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近期股市的非理性下跌,央行、证监会、财政部掌门人密集发声,为股市和中国经济“打气”,提振市场信心;而部分经济学家也积极为股市走强建言献策,其中大幅减税和调整去杠杆力度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本周《红周刊》邀请光大证券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共同探讨中美贸易摩擦“最坏情况”是什么、中国为贸易摩擦“最坏情况”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哪些政策将给当前的A股市场带来类似当年“四万亿”政策的刺激效果等热点问题。
受访嘉宾们表示,就国内而言,可通过拉动内需增长减少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采取“宽财政+货币中性”策略,其中大规模减税被认为是提振经济和股市信心效果最“立竿见影”的政策。而梦想已经照进现实,财政部表态正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
《红周刊》:面对当前的二级市场,是否会有新一轮类似于“四万亿”利好效果的政策出台呢?
徐高:如果找今年股市持续调整的原因,贸易战对市场情绪的打击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过紧的“去杠杆”政策使国内内需急剧走弱。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增长逐渐对外需依赖变强,外部稍有风吹草动,国内的经济和股市情绪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实就国内情况而言,经济数据尚可,今年的GDP增速预测大概率在6.5%以上。
另一个给股市短期带来较大压力的影响因素是股票质押业务。受今年市场大幅下挫影响,很多质押账户处于逼近平仓线的状态,虽然监管层指导市场不要强平,但风险却是真实存在的。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去杠杆”政策需要做出调整,不能机械地去杠杆,而要相机调控,因为在当前经济调整的状态下,依然强有力地推行去杠杆失之偏颇。
同时,当务之急是将国内宏观政策能够及时“导向”稳增长,通过一些宽松的政策将内需托起来,股市的情绪也会逐渐好转。目前虽然管理层在去杠杆措辞上有了微妙变化,但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方面仍然偏紧,还需进一步调控。
边泉水:可能性比较小。当前,除了政府杠杆率还不是很高,企业杠杆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是全球最高,居民杠杆率也较高。如果此时再推出刺激政策,可能会造成杠杆率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中国当前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去杠杆的初衷。此外,杠杆率高了之后,也将带来金融风险。
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早前政治局会议公告中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杠杆率依然比较高,房地产泡沫比较严重。在我看来,当前提振国内经济和股市最立竿见影的举措就是大规模减税。
《红周刊》:股权质押是当前股市的一大风险。目前,深圳、北京等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成立上百亿基金缓解上市企业还债压力。对此,您如何看?
徐高:这些措施对防范股票质押风险集中爆发是有帮助的,但还不足以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目前市场中通过股权质押融出资金量大概在2万亿元。其中逼近平仓线的融出资金量大概在5千亿元附近。相比而言,北京、深圳等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量还是不够。其实股权质押风险之所以呈現,主要还是大家缺乏信心,股价跌太多。如果股价重新涨回去,风险自然就不会爆发了,核心还是在于对去杠杆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而重塑市场信心。
边泉水:就上市公司而言,股权质押出了问题,也就是融资出了问题,企业的业绩未来成长性也会出现问题,北京和深圳的政府和监管层对问题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行动也比较快。
但我不认为因为股权质押存在 风险隐患,现在需要调整去杠杆的方向;只是在去杠杆节奏上要做出适当调整,早前的政治局会议其实已经在调整去杠杆的节奏了。
《红周刊》:除调整去杠杆节奏和力度外,财政进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呼声也很高,大家对此如何看?
边泉水: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时,宏观的逆周期的政策中,财政、货币政策需要适当调节。坦白说,短期看,中国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结构不是很好,总体呈现“宽货币,紧财政”的局面,一般预算、准财政以及地方广义的融资都被卡得特别紧。
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状态,最好的政策预期其实是“宽财政+货币政策中性”策略。我们预计宏观策略组合可能要在明年迎来改变;就短期逆周期政策来讲,货币政策回归不松不紧的状态。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中国经济近几年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资本回报率太低,企业不愿意参与投资,而这背后又与劳动力成本、税收制度等高度相关。因此,未来要想立竿见影的提高资本回报率,大幅减税是成本最小成效却最显著的举措。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趁当前增值税率三档改成两档的时候,把最高税率减3个百分点,从16%减到13%。据我们测算,减税3个百分点,政府收入减少约在1万多亿元,体量并不是很大,但却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的效果,因为这1万多亿元的减税会马上变成企业盈利。
许维鸿:在我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应该是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是延续以往对所谓“新兴产业技术”的政府补贴,而是要通过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我最近去新疆等地调研发现,财政政策对“铁公基”的补贴越大,对消费领域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红利持续催生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不缺乏投资领域,政府应该把更多资源配置在“保民生”,非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红周刊》:市场有观点认为,减税降费不能以增发国债和赤字作为资金来源。扩大财政赤字不能跨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的底线,对此如何看?
边泉水:财政赤字不能跨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这是从长期角度来看的,短期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期,把赤字率适当提高是可以的,不应该教条。 纵观整个市场,当前企业和居民部门流动性十分紧张,唯一可以行动的就只有政府部门了。当前中央政府整个债务占GDP的比重相较西方国家不是很高,仅为40%左右。此外,相较于西方,我国中央政府是有很多资产的,例如国有企业、土地等,这意味着财政的赤字率占GDP比重可以更高。
《红周刊》:央行行长表示,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做好了“最坏情况的准备”,在各位看来,中美贸易摩擦“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徐高:“最坏的情况”是个设想,比如说可能是美国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都征收极高的关税,导致我国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但即使在最坏的情况出现时,我们也有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外需不行,可以依靠内需增长来保持总需求的稳定,此时国内的宏观政策可以更加积极地稳增长。例如,以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的需求,并着力推动基建投资的增长。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减税来释放民间的消费活力。
边泉水:将中美贸易战放在全球大背景来看,5月以来,特朗普都是比较强势的。而强势政策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经济分化加大,尤其是三季度表现非常明显,美国经济增长比较强劲,而中国经济三季度下行压力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想要美国经济与中国脱钩。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或许不会马上結束,但最终也不会导致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荡然无存。长期来看,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应该是即竞争又要合作,反映在政府层面就是既要斗争,同时又要战略格局合作。
《红周刊》:上周证监会主席表示春天不远了。在您看来,目前市场离“春天”还有多远?
徐高:当前从估值角度来看,确实较低,处于市场底部区域。而如果将市场情绪和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来看,市场情绪有点悲观过度了,今年经济增长应该是基本平稳的格局。
监管层目前也在为市场“回暖”努力,目前证监会已经开始进行窗口指导,在近期发布的并购重组细则中,还表明募资可以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和标的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相当于变相放宽融资渠道,避免市场异常波动。
市场期待的“政策底”其实已经出现了,7月份的国务院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已经释放出比较明显的政策转向信号,但这种政策利好传导速度不够快,还不足以扭转市场的悲观情绪。接下来可能影响市场走势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关注G20峰会上中美国家领导人能否就贸易战达成某些协议,缓解市场对贸易战升温的担忧;另一个是内部关注去杠杆政策的把控,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去杠杆政策的调整。
本周《红周刊》邀请光大证券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共同探讨中美贸易摩擦“最坏情况”是什么、中国为贸易摩擦“最坏情况”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哪些政策将给当前的A股市场带来类似当年“四万亿”政策的刺激效果等热点问题。
受访嘉宾们表示,就国内而言,可通过拉动内需增长减少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采取“宽财政+货币中性”策略,其中大规模减税被认为是提振经济和股市信心效果最“立竿见影”的政策。而梦想已经照进现实,财政部表态正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
新一轮“四万亿”恐不现实,
调整去杠杆力度或成“先锋”
《红周刊》:面对当前的二级市场,是否会有新一轮类似于“四万亿”利好效果的政策出台呢?
徐高:如果找今年股市持续调整的原因,贸易战对市场情绪的打击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过紧的“去杠杆”政策使国内内需急剧走弱。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增长逐渐对外需依赖变强,外部稍有风吹草动,国内的经济和股市情绪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实就国内情况而言,经济数据尚可,今年的GDP增速预测大概率在6.5%以上。
另一个给股市短期带来较大压力的影响因素是股票质押业务。受今年市场大幅下挫影响,很多质押账户处于逼近平仓线的状态,虽然监管层指导市场不要强平,但风险却是真实存在的。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去杠杆”政策需要做出调整,不能机械地去杠杆,而要相机调控,因为在当前经济调整的状态下,依然强有力地推行去杠杆失之偏颇。
同时,当务之急是将国内宏观政策能够及时“导向”稳增长,通过一些宽松的政策将内需托起来,股市的情绪也会逐渐好转。目前虽然管理层在去杠杆措辞上有了微妙变化,但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方面仍然偏紧,还需进一步调控。
边泉水:可能性比较小。当前,除了政府杠杆率还不是很高,企业杠杆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是全球最高,居民杠杆率也较高。如果此时再推出刺激政策,可能会造成杠杆率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中国当前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去杠杆的初衷。此外,杠杆率高了之后,也将带来金融风险。
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早前政治局会议公告中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杠杆率依然比较高,房地产泡沫比较严重。在我看来,当前提振国内经济和股市最立竿见影的举措就是大规模减税。
《红周刊》:股权质押是当前股市的一大风险。目前,深圳、北京等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成立上百亿基金缓解上市企业还债压力。对此,您如何看?
徐高:这些措施对防范股票质押风险集中爆发是有帮助的,但还不足以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目前市场中通过股权质押融出资金量大概在2万亿元。其中逼近平仓线的融出资金量大概在5千亿元附近。相比而言,北京、深圳等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量还是不够。其实股权质押风险之所以呈現,主要还是大家缺乏信心,股价跌太多。如果股价重新涨回去,风险自然就不会爆发了,核心还是在于对去杠杆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而重塑市场信心。
边泉水:就上市公司而言,股权质押出了问题,也就是融资出了问题,企业的业绩未来成长性也会出现问题,北京和深圳的政府和监管层对问题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行动也比较快。
但我不认为因为股权质押存在 风险隐患,现在需要调整去杠杆的方向;只是在去杠杆节奏上要做出适当调整,早前的政治局会议其实已经在调整去杠杆的节奏了。
配套利好已在路上,
大规模减税降费指日可待?
《红周刊》:除调整去杠杆节奏和力度外,财政进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呼声也很高,大家对此如何看?
边泉水: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时,宏观的逆周期的政策中,财政、货币政策需要适当调节。坦白说,短期看,中国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结构不是很好,总体呈现“宽货币,紧财政”的局面,一般预算、准财政以及地方广义的融资都被卡得特别紧。
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状态,最好的政策预期其实是“宽财政+货币政策中性”策略。我们预计宏观策略组合可能要在明年迎来改变;就短期逆周期政策来讲,货币政策回归不松不紧的状态。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中国经济近几年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资本回报率太低,企业不愿意参与投资,而这背后又与劳动力成本、税收制度等高度相关。因此,未来要想立竿见影的提高资本回报率,大幅减税是成本最小成效却最显著的举措。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趁当前增值税率三档改成两档的时候,把最高税率减3个百分点,从16%减到13%。据我们测算,减税3个百分点,政府收入减少约在1万多亿元,体量并不是很大,但却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的效果,因为这1万多亿元的减税会马上变成企业盈利。
许维鸿:在我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应该是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是延续以往对所谓“新兴产业技术”的政府补贴,而是要通过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我最近去新疆等地调研发现,财政政策对“铁公基”的补贴越大,对消费领域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红利持续催生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不缺乏投资领域,政府应该把更多资源配置在“保民生”,非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红周刊》:市场有观点认为,减税降费不能以增发国债和赤字作为资金来源。扩大财政赤字不能跨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的底线,对此如何看?
边泉水:财政赤字不能跨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这是从长期角度来看的,短期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期,把赤字率适当提高是可以的,不应该教条。 纵观整个市场,当前企业和居民部门流动性十分紧张,唯一可以行动的就只有政府部门了。当前中央政府整个债务占GDP的比重相较西方国家不是很高,仅为40%左右。此外,相较于西方,我国中央政府是有很多资产的,例如国有企业、土地等,这意味着财政的赤字率占GDP比重可以更高。
“最坏情况”出现概率不大,
股市的春天在襁褓中孕育
《红周刊》:央行行长表示,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做好了“最坏情况的准备”,在各位看来,中美贸易摩擦“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徐高:“最坏的情况”是个设想,比如说可能是美国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都征收极高的关税,导致我国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但即使在最坏的情况出现时,我们也有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外需不行,可以依靠内需增长来保持总需求的稳定,此时国内的宏观政策可以更加积极地稳增长。例如,以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的需求,并着力推动基建投资的增长。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减税来释放民间的消费活力。
边泉水:将中美贸易战放在全球大背景来看,5月以来,特朗普都是比较强势的。而强势政策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经济分化加大,尤其是三季度表现非常明显,美国经济增长比较强劲,而中国经济三季度下行压力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想要美国经济与中国脱钩。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或许不会马上結束,但最终也不会导致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荡然无存。长期来看,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应该是即竞争又要合作,反映在政府层面就是既要斗争,同时又要战略格局合作。
《红周刊》:上周证监会主席表示春天不远了。在您看来,目前市场离“春天”还有多远?
徐高:当前从估值角度来看,确实较低,处于市场底部区域。而如果将市场情绪和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来看,市场情绪有点悲观过度了,今年经济增长应该是基本平稳的格局。
监管层目前也在为市场“回暖”努力,目前证监会已经开始进行窗口指导,在近期发布的并购重组细则中,还表明募资可以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和标的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相当于变相放宽融资渠道,避免市场异常波动。
市场期待的“政策底”其实已经出现了,7月份的国务院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已经释放出比较明显的政策转向信号,但这种政策利好传导速度不够快,还不足以扭转市场的悲观情绪。接下来可能影响市场走势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关注G20峰会上中美国家领导人能否就贸易战达成某些协议,缓解市场对贸易战升温的担忧;另一个是内部关注去杠杆政策的把控,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去杠杆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