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MH370航班从马来西亚军方雷达屏幕中消失,与地面失去联系。尽管25个国家在海、陆、空展开拉网式搜索,但这架航班犹如人间蒸发,毫无踪迹。在智能手机、汽车都可以实时定位的今天,为何失联飞机无法靠定位装置确定最终位置?一时间,定位技术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定位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军事领域,用以提供精确制导、战场监控和单兵作战系统保障,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研究。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定位技术有卫星定位、蜂窝网定位、WiFi定位、惯性定位、射频识别定位、蓝牙定位、PPD定位等。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定位技术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卫星定位已经成为国家重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由于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并与通信产业相互融合,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有望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个发展得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副主任赵景焕介绍,目前,定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事、海洋、气象、灾害救援、测量测绘、电信、水利、农业、渔业、勘探及智能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
国外专利布局周密
有专家介绍称,欧美国家对定位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在全球开展了专利布局。赵景焕经过全球专利文献检索发现,在定位技术方面,美国共提交了2247件专利申请,德国共提交了323件专利申请。
“在定位技术方面,欧美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占优,且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一家企业首先研发出了窄相关技术,它是各类导航系统接收机设备的关键技术,可以提高接收机的跟踪精度。该企业还研究通过使用DGPS技术、卫星分布质量图等技术来消除误差,估计整周模糊度,不断提高定位精度。”赵景焕表示,该企业不仅持续加强技术研发,还针对关键技术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比如窄相关、双频GPS、整周模糊度解算、双模接收机、卡尔曼滤波和网络RTK等。
国外企业的定位技术含金量也较高。“国外研发的定位装置在以下3点上占有一定优势:一是精度高,可以实现1米以内的精确定位;二是抗干扰能力强,在工作中受到电子设备的影响较小;三是信号处理能力强,信号接收机收到卫星等发回的信号效果好,可以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赵景焕介绍,国外卫星的传感技术和探测技术水平较高,这能保证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探测和发送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定位技术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备的支持,比如相关电子设备、设备需要的材料等,国外很多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国内研发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在定位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较晚,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还未掌握高水平的定位方法,且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较少。经过检索发现,在定位技术方面,中国申请人共提交了387件专利申请。
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海达”)是一家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机械和机车行业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和导航监控服务的企业。“目前,公司研发的定位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交通、安全监测、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并针对相关技术提交了5件专利申请。”中海达公司总经理罗树江称,在交通方面,公司研发的定位技术及定位装置已经被应用于鞍钢集团的货运铁路机车,车站调度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火车在哪条轨道运行,以及运行的时间、位置等详细信息;在安全监测方面,中海达将自主研发的定位终端放置在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果该地区出现险情,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发生自然灾害的具体地点;在机械控制方面,鞍钢集团露天矿机械控制系统采用两台接收机引导牙轮钻钻孔,实现了对钻孔进行5厘米内的定位。
“欧美国家掌握了高水平的定位方法,并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了专利布局,国内企业差距较为明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东凯介绍,很多国内企业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接收机成本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在定位装置芯片的研发方面水平较低,这是制约我国定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核心技术、设备方面均已实现国产化,与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相比,它在硬件方面也不落下风,子产业链也受到了各企业的青睐。”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建议,国内企业应尽快提高核心芯片的处理能力,提高定位装置的便捷性、降低成本、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定位技术的应用化水平。
定位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军事领域,用以提供精确制导、战场监控和单兵作战系统保障,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研究。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定位技术有卫星定位、蜂窝网定位、WiFi定位、惯性定位、射频识别定位、蓝牙定位、PPD定位等。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定位技术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卫星定位已经成为国家重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由于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并与通信产业相互融合,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有望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个发展得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副主任赵景焕介绍,目前,定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事、海洋、气象、灾害救援、测量测绘、电信、水利、农业、渔业、勘探及智能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
国外专利布局周密
有专家介绍称,欧美国家对定位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在全球开展了专利布局。赵景焕经过全球专利文献检索发现,在定位技术方面,美国共提交了2247件专利申请,德国共提交了323件专利申请。
“在定位技术方面,欧美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占优,且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一家企业首先研发出了窄相关技术,它是各类导航系统接收机设备的关键技术,可以提高接收机的跟踪精度。该企业还研究通过使用DGPS技术、卫星分布质量图等技术来消除误差,估计整周模糊度,不断提高定位精度。”赵景焕表示,该企业不仅持续加强技术研发,还针对关键技术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比如窄相关、双频GPS、整周模糊度解算、双模接收机、卡尔曼滤波和网络RTK等。
国外企业的定位技术含金量也较高。“国外研发的定位装置在以下3点上占有一定优势:一是精度高,可以实现1米以内的精确定位;二是抗干扰能力强,在工作中受到电子设备的影响较小;三是信号处理能力强,信号接收机收到卫星等发回的信号效果好,可以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赵景焕介绍,国外卫星的传感技术和探测技术水平较高,这能保证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探测和发送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定位技术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备的支持,比如相关电子设备、设备需要的材料等,国外很多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国内研发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在定位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较晚,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还未掌握高水平的定位方法,且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较少。经过检索发现,在定位技术方面,中国申请人共提交了387件专利申请。
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海达”)是一家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机械和机车行业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和导航监控服务的企业。“目前,公司研发的定位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交通、安全监测、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并针对相关技术提交了5件专利申请。”中海达公司总经理罗树江称,在交通方面,公司研发的定位技术及定位装置已经被应用于鞍钢集团的货运铁路机车,车站调度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火车在哪条轨道运行,以及运行的时间、位置等详细信息;在安全监测方面,中海达将自主研发的定位终端放置在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果该地区出现险情,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发生自然灾害的具体地点;在机械控制方面,鞍钢集团露天矿机械控制系统采用两台接收机引导牙轮钻钻孔,实现了对钻孔进行5厘米内的定位。
“欧美国家掌握了高水平的定位方法,并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了专利布局,国内企业差距较为明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东凯介绍,很多国内企业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接收机成本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在定位装置芯片的研发方面水平较低,这是制约我国定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核心技术、设备方面均已实现国产化,与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相比,它在硬件方面也不落下风,子产业链也受到了各企业的青睐。”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建议,国内企业应尽快提高核心芯片的处理能力,提高定位装置的便捷性、降低成本、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定位技术的应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