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作者电影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studybitc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无疑是导演王小帅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作为“作者电影”代表人物的他刚刚拍摄完成了一部网络微电影,他对我们坦言,有赞助,但绝非对商业的妥协,而是文艺片的新机会,毕竟,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整个电影生态。
  
  微电影,网络的新可能
  李多钰:王导,听说你最近在做一个叫《哨声嘹亮》的微电影,是关于足球的,这似乎和你以往的文艺片路线大不相同。
  王小帅:也是受人之托,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个公益活动叫500.com星计划,赞助中国足协,送一批1994年、1995年出生的孩子到葡萄牙去学足球,一共二十多个吧。一提到中国足球的窘境,大家都知道。这事等于为中国足球出一份力,片子就是以这个事件为背景,产生的一个故事。
  李多钰:对中国足球,一般人都恨铁不成钢的。那你的表现形式呢?因为你以前的电影都偏向于作者电影,比较文艺,也从来没关注过足球这类题材。
  王小帅:的确是不好弄,时间上也特别紧张,从有这个动议到拍摄完成才一个月的时间不到。但好处是,赞助方没有给我太多限定,我本来担心这个片子弄得特主旋律,但人家说不需要,给了我充分的创作自由。我跟团队商量过之后,决定以小留学生“出征”为主题,对方也认为,将来可以在出征仪式放个片花什么的,所以一不小心就搞了这个微电影出来。微电影的好处是,它可以在网络上播放,不管剪成五分钟、十分钟都行,很自由。我现在还在剪片。你说让我真弄个主旋律出来,还没法弄了,难道从中国足球的历史讲么?
  李多钰:那岂不是得从高逑那个时代说起?
  王小帅:是啊,太长了。现在是从老百姓的角度讲,主角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一晚上拉了好多客人,他本身又爱侃,上一个客人就是侃啊侃,说说油价,说说物价,北京人不是爱看球吗,话题再带出对足球的期待。最后有一个线索就是,他的孩子要被送去葡萄牙集训了。整个片子都是在车里拍的,不停地有乘客上来,聊天。最后儿子露了一小面,拉了一夜的活儿,第二天早上送儿子去机场。这个师傅离婚了,独自带着孩子,努力干活养育儿子,孩子就是希望,期待将来回来给他拿个大力神杯。
  李多钰:说到互联网上播放的电影,最近还真是挺热。我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最近有很多拍得像电影一样的广告,比如桂纶镁和彭于晏给某品牌口香糖拍的广告,效果特别好,有好几段小故事。
  王小帅:拍得像个大片似的。
  李多钰:以前总觉得电影是一种特别宏大的东西,必须得身处电影院中,从头到尾去观看。而现在微电影、网络电影随处可见,电影可以跟普通人发生关系,甚至能介入到生活当中,比如你拍的这个微电影,就是对中国足球的一种期待。
  王小帅:对,这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现在视频网站很热,但它不能完全靠放电视剧或者大电影的成片,它的时长会有问题,因此也催生了类似时间比较短的这种微电影,包括很多视频网站也在自制这部分内容,都在自己拍。
  李多钰:这个趋势,对于电影生态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王小帅:电影出现在网络平台上播出,本身需要一个过程,过去都是盗版,我们见到了只能打官司、法庭见,现在逐渐有了授权,就等于是正版的。网络的内容需求量很大,很多视频网站都上市融资,他们需要购买大量内容,仅仅是大电影已经不够了,还需要更多,甚至可能是写字楼白领下班了自己拍的片子,像去年很火爆的短片《老男孩》那样,只要有意思就行。
  李多钰:我刚和互联网的一位高管聊过这个事,他说现在的视频网站,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些视频网站,手上拿着十几亿美元,可以由着他去花,是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虽然热播剧前面都有插播广告,但和买下独家播放权所需要的版权费用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这个行情可能你比我更清楚,现在电视剧非常赚钱,对电视剧的制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黄金期。
  王小帅:对,等于是多了一个卖片子的渠道。
  李多钰:据分析说,这波电视剧网络黄金期,至少还有两三年,网络视频的销售量,数额已经不亚于电视台了。特别火的电视剧,独家播放权可以卖到两百万到三百万一集,整个片子买下来可能需要花几千万乃至上亿元。
  王小帅:其实这是挺好的事。以网络微电影来说,现在普遍是比较短的,制作上也比较简单,但将来有可能可以回笼。特别火的三十分钟短剧,播火了之后,导演可以有机会再拍长片,又回到电影院去。过去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文艺片,都是在民间自娱自乐,没有播出平台,没有放映平台,现在突然间有了竞争,有了机会,可以直接提升它的制作资金,网络播放平台等于给了它物质保障,解决了民间电影过去质量上不来的问题。
  李多钰:对,小的制作公司也有可能借助一些特别火的作品翻身。
  王小帅:对,网络给人机会。大概三四年前,别人就跟我聊过网络电影的事,但是那个时候平台没有这么成熟。现在网络播出平台真正建立起这个实力,播出环境已经跟三四年前截然不同。
  李多钰:所以你是把网络当做一个机会来看待的?这是一个暂时的行情吗?还是一个潮流?
  王小帅:我是当做机会来看的,希望能赶上这一波潮流。网络电影和以往的形式不同,不像电视剧看演员,电影看导演、宣传,网络上的选择很多,它的界限是模糊的,只有个别的微电影可以成为品牌出来,其他的都是长期播出和滚动。
  李多钰:早期土豆网就做过一些这种尝试,有点类似于以前我们搞的独立影像展,普通人自己拍的短片都可以上传,但是它的商业性不高,只是给你一个播放的机会。但现在的中国电影圈是一个真正的商业环境。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中国电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很多第六代导演,或者像你这样的作者电影的导演,都在尴尬之中,什么都没有靠上,体制那一波没有靠上,市场化的那一波也没有靠上。地下电影,进入到网络时代,好像有了改观和新的可能。
  王小帅:我也是最近突然意识到,纯粹作者形态的电影,在一个传统市场里面,硬拼真的是不行,社会在变化,你必须寻找各种可能性去推广电影。我觉得网络可以给你提供很大的帮助,网站现在收片合法化了,这点我觉得最好,不像过去只有盗版,收片不管钱多钱少,一百万二百万也好,它是一个真正的商业行为,做得好就收得高。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解决作者型电影的一个出路。另外,网络短剧在意识形态上受到的控制和干预相对较少,网络检查即使有限制,但因为这个传播量很大,速度又很快,一下子就能传播出去。未来电影和网络的合作如果进入正轨的话,广告可以介入。另外点击量起来了,真的能够回馈创作者和投资公司。而这种点击量和传播对于作者来说也会产生广告效益。现在网站收片的评判标准还比较单一,只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公映过,公映后才愿意花钱购买。
  李多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准?是和网络审查有关吗?
  王小帅:不是,和审查无关,这是一个商业标准,网络电影也是商业旗帜下的蛋。因为公映后才有影响力,也省去网站为此的推广,有的甚至会要求你有一定的票房基数,这跟CCTV-6电影频道买片子一样的道理。主要是怕你随便拍一个糊弄,卖给他赚钱。
  李多钰: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过渡期标准,将来一定会打破。
  王小帅:对,有的电影很好,能量很大,但是确实不太适合在传统的市场里去放映和传播,在网络上点击量就是大,那完全可以打破这个标准,没必要去拘泥于公映不公映。比如我跟电影频道的人一直在聊,假如一个片子还没有进入到市场公映阶段,在上海电影节或者戛纳电影节上得奖了,但是明显市场不太接受这一类型的片子,电影频道应该有接纳它的可能。
  
  海绵中的文艺片
  李多钰:今年以来我们还是有很多涉及艺术影片和作者电影的发行问题,比如口碑不错的《钢的琴》,因为院线排片的问题,票房也不算特别好,但是一直没有下片,可能一天一两场,但是通过口碑,后期票房慢慢追上来了,现在好像有五百多万了。
  王小帅:其实他也是尝试着单一化的运作,像我们之前做的《日照重庆》,票房很失败。片子的宣传力度够不够是一回事儿,但是片子本身担不担得起宣传也是一回事,拿《日照重庆》来说,有范冰冰和王学祈,其实好好做发行是有希望的。在片子的宣传力度和本身商业元素少的情况下,愣去冲这个,我觉得就是不合理的。
  李多钰:一直有一个呼声就是艺术院线的建立和影院的差异化经营,能给作者电影和文艺电影更好的生存空间。
  王小帅:艺术院线需要真正的实力和长远的眼光,现在还都是比较短期的。影院的差异化需求会慢慢地显现出来,现在都是统一的,全中国一共有八千块银幕,这是一个不饱和的状态,它在慢慢增长,有个统计是全国的银幕数量达到六万块的时候,差异化的经营必然会建立起来。现在还是大家吃大锅饭的阶段,等到那时候,这个饭吃不饱了,自然会想是不是弄点别的饭来吃?而网络会成为影片发行渠道的一个全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是双向的,比如短一点的作品在网络积聚了一些人气的话,再推出长片,会影响到你在传统渠道的发行,会新增关注度。
  李多钰:还有一种想法是,一个影院可以不全放艺术电影,比如八个厅中有一个是专门放艺术类的,长期放。
  王小帅:我粗浅地知道一些,比如意大利、法国像这种国家有反垄断法,就是你一个电影,不允许全国八千块银幕只放这一个片子,它有监督员、有法律。像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法国上映的时候,我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附近的几家主流影院数了数,同期上映的片子有18部,这时候你打广告或者宣传,都是良性的竞争。因为它顶多给你排一个厅或者两个厅,别的就要给其他的电影。咱们是一个大片上映,只留下一到两个厅给其他的片子,剩下的都是它,这在别的国家是不允许的,咱们现在这块还没有人来管。
  李多钰:二十世纪90年代还是渠道非常少的时候,你体验过那种生存状况,到现在一个信息爆炸,各种机会和渠道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各有机会,你的感受呢?
  王小帅:之前我也跟几个朋友聊过,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大家很辛苦也快乐地搞地下电影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那个时候作者电影大家还比较关注,体制的转变也比较猛烈,我们在体制里面对于落后的东西进行反叛。到现在反而更迷茫,彻底商业化之后,挡在你前面的路障更加庞大。电影商业化之前,你面对的是一块钢板,现在你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海绵,一下就把你吸进去了,你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谁斗。以前的作者电影还多少想要从他这个形态和观念上来做一些传播,那现在基本上已经行将就木了。
  李多钰:那你对作者电影还有信心吗?
  王小帅:信心当然有,因为银幕多了之后,网络也加入进来,传播渠道加大,包括电视台也有转变,以前电视台是一台独大,网络没法跟它竞争,因此它可以一口定价,现在开始竞争了,可能我就不一定非得卖给电视台了,过去电视台自己在生产,叫电视电影,网络生产了网络电影,也会刺激电视台加大收片,这都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促成电影创作市场的多样化。
其他文献
林奕华说:“陈建骐,外表很好看,内里也很好。”  陈建骐说:“林奕华年纪有点大,可是看起来很小。”  十年前知道彼此的名字,六年前开始合作,他们以近乎疯魔的方式遍尝了戏剧的可能。  至今,两人还是这样惺惺相惜。    相识,因为懂得    听两个合作六年的人谈论彼此的第一次见面是件有趣的事,其实,还未相识,他们已先懂得。  林奕华:我们是因陈绮贞而第一次见面,但在那之前我已经知道你了。我1996年
期刊
这是一通打到云南大理的电话。  小金宝正在遛狗,她说我的问题有些肉麻,她不太好意思回答。那是关于她的动机的提问,为什么一个在广州出生的女孩子,在毕业一年之后就跑到大理来定居?是对物质淡薄吗?在她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否有“看破红尘”的决定性一瞬?  小金宝在向我描述她在大理的生活时写道:每天的活动范围从洱海边到大理古城;每天的固定活动节目都是:喝咖啡,做皮具和首饰,晒太阳,偶尔在朋友小酒馆喝
期刊
朱迪·克莱默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谈论《妈妈咪呀!》的人,因为,没有她,就没有《妈妈咪呀!》。    FAMOUS:你第一次听ABBA的歌是什么时候?  朱迪:应该是我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很流行,我也喜欢。但我更喜欢华丽摇滚风格的,比如David Bowie,不过那时候我并不太敢说出去(笑)。  FAMOUS:你当时买过他们的专辑吗?  朱迪:当然,包括他们的音乐录影带。他们是欧洲比较早拍音
期刊
“龙之媒做了15年,去年起步的快书包想做5-8年,差不多到50岁,我就不做企业了,专心做慈善,做10-15年。”听说要聊的话题是退休,他搅动着手中的星冰乐,开门见山地说。已是暑期,身兼保姆的他带来了上小学的大儿子,接受采访时把孩子安顿在旁边的书店。  快书包网上书店在北京上线已超过一年,刚在第七座城市杭州开通业务,虽然处在上升阶段,但还在赔钱状态中。徐智明希望明年能打平,后年盈利就是很好的结果,在
期刊
FAMOUS:中文版是《妈妈咪呀!》的第14个版本,如何来保证演出质量和之前的版本以及原著一致?  保罗:我们这次派出了来自英国的最强大制作阵容,并且严格挑选演员再由原创团队对他们进行训练,保证所有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都和原版一模一样。  FAMOUS:你认为演绎《妈妈咪呀!》的东方演员和西方演员的差别在哪里?  保罗: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演员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妈妈咪呀
期刊
“我们都是偶像派”,说话的人是王晶和郑中基。  暑期档激战正酣,王晶执导的《财神客栈》票房飙过9000万,提了暑期档中小成本华语片的士气。接踵而来的,是《无价之宝》8月的登场。  这一次,和王晶一同出现的还有郑中基,从情歌王子到喜剧演员,低调承袭着家业当娱乐公司老板,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非专业摄影爱好者。  两位在喜剧道路上前赴后继的人,笑谈喜剧的美好和忧伤。    一拍如故的缘分  老相识的初次合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那段听歌史是在ABBA的清新小曲里度过的。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支并不深刻的流行乐队?我敢打赌,那就是80年代的节奏,80年代人的步伐和ABBA的节奏何等相似,非常单纯地表达。  ABBA是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流行乐发展的指示牌之一,他们两男两女的组合也一直是模范夫妻,直到劳燕分飞直接导致组合解散。欧美流行乐坛在70年代,有很多逃避现实而粉饰美好的产物,但同时,这也是物化时代
期刊
两次见佟大为,他都穿白色上衣,很合衬,像一杯凉的、干净的白水。说话算不上高妙,缺乏让听者眼前一亮的惊喜,但坐在他对面,看到他的神色越发平静,你会相信,这个男人,真的相信他所说的那些东西。  上次见佟大为,是在《名汇FAMOUS》创刊一周年的典礼上,红毯备场时,他放着休息室不待,和助理站在走廊尽头聊天,那种放松的姿势,好像完全没觉得自己是个“腕儿”。我隔着人群望向他,白衣,短发,没有笑容,但令人感觉
期刊
她是杨婷,中国先锋戏剧的见证者。你可能不记得她的名字,但一定记得《恋爱的犀牛》里极有个性的红红 。转型成为导演之后,她执导过《切格·瓦拉》《大大大明星》《新娘》等多部舞台剧,反响不俗,还是发现汤唯的伯乐之一。  剧场即圣殿  台之于杨婷,是一块神圣的磁铁,有着神秘的吸引力。“每次走进剧场,人都会变得不一样,这种感觉就像基督徒走进教堂一样。如果我心里有天堂的话,舞台就是。不管我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