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季不淡”纾解运力过剩
2010年初,全球班轮业快速反弹,从金融危机的最低谷一跃而起,一季度“淡季不淡”的行情让业界着实兴奋不已。随着市场企稳复苏,全球封航闲置的船舶从超过10%的总量起底,4月开始集中释放,纷纷投入各大班轮公司的航线运营。以马士基为例,2009年底其闲置集装箱船共达25艘。至2010年3月,马士基仍然拥有全球最多的闲置集装箱船。而到第二季度末,其闲置船舶已减至9艘,7月份又有5艘恢复了运营。
据了解,不少船公司通过航线班轮减速逐步释放一批闲置运力。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已有93%的远东至北欧航线、80%的远东至地中海航线、50%的远东至美西航线以及76%的美东航线,先后采取减速增船措施,纾解湾水闲置的运力。据法国ALPHALlNER统计,各大班轮公司上述航线增船减速吸收的运力共达625万TEU,占现存运力的4.4%。
抓住“淡季不淡”及旺季货量上升的时机,各大班轮公司“双向出击”,一方面推动和巩固运价的恢复性上升,一方面把握闲置运力释放的节奏,降低停航湾水运力回流。8月上旬,集装箱船闲置量再度下降,总箱位为26.2万TEU,艘数减至144艘。全球集装箱船闲置运力占船队总规模的比例,由2009年12月的最高峰11.7%迅速降至1.9%,闲置运力的平均箱位较2009年4月份的3000TEU大大下降,仅为1820TEU。
“前高后低”凸显复苏波动
随着货运旺季的提早收场,航运市场在企稳复苏中演绎的曲线行情,很快显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特征:一方面货量跑不过运力增长,另一方面集装箱运价也在旺季中回落。2010年第三季度末开始,在各大班轮公司纷纷调整市场策略与航线布局中,一批集装箱船重返“闲置水域”湾水。
此虽为班轮公司应对淡季之举,与金融危机肆虐之时蔚为壮观的群船锚泊之景已略显逊色,但却透发出市场运力依然严重富余的景象,由此也表明航运市场的复苏进程并非一马平川,而是企稳中有波折,复苏中有迂回。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认为,2010年国际航运需求出现快速反弹回升,但航运市场的回暖程度受到一定的制约,航运市场总体面临着大量新船下水、运力过剩的严峻现实。
根据ALPHALlNER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集装箱新船订单保有量为379万TEU,约占当前全球集装箱船队总量的26,6%。如果将目前的停航闲置运力纳入市场总运力,2011年运力增幅将明显大于今年。从供求的变量上看,作为全球经济贸易的派生需求,航运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常常不一致或者相对滞后性,常常使得市场运力配置难以实现供求平衡。因此,市场波动不可避免。供求变量导致的失衡,既是波动的动因之一,也是波动寻求突破的窗口。当波动演变为市场常态化,不仅波动周期中的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变化,即表现为向好走强的波峰短,而表现为低迷徘徊的波谷时间更长。同时,这种峰谷交替带来的波动变化将更加频密,也更剧烈。提升波动中发展的竞争力
“2011年集装箱市场货量的增长总体不改稳步上升势头,集装箱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平稳,但仍有运力过剩的压力,供求形势不会胜于2010年。”中远集运副总经理韩成敏预计,2011年全球经贸将继续复苏,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也将有进一步的增长,增幅可能在8%左右。不过,由于经贸复苏总体比较缓慢,同时各国的经济刺激措施在未来逐步淡出,因此估计2011年市场货量的增长有可能出现小波动,但总体不改稳步上升势头。
后危机时期,航运市场的复苏进程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市场的回暖,部分公司重启造船计划,新船订单迅速增加。新增运力与已有闲置运力叠加,将进一步凸显运力供求失衡的矛盾。中海集团副总裁张国发直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运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而不久前闭幕的国际海运年会进行互动调查的数据也显示,69%的与会者认为,运力过剩是航运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树立更加理性的市场观念,控制运力的盲目扩张,顺势而为,理性发展”,魏家福直言,这是航运企业未来在波动市场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唯一必然选择。期待运力过剩的改观,一方面是依靠全球经济复苏、贸易货量的增长,来消化、纾解闲置停航的运力;另一方面,则是从推动市场整体复苏和航运安全、长远发展出发,以审慎与理性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合理配置运力,实现市场的理性回归。
在运力过剩矛盾凸显的压力以及复苏进程中的波折中,中国航运企业应当建树全局观,密切关注全球经贸、航运市场的每一个变化,准确研判与把握市场周期,通过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运力结构、客户结构、货源结构、服务产品结构、资金结构等,提升适应周期性变化的竞争力。同时,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继续探索、推进减速增船等有效减缓运力过剩的举措,并依靠服务创新,扩大利润增长空间,增强业务盈利能力,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
2010年初,全球班轮业快速反弹,从金融危机的最低谷一跃而起,一季度“淡季不淡”的行情让业界着实兴奋不已。随着市场企稳复苏,全球封航闲置的船舶从超过10%的总量起底,4月开始集中释放,纷纷投入各大班轮公司的航线运营。以马士基为例,2009年底其闲置集装箱船共达25艘。至2010年3月,马士基仍然拥有全球最多的闲置集装箱船。而到第二季度末,其闲置船舶已减至9艘,7月份又有5艘恢复了运营。
据了解,不少船公司通过航线班轮减速逐步释放一批闲置运力。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已有93%的远东至北欧航线、80%的远东至地中海航线、50%的远东至美西航线以及76%的美东航线,先后采取减速增船措施,纾解湾水闲置的运力。据法国ALPHALlNER统计,各大班轮公司上述航线增船减速吸收的运力共达625万TEU,占现存运力的4.4%。
抓住“淡季不淡”及旺季货量上升的时机,各大班轮公司“双向出击”,一方面推动和巩固运价的恢复性上升,一方面把握闲置运力释放的节奏,降低停航湾水运力回流。8月上旬,集装箱船闲置量再度下降,总箱位为26.2万TEU,艘数减至144艘。全球集装箱船闲置运力占船队总规模的比例,由2009年12月的最高峰11.7%迅速降至1.9%,闲置运力的平均箱位较2009年4月份的3000TEU大大下降,仅为1820TEU。
“前高后低”凸显复苏波动
随着货运旺季的提早收场,航运市场在企稳复苏中演绎的曲线行情,很快显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特征:一方面货量跑不过运力增长,另一方面集装箱运价也在旺季中回落。2010年第三季度末开始,在各大班轮公司纷纷调整市场策略与航线布局中,一批集装箱船重返“闲置水域”湾水。
此虽为班轮公司应对淡季之举,与金融危机肆虐之时蔚为壮观的群船锚泊之景已略显逊色,但却透发出市场运力依然严重富余的景象,由此也表明航运市场的复苏进程并非一马平川,而是企稳中有波折,复苏中有迂回。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认为,2010年国际航运需求出现快速反弹回升,但航运市场的回暖程度受到一定的制约,航运市场总体面临着大量新船下水、运力过剩的严峻现实。
根据ALPHALlNER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集装箱新船订单保有量为379万TEU,约占当前全球集装箱船队总量的26,6%。如果将目前的停航闲置运力纳入市场总运力,2011年运力增幅将明显大于今年。从供求的变量上看,作为全球经济贸易的派生需求,航运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常常不一致或者相对滞后性,常常使得市场运力配置难以实现供求平衡。因此,市场波动不可避免。供求变量导致的失衡,既是波动的动因之一,也是波动寻求突破的窗口。当波动演变为市场常态化,不仅波动周期中的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变化,即表现为向好走强的波峰短,而表现为低迷徘徊的波谷时间更长。同时,这种峰谷交替带来的波动变化将更加频密,也更剧烈。提升波动中发展的竞争力
“2011年集装箱市场货量的增长总体不改稳步上升势头,集装箱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平稳,但仍有运力过剩的压力,供求形势不会胜于2010年。”中远集运副总经理韩成敏预计,2011年全球经贸将继续复苏,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也将有进一步的增长,增幅可能在8%左右。不过,由于经贸复苏总体比较缓慢,同时各国的经济刺激措施在未来逐步淡出,因此估计2011年市场货量的增长有可能出现小波动,但总体不改稳步上升势头。
后危机时期,航运市场的复苏进程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市场的回暖,部分公司重启造船计划,新船订单迅速增加。新增运力与已有闲置运力叠加,将进一步凸显运力供求失衡的矛盾。中海集团副总裁张国发直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运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而不久前闭幕的国际海运年会进行互动调查的数据也显示,69%的与会者认为,运力过剩是航运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树立更加理性的市场观念,控制运力的盲目扩张,顺势而为,理性发展”,魏家福直言,这是航运企业未来在波动市场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唯一必然选择。期待运力过剩的改观,一方面是依靠全球经济复苏、贸易货量的增长,来消化、纾解闲置停航的运力;另一方面,则是从推动市场整体复苏和航运安全、长远发展出发,以审慎与理性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合理配置运力,实现市场的理性回归。
在运力过剩矛盾凸显的压力以及复苏进程中的波折中,中国航运企业应当建树全局观,密切关注全球经贸、航运市场的每一个变化,准确研判与把握市场周期,通过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运力结构、客户结构、货源结构、服务产品结构、资金结构等,提升适应周期性变化的竞争力。同时,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继续探索、推进减速增船等有效减缓运力过剩的举措,并依靠服务创新,扩大利润增长空间,增强业务盈利能力,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