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作品与远古彩陶的对比,探寻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国学教育的文化渗透,并且实践性的对比实例,找寻跨越千年的美的共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国学大美就在我们身边。
关键词:美术;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术与国学相辅相成,美术教学中所展示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涉及国学教育内容,通过美术与国学文化结合的教学,将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学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分为两大阶段的学习,即美术基础阶段和手工制作阶段。手工制作阶段的学习内容一般是按照材料的分类学习的。泥工,历来就是手工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泥塑中,学生可以任意改变泥的形状,做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生动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边学边玩,边想象边创造。这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喜欢,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最初的泥塑是用黏土塑造出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形象,但都是单色的,即泥土本身的颜色。随着原始人类的开智和不断使用器物,泥塑被涂上了五颜六色,形成了彩塑。我国的彩塑可以追溯到4000至10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
同样是制作一个碗,学生是坐在教室里面,看着教学视频学习用传统的或者现代的工艺制作;我们的祖先使用自己摸索出来的粗陋的手法制作。制作出来的器物经过烧制后都可以正常使用。那是一种原始人类和现代人类智慧的碰撞,是一种摸索的原始工艺和积淀的传统工艺的碰撞,是原始美术和现代美术的碰撞。在这些碰撞中,我们找到了很多共同点,找到了10000年前先祖对于形体和色彩的认识,我们似乎达成了共识,在追求同一种美感,在享受共同的乐趣。
碰撞之一,彩陶钵与泥碗中的几何图形。泥工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制作立体造型并上色。学生用泥条圈积的方法制作出一个碗,并在其上彩绘。我们看到很多制作出的成品,漂亮异常。其中会有一些姿态各异的三角形、圆形、条形按一定规律排列在碗上。再来看看4000年前的彩陶钵。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东边有一条河浐河,河边半坡上出土了很多古代陶器。其中出土了一种大碗,被称为“钵”。这个钵里有两条鱼和两个有鱼耳朵的人头,这些人脸、鱼的造型,都是用圆形、三角形、斜线组成。如果我们把陶钵和泥碗当成一张画画的纸。在白纸上,我们可以用三根线组合成一个三角形,如 ;我们也可以用涂黑的面完成一个三角形,如 ;我们也可以在这张纸上,留下一个三角形,把其他的部分都涂黑,如 。我们想一想,在不同的两个陶体上,同样的方式,有用“线”画的,有用“面”画的,或三角形、或圆形,跨越几千年,我们在探索同一种美。
碰撞之二,线条、涂面和留白。在学生制作的泥碗上,出现了各种图案,以简单形居多。这些简单的形状,是由线、面构成,这是我们在构成课上讲的基础知识,他们运用的很好。而我们出土的很多陶器上面,也大致可以看出“直线”绘画和“曲线”绘画。他们都在用直线表达三角形、方形、网格等等,直线看起来很整齐,很规律,向我们常说的“方方正正”之美。山东省出土的一件彩陶壶,直线和曲线都用到了,曲线画的圆圈在陶器的上半部分,下面则是有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组成。直线很整齐,比较安稳。就像我们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直线,看起来非常稳定,风也吹不倒,推也推不动。相反的,在有些学生做的柱形笔筒上面,就出现了很多曲线或者云纹。曲线具有流动感,曲线构成的圆形,像玻璃弹珠,像车轮子,都可以滚动的。在新时期时代的陶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魅力的曲线。陶壶上,以原点做中心,旁边环绕许多优美的曲线;有的說,他像黄河边看到的水波和旋转纹,有的说,他像天上的太阳和星辰的旋转;有的说,他像鸟在飞翔。也许他们真是一个个音符、一只只动物,带着音乐从天边走来。
碰撞之三,色彩。学生的作品中,很爱用到靓丽的颜色,加之深色的底子,使整个器物显得自然而活泼。在古代彩陶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黑色和红色的对比。都是深与浅的色彩对比,都是那么触动人心。原始彩陶上面的深浅颜色,取自植物和矿物质本身。如,一种生锈的铁矿,可以画出红色来;一种含锰的石头,可以画出黑色来。他们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形成了魅力的装饰色彩。其实,户外的石头、泥土、花、草都拥有丰富的色彩,他们富有感染力,像是有生命一样,我们都可以模仿来用在画面上。我们和我们的先人都不约而同的亲近自然,我们热爱深色的泥土地上站着的几块白石,我们热爱百花中露出的点点绿意。我们的祖先,也是在用这些石头、花草、泥土画出了美丽的彩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将美术与国学中的传统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让二者相辅相成的围绕基本的教学实践展开,将远古艺术和学生自身作品进行比较,告诉学生美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而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国学犹如一缕馨香,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为学生高尚德行的一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9.4
[2]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三联书店》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关键词:美术;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术与国学相辅相成,美术教学中所展示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涉及国学教育内容,通过美术与国学文化结合的教学,将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学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分为两大阶段的学习,即美术基础阶段和手工制作阶段。手工制作阶段的学习内容一般是按照材料的分类学习的。泥工,历来就是手工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泥塑中,学生可以任意改变泥的形状,做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生动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边学边玩,边想象边创造。这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喜欢,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最初的泥塑是用黏土塑造出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形象,但都是单色的,即泥土本身的颜色。随着原始人类的开智和不断使用器物,泥塑被涂上了五颜六色,形成了彩塑。我国的彩塑可以追溯到4000至10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
同样是制作一个碗,学生是坐在教室里面,看着教学视频学习用传统的或者现代的工艺制作;我们的祖先使用自己摸索出来的粗陋的手法制作。制作出来的器物经过烧制后都可以正常使用。那是一种原始人类和现代人类智慧的碰撞,是一种摸索的原始工艺和积淀的传统工艺的碰撞,是原始美术和现代美术的碰撞。在这些碰撞中,我们找到了很多共同点,找到了10000年前先祖对于形体和色彩的认识,我们似乎达成了共识,在追求同一种美感,在享受共同的乐趣。
碰撞之一,彩陶钵与泥碗中的几何图形。泥工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制作立体造型并上色。学生用泥条圈积的方法制作出一个碗,并在其上彩绘。我们看到很多制作出的成品,漂亮异常。其中会有一些姿态各异的三角形、圆形、条形按一定规律排列在碗上。再来看看4000年前的彩陶钵。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东边有一条河浐河,河边半坡上出土了很多古代陶器。其中出土了一种大碗,被称为“钵”。这个钵里有两条鱼和两个有鱼耳朵的人头,这些人脸、鱼的造型,都是用圆形、三角形、斜线组成。如果我们把陶钵和泥碗当成一张画画的纸。在白纸上,我们可以用三根线组合成一个三角形,如 ;我们也可以用涂黑的面完成一个三角形,如 ;我们也可以在这张纸上,留下一个三角形,把其他的部分都涂黑,如 。我们想一想,在不同的两个陶体上,同样的方式,有用“线”画的,有用“面”画的,或三角形、或圆形,跨越几千年,我们在探索同一种美。
碰撞之二,线条、涂面和留白。在学生制作的泥碗上,出现了各种图案,以简单形居多。这些简单的形状,是由线、面构成,这是我们在构成课上讲的基础知识,他们运用的很好。而我们出土的很多陶器上面,也大致可以看出“直线”绘画和“曲线”绘画。他们都在用直线表达三角形、方形、网格等等,直线看起来很整齐,很规律,向我们常说的“方方正正”之美。山东省出土的一件彩陶壶,直线和曲线都用到了,曲线画的圆圈在陶器的上半部分,下面则是有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组成。直线很整齐,比较安稳。就像我们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直线,看起来非常稳定,风也吹不倒,推也推不动。相反的,在有些学生做的柱形笔筒上面,就出现了很多曲线或者云纹。曲线具有流动感,曲线构成的圆形,像玻璃弹珠,像车轮子,都可以滚动的。在新时期时代的陶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魅力的曲线。陶壶上,以原点做中心,旁边环绕许多优美的曲线;有的說,他像黄河边看到的水波和旋转纹,有的说,他像天上的太阳和星辰的旋转;有的说,他像鸟在飞翔。也许他们真是一个个音符、一只只动物,带着音乐从天边走来。
碰撞之三,色彩。学生的作品中,很爱用到靓丽的颜色,加之深色的底子,使整个器物显得自然而活泼。在古代彩陶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黑色和红色的对比。都是深与浅的色彩对比,都是那么触动人心。原始彩陶上面的深浅颜色,取自植物和矿物质本身。如,一种生锈的铁矿,可以画出红色来;一种含锰的石头,可以画出黑色来。他们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形成了魅力的装饰色彩。其实,户外的石头、泥土、花、草都拥有丰富的色彩,他们富有感染力,像是有生命一样,我们都可以模仿来用在画面上。我们和我们的先人都不约而同的亲近自然,我们热爱深色的泥土地上站着的几块白石,我们热爱百花中露出的点点绿意。我们的祖先,也是在用这些石头、花草、泥土画出了美丽的彩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将美术与国学中的传统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让二者相辅相成的围绕基本的教学实践展开,将远古艺术和学生自身作品进行比较,告诉学生美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而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国学犹如一缕馨香,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为学生高尚德行的一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9.4
[2]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三联书店》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