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浅析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既是实现国家战略转型的基础,也是新时期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随着北京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北京教育发展在规模上基本满足人民需求,但北京教育对创新城市建设的支撑尚不到位,尤其是高等教育。北京虽率先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但在科技创新和对经济的贡献方面作为不大,高等教育还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求。因此,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幅度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在知识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必然成为北京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立足100多个基本指标的统计分析,对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整体来看,2004年~2006年,虽然北京创新能力的指标值在不断攀升,但其区域创新能力始终排名第二,没能超过上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以上海为参照目标,分析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与原因。
  
  (一)北京高校基础实力雄厚
  目前,北京市共有普通高校83所(上海地区有高校60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36所,市属高校47所,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量的4%,比上海高出1.2个百分点。在北京地区的83所高校中,有23所“211工程”学校,有8所“985工程”学校。
  北京高校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在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中,有教师10余万人,高校科技活动人员近5万人,这些人员为北京高校的科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尤其是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教育部科技委成员等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北京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核心力量。
  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90.24亿元,比2005年净增11.6亿元,增幅达14.7%,在全国继续领先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了与上海高校科研经费的差距(上海2005年科研经费为47.92亿元)。
  科研论文是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全国高校的论文发表量为394,383篇;北京高校论文发表量为34,712篇,占全国高校论文发表总量的8.8%,高于同期上海高校论文发表总量(20,515篇)3.6个百分点。发表论文被引频次数也是反映论文质量水平的另一重要量度,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7年发布的高校论文影响力排名前30强的排名中,北京高校论文实力明显高于上海高校。
  总的说来,北京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为创新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创新基础,但高校科研创新产出成果少,质量不高,阻碍了创新城市的建设。
  
  (二)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薄弱
  北京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基础科研能力十分突出,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北京高校科研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与科研成果的产出不成比例,大多数论文没有真正地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更谈不上对经济的贡献力。北京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
  1.高校专利授权情况
  从2003年~2005年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数前100名学校的情况看来,北京被上海迅猛追赶,上海与北京专利授权差距在逐年缩小,从2003年的128个缩小到2005年的26个;虽然上海高校数量一直少于北京高校数量,但在高校授权专利排名前100的学校中,上海入围学校数量基本与北京持平。以2005年为例,授权专利数前100名的高校共被授权专利6,327个,其中有北京高校10所,占本地高校12.99%,低于上海4.25个百分点;这10所高校共申请专利1,034个,平均到北京地区每所高校授权约13个,比上海少近4个。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项专利申请中,北京的外观设计专利为0,而上海外观设计专利为113个。可见,与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比,北京高校的专利授权总量与上海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与产业化联系更为紧密的外观设计专利,上海大大超过北京同类指标数量,这说明北京高校的技术创新产业化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北京高校获科技奖项情况
  2005年~2007年间,北京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都是空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排名前10名的高校中,北京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6年各获得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各获得了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南京大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填补了多年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空白。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科技成果奖励数前10名中,北京地区仅有清华大学1所学校入围,获奖数量为64项;同期,上海地区有两所高校入围,共获得奖励121项,几乎是北京地区的两倍。可见,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布不均,主要聚集在清华大学,其他院校较少,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上没有更好的突破;而上海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均衡,几所重点大学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北京高校科技的经济贡献情况
  技术转让是衡量一所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北京高校技术开发与创新在北京的技术市场上占有的地位微乎其微,高校技术转让成交量在2%左右徘徊;2004年~2006年,高校技术转让合同占全市技术转让合同的份额不断减少,从2.9%下降到1.98%;高校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占全市的比例从未超过1.5%。正如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所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90%以上无实际价值,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北京高校的科研论文多、科技奖励多,然而真正的科研精品少,经济贡献力弱,确切地印证了这一论断。
  
  二、北京高校科技创新影响要素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来源过分依靠政府,导致科研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
  从科研经费的来源看,近几年来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资金占50%以上,市属高校政府资金所占比例更是达到了67%以上且逐年递增,政府资金成为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构成的主要来源。上海高校的科技资金来源有别于北京高校。上海高校的科技发展主要依托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尤其是上海市属高校的科技经费50%以上是企事业单位委托且逐年递增。可见,上海高校能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方面,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经济贡献力;北京高校则过分依靠政府,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不相匹配,造成高校科研泡沫,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二)高校之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弱化
  北京高校总体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产出总量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的水平,但学校之间的实力不太协调。由于各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科技资源和成果产出分布呈现3个层次,且3个层次的实力呈倒金字塔的格局,集团之间差距明显。北京市属高校科研经费明显低于北京高校平均水平,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资源难以为市属高校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目前处于小规模和相互封闭的工作模式,还没有形成善于合作创新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团队,条块分割大大加剧了不同机构间的协调成本,不利于集成创新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
  (三)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和相对比重不高,不利于激励科研创新
  在全国各地争相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大背景下,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增长速度相对不高,这不利于激励科研创新,不利于提高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北京高校科研经费2004年增长了38.4%,2005年增长了22.3%,2006年增长了13.6%,年增长速度递减。同时,北京科研经费的投入距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2006年,北京高校的科研投入90.24亿元,而2000年纽约高校的科研投入就已经达到了1,846.45亿美元,最少的伦敦也达到225.99亿美元。北京高校应准确了解自身的相对水平和问题,从而更加快速地提高竞争能力。
  (四)人才队伍和科研导向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成果不具有推广应用和创新价值
  北京高校科技人力资源在数量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但高校科技活动人员队伍存在老中青科技人才梯队结构不甚合理、学术带头人队伍力量薄弱等现象,因此将科技人员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提高高校人才利用率是增强和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另外,长期以来,由于科研导向的异化,论文和著作的数量被当作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职称评定的指标,不少大学教师盲目为数量而编写,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少了,大多数成果不具有推广应用和创新价值。
  (五)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配套机制落后,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产学研合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未能充分展开。上海截至2003年就在杨浦区17所高校周边诞生了10多个科技园区,正在孕育一批拥有原创技术,以大学教授、专家、研究生、创业人员为主体的头脑型科技企业群体,其中具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30%以上。虽然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为数不少,但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产学研互动政策体系。2004年北京高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仅占10.15%;另据中关村对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仅占26%,这表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的合作还非常缺乏,北京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提高北京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举措
  
  高校作为知识、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长期以来,北京高校的科研发展较为封闭,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间接服务经济,同时高校科研以学术价值追求为主,未有效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北京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比重,逐步提高政府以外单位的投资量。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经费直接投入力度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等手段调整研究经费的比重,对于原创性研究和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科学研究要加大资助力度。同时,由于政府对高校科研的竞争性拨款,导致几乎所有高校都围绕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导向转,难以展开创新研究。高校应尽量争取政府以外的投资源,扩大科研支持面,与北京发展趋势密切结合,改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离的状况。
  第二,加强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政府需结合高校的学科基础、师资水平、科研成果等情况对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高校应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新学科学术带头人,形成老中青比例协调的科研人才梯队,鼓励教师以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的形式进行创业。科研管理方面要完善对现有科研机构的管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运行机制,大力支持有一定特色、一定优势的研究项目和计划。
  第三,鼓励高校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高校学科设置应努力发展重点学科,避免追求大而全,使优势学科在知识创新中发挥带头作用。重点学科包括重点扶持的新兴学科和重点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同时,要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建设,关注学科的长远发展,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力争把高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重大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第四,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增强服务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应承担起在更深层次上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展校际集成创新,在经营策略、执行能力、运作框架上展开增值服务。政府在为大学科技园提供良好的硬件配套服务、使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有法可依的同时,还应发挥桥梁作用,引导大学科技园区在科研方面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北京地区高校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提升才能促成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才能发挥高校科研对创新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都较为重视时代风格的表达,而在当代许多艺术家好像偏离了这一点,往往是很多的绘画作品倾向于玩技法、玩花样,而忽略画面意境的传达,自然它的艺术风格就被这
从人生社会化相关理论视角看,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非理性消费现象,标志着消费社会化的缺失,其原因在于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以及社会负面宣传的影响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传的一种德育理论,该理论以其关注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极强的操作性等优点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自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传统教学方式脱离实际的倾向,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原则和人才就业市场要求,探讨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现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与
荀子继承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对道德教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了“教化”这一概念,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对道德教化的
“十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实现了普及化,但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市属院校,在办学条件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扩招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提高质量成为当务之急。问题是,相对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来说,市属院校总体上底子薄、实力弱、基础差,亦步亦趋地追赶,难见效果。要实现质量的“提速”,必须重新研究目标定位,找准发展的目标,办出学校的特色。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新的形势和任务促使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是一个新名词,各种版本的解释也不完全一致,但其核心要素有两条,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指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包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免疫系统没有阻碍的时候,细胞疗法可以治愈Ⅰ型糖尿病。道格拉斯·梅尔顿(Douglas Melton)给了自己一段简短的庆祝时间。经过23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替代
期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青年理论期刊正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做嫁衣,扶植新人;完善制度,以质论稿。 “People-oriente
2009年12月25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二届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结业典礼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召开.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徐惟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