家庭中,它要求人要爱自己的亲人,“亲亲敬长”;在社会上,它要求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政治上,它要求政治家应具有某些政治品格。值得注意的是,“仁”在这三个不同范畴内的要求是区别很大的,但是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人”,从《论语·颜渊》篇中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知,只不过,在不同的人际环境中,爱人的方法和途径不同而已。
  可见,后人把“仁”片面理解为仁慈惠爱,实在是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极大曲解。受其影响,后世统治者在执行法度时往往以孝悌、仁恕为借口,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法制之上,假仁政之名以济其私,给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2]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山:《中国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张双棣、陈涛编:《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小说作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1903年面世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巴克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狼群和大自然之中,从这一情节安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崇尚自由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杰克·伦敦作品生命哲学解析  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动物的身影,甚至有些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动物。其中,又以狼的形象最为频繁。
期刊
摘要索尔·贝娄是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反复描写了『异化世界』和『寻找自我』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充满矛盾的小人物和反英雄他们在矛盾重重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中生存表现出二战后人们的生活状态贝娄通过其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价值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艰难求存同时表现了他本人对于社会的深层次思考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本文从索尔·贝娄小
期刊
摘要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极具地域特性以及乡土气息,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与兴趣。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快速发展,对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抗争提出了新的标准,也为我们解读弗里曼的作品提供了崭新的审视方法和视角。《母亲的反抗》是弗里曼小说集中描述结果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女权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小说女主角争取独立,寻求自我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反映了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哈代的短篇小说《婚宴空设》是一部深刻刻画维多利亚时期世俗阶级观念的杰作,也是一部描绘主人公尼古拉斯和克瑞斯汀在道德伦理禁锢下的爱情悲剧。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辅以文本证据,试图揭示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婚宴空设》维多利亚时期伦理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巨大深远的其中许多文学评论褒扬了鲁滨逊所折射的顽强征服自然的精神但是从生态学视角来说它更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加速了人类与自然间的对立本文借助生态学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的景象差异殖民掠夺对立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上进行解析揭露出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影响共同呼吁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
期刊
摘要《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篇最受世人关注的小说,它被誉为是“20世纪最后一部成功的传统小说”,所受的评价之高,是其它小说所无法比拟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展示了一向自居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与一度被边缘化的东方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试图为东西方文化和平、健康、平等地发展寻求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中心与边缘《印度之行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徜徉于诗歌殿堂的卓越诗人之一,她有天马行空的思想和感觉,诗歌打破传统,突出个性。文章梳理了女诗人狄金森生前发表的诗歌,并根据她发表的诗歌与生平,阐释诗人漫漫诗歌创作之旅前进的三阶段。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诗歌  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惠特曼(1819-1892)并驾齐驱,她创作的诗歌令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到无与伦比的
期刊
近年来,艾云的作品我经常阅读,却不敢轻易动笔。艾云的写作重心几经其变,从理论研究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文化思想随笔再到近年的艺术散文。一个对生命充满疑惑又有着内在思想活力的人,其思想轨迹就如山路十八弯的曲折,又如一道蜿蜒的河流,必在文化气候和地貌变化中寻找自身的方向。仔细看来,艾云的写作转折却并未断裂,上一阶段总是不自觉地成了下阶段的沉淀和底色。这既造成了艾云作品的深沉魅力,也是她作品较少获得普通阅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论文先对《古舟子咏》中的罪恶和救赎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分别从三种罪恶和惩罚深刻剖析诗人在诗歌中对于罪恶以及惩罚的呈现,最后分别从诗歌中的救赎意象信天翁鸟以及诗歌对于人类罪恶救赎的本质剖析,深刻反观柯勒律治在诗歌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观。  关键词:《古舟子咏》柯勒律治罪恶救赎信天翁鸟  英国在19世纪逐渐形成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潮,其中柯
期刊
引言  19世纪中后期,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轨迹却发生了很多的不同。在当时两国都有两个貌似均衡的执政者,中国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日本是天皇和幕府。当时两国都采取了“闭关政策”造成了经济的落后和民众的疾苦,甚至也都经历了外国的侵略。但是随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强国。而中国也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为告终。相同的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