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的写作就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充分体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作文训练,直到高中毕业,寒窗十余载,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作文不但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不规范,缺少灵气。学生习作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教师只要对之进行适当的理论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写出比较成功的作文。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指导课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有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作者的感受独特,写出的文章才能够新颖,有“个性”;作者的感受深刻,文章才会有深度。
  高中生的思想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期盼能够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和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去思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象。
  很多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就是读书—吃饭—睡觉,生活平平淡淡,平时接触的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离奇曲折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具有典型性,不能作为作文素材来使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只要精心选择、细致斟酌,写到文章中去它也一样像金子般耀眼。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过就是选取了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的作文被当做范文,他的作文内容很简单,只是写了一件自己初中时的小事:个性顽皮、不认真学习的他,由于身体原因回宿舍休息,却听到了老师对他的评价,由此思想发生了转变。此文语言平实,但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所以说,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亲切清新之感,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文贵有“情”,这情应当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优秀作文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有着感人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要五官开放、积极参与,平时看电视、电影时,可以边看边思考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只有勤于思考,多用心,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漂亮文章,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规范实在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惑,如何能使学生在作文课有所收获,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正如叶老所说:“批改只能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作文批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也应当就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作文讲评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要面面俱到。如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作文讲评时可以侧重进行思想启发和情感交流,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如果学生写作技法上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技法指导。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每堂作文讲评课都要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的。语文作文实际上就是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来构建文章的过程。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到引导学生学会别人怎样写作,却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学生的习作与典范文章作对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
  我觉得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同时应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这些都是促进积累的有效途径。
  有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如果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由表达,我们期待一篇篇佳作飞来,这显然无异于天马行空,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望“文”兴叹。盖房子离不开砖瓦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针线布料,同样,写文章也离不开词语和句子。没有词语组不成句子,没有句子就构不成篇章。所以,我们平时应该重视积累知识,储存“货物”。
  那么如何积累才算是有效呢?首先应广泛阅读,最好是能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平时要注意利用各种渠道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储存信息。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应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告诉我们在多读的同时,要熟读、记忆、思考。其中要特别注意对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名句的记忆。一篇文章中的成语运用得好且多变,不仅显得词汇丰富,而且使文章文质优美,陡生光辉。
  素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了素材的支撑,文章就会显得空洞乏味,不够吸引人。因此学生在积累素材方面多下工夫,隔段时间学校会组织学生上阅览课,我要求他们每次都要有所收获,把自己的感触写在积累本上,以后在写作时可以拿出来看看。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根据题目和要求找出需要的东西,找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他们能够有所收获。
  此外,应该让学生自由作文,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只要他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尽量做到把要求降到最低,鼓励学生自主行文,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理,老师把要求弄得越具体,他们就越容易完成,甚至不去动脑思考,应对此种现象要加以制止,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的一些浅薄的见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检测,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有所收获,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牙克石林业一中)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广州盲人学校小学高段某班盲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障碍,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低下。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针对盲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的二元结合,以此提升盲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高段盲生;二元结合;阅读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而我们这些仅靠手摸来获取知识的盲校学生的阅读水平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数量占全国公司总数的99%以上,对全国GDP的贡献达600/0以上,税收贡献超过50%,创造的就业机会达到80%。然而,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资金
摘 要:如何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空洞、教学形式简单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的现状,本文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等对策,希冀能够为中等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就业指导 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全国中职生在校已突破1800万人,创历史最高,如何对中
音乐是一种感染力较强的艺术事物,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幼儿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音乐,
我个人不同意在鄱阳湖口筑坝建闸.之前,江西省方面提出了鄱阳湖16米水位控制方案,后来又依次改为14米和11米等.16米方案就意味着鄱阳湖湖泊面积稳定在3000多平方公里,鸟类的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文化紧度—松度是指“社会规范的强度和社会内部的制裁程度”,在社会、组织和个人层面上对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Gelfand,Nishii,&Raver,2006).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紧度—宽
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连接点,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重要的步骤环节。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认识是逐步
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更是一个执着的声乐爱好着,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美的声音歌唱,是我十几年来梦想的,也是一直在摸索中探究的.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利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