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博礼仪服装配饰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 :流行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x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城市,代表的是先进的文明,包罗万象的大器,百花齐放的大融合。它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说,服装是一个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设计上应该注重将中国元素与国际时尚元素兼收并蕾,无论是在色彩、造型、材质、题材还是工艺上,都要将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渗透其中,运用巧妙的手法,找到全球一体化冲击下中国文化和大同文化的异同,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衣饰”文化展现于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文明。
  
  一、服装配饰可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服装配饰是使服装达到整体美的服装以外的装饰物品的总称。源于英文“aeeessorv”,(如包、皮带、鞋或珠宝首饰这样穿着配戴起来能让人更具有吸引力的物品),如图(1)所示,是人们为了配合服装而进行装饰的物品。据相关记载,首饰习俗的形成、发展乃至完善,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先秦首饰习俗探析,郭敏,2005年)。首饰和配饰概念存在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先前的首饰习俗渐渐发展成了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服装配饰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服装配饰设计的探讨
  
  1 中国元素在礼仪服装配饰上的体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服装也是体现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易经》中就有写到“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每种礼都有相应的穿戴标准。“戴”实际上就是配饰。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变迁,民族也众多。需要找出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作为发展的艺术母本实属难事。然而,现代礼仪服装要体现中国元素,配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世博服装所要面对的是全世界,既要具有国际时尚性,又需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一方面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很好的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
  中国服装自古注重配饰。配饰是对服装的重要补充。在中国古代,一个玉佩甚至就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身份。
  按照相关记载,中国元素可分为两种,一是可视有形的传统艺术样式、器物形象。例如近些年来,中国的青花瓷,水墨画等频繁受到服装设计师的亲睐。图(2)即Dior的一款以中国的青花瓷为灵感来源的设计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盘龙、凤凰、长城、中国结、灯笼、书法、京剧脸谱等。
  二是无物质形象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儒、道典故等。它是我们的祖先们通过代代相传,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些故事传说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与血液之中例如女娲、八仙、哪吒等人的形象:民风民俗中广为乐见的“老鼠娶亲”、“猪八戒背媳妇”、“鲤鱼跳龙门”、“莲笙贵子”等。此外,还有具有高风亮节和风雅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都是构成“中国元素”的重要内容。这些宝贵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成为了我们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灵感来源。
  
  2 世博会礼仪服装中的配饰
  世博会的礼仪服饰,既要体现国际化,又需要很好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代配饰从使用方式上可划分为:穿戴物(鞋、帽、手套等):佩戴物即佩饰(如首饰、围巾等):携带物(如包、伞等)。
  配饰包括佩饰,是与服装相配,所有装饰品的总称。
  首饰,原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之后逐渐包括“发饰”、“颈饰”、“耳饰”、“手饰”、“带饰”、“冠饰”等,渐渐成为人体全身装饰品的总称。配饰包括首饰。
  世博礼仪服装主要的配饰有以下几种:服装上的装饰物,首饰,围巾,鞋等。
  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配饰所要体现的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西方的思维方式强调主客二分式,而中国的思维方式追求主客不分,即“天人合一”。张岱年,季羡林等均支持这一命题。张岱年说“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的地方就在于中国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的。”季羡林也多次讲到,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是主客不分的,即注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反应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博大胸怀。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以人情看物,物以态度人,任何自然互相联系,息息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其精华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其积极的部分为我们所用。在配饰的设计上,所要体现的思想应该明确,突出中国的思想和精神。
  (2)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总结过作画的奥妙:“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是创作的一个境界。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法以及再创作。美学家莱辛说:“艺术家在用象征符号来装饰一个形体时,他就把它从一个单纯的形体提高到一种较高尚的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整体、追求天人合一。配饰,作为服装的辅助条件,在和服装统一的前提下,应该有所创新。“似”与“不似”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和尺度。
  从时尚服饰设计创意中对中国元素运用的思辨来看,设计师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八点,经过对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后,再运用解构,重组等手法进行再创作。在设计配饰时,设计师同样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但要考虑配饰本身元素的运用,同时需要和整体的礼仪服装的人物造型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这些富含有中国风味的设计升华、提炼、创新而为现今所动情,在文化性、本土性、效能性、现实性等界面上作系统性提升。(3)在配饰上体现中国文化的国际性文化品位世博会是个国际性的盛会,配饰不仅仅要求有个性,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国际大同主流审美情趣下融入中国元素,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同时也发扬中国文化。配饰具有美化人体、装饰服装与显示身份、流露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所谓美化人体就是指人们出入公共场合时在经常暴露的体表部位如头部、颈项、胸前、手腕等处用耳环、项链、手镯、帽子、手套等为装饰遮掩,使其更含蓄、典雅、丰富及富有文化品位。
  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服装配饰对人体造型是个重要的点缀和补充。在佩戴时需要对配饰的进行考察。配饰的色泽与人体肤色的搭配和呼应,材质与人体肌肤的互衬和协调才能达到装饰的效果。巧妙的配饰是与人体美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的,人体在配饰的点缀下更加明洁,配饰在人体的映衬下倍感优雅。
  文化品位也在这样的举手投足之间,内敛含蓄的被大家接受。
  (4)在配饰上体现创新能力
  配饰和服装有个很大的不同,服装在面料,色彩和款式上最能直观的体现中国元素。而配饰可供 选择的设计切入点更多,可以从材质,造型,颜色,甚至是制作工艺上多角度的展现中国文化。在配饰的设计与制作上应融合中国元素,做到款式新颖简练,色泽含蓄富有东方色彩,材质丰富多样,中国特色强,做工精细考究。这样才能既能突出中国文化的风采与个性,又展现时代感和时尚感,给人以高品位,多情调,新颖,富有创造力和文化气息的视觉感受。
  在这里提议是用玉石。因为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对玉有特别的感受。有国外学者甚至把中国古代艺术文明说成是“玉石文明”,可见“玉”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图(3)就是我们熟知的玉佩,图(4)是香奈儿的一款配饰设计,运用到的就是中国的玉石元素。
  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吸收营养。从商周的阴柔神秘到秦代的肃穆威严:从汉代的大气豪迈到魏晋之飘逸潇洒,从唐代的富丽辉煌到宋代的清俊疏放,从元代的雍容挺括到明代之雅逸秀朗:再到清代之繁复玲珑等,都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5)为配饰选择适当的装饰部位和装饰语言
  从配饰的装饰部位来看,佩戴型的配饰分为:(1)头饰,包括:帽子,耳饰,发饰以及发式。头饰头饰分为冠,发饰以及发式。冠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我们常说的“乌纱帽”,这一名词实际上已经成为官职的代言词了。中国古代发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发式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历代的发式都有其代表性和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1 披发式: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发式,古今皆有。
  2 结发式:结发在发式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男女都把头发盘头上,这是由于夏季天热,或戴冠需要而结发。因此结发在历代都是发式造型的基本表现手法。
  3 辫发式:辫发也是古代流行的发式,妇女编辫发很常见,男子在商代和清代也有编辫发的习惯。
  (2)首饰,包括手臂上的臂饰,手上的首饰,脖子上的颈饰,围巾
  (3)腰饰:腰带,腰链
  (4)脚饰鞋子,脚链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设计师要按照
  对于礼仪服装,佩戴型的配饰应该为主流,不大会涉及到不宜过于花哨,要求配饰设计者在酝酿创意时应该周密考虑,精心策划。配饰的部位不需要面面俱到,点到为止即可。在装饰手法上也应该采用含蓄的为主。若是涉及到图纹,应该还是运用吉祥图案为主,吉祥图案一方面表示吉祥和祝愿,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图案特点之一。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花开富贵、福禄寿喜、连年有余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为我们呈现了云纹这一中国传统纹样。
  
  3 小结
  中国是礼仪之邦,配饰设计的成功必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添砖加瓦,为世博会礼仪服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礼仪服装的配饰也能很好的在世博会这一盛会上展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让世人为之震撼。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历史其实的审美感受必然将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不可避免的在服装的配饰文化上得到体现。同时,也正是由于服装配饰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才能过成为后世有资可鉴的文化财富。
  配饰是服装的重要补充,很久之前就已经是服装和配饰共存,相互呼应。配饰也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而相应的产生变化。世博礼仪服装是个很好传递中国文化的载体,配饰也将在世博会这个世界大舞台上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老而时尚的文明。
其他文献
田园浪漫温馨居    地中海岸边,幸福就是蓝色幕布下的白色石墙:浪漫就是吹着徐徐的风,品着一杯意式咖啡的芳香:温馨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愿意厮守—生。一如既律,如何实现“人”与“居”的和谐统一?想象,如何拥有地中海曲纯净简洁;又可收获田园的浪漫温馨?当地中海风情邂逅田园,成就了每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然的家庭的美好向往!  餐厅的设计简单而富有情趣,个性化的装饰配上各种小巧精致又十分实用的饰物,流
期刊
2009年秋,赶着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盛会,我们赶往四川凉山自治州的普格县,早早期待着在普格县举行的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在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火把节进入高潮时,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
期刊
上海流行色杂志社与常熟世界服装中心日前在常熟共同举办了中国服装专业市场转型高峰论坛会。  常熟服装城领导石伟江首先向与会者介绍常熟服装城创办于1985年,发展至今已有35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500亿元,平均日流量30万人,日资金流量8亿元。随着2008年服装外销市场需求显著回落,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加速调整、升级,产业新格局日渐清晰。常熟世界服装中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常熟服装城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期刊
演绎低调华丽    “tokvoeye”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世贸商城正式启动。日前,借着“世贸冬季市场日”的东风,“tokyoeye”又有4大品牌首次空降上海,进行新一轮品牌更替发布。  “tokyoeye”(东京眼)日本4大服装品牌新品发布,演绎低调的华丽。以漫画,动画,音乐等延伸出来的日本时尚,瞩目在被称为COOL JAPAN的世界。在服装界,由高创造力创出的服装品牌,和以创意为轴心的日本服装文
期刊
台湾艺术新时代    阿里山、日月浑,此次《台湾艺术新时代》,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从童年故事到求学生涯到步入社会,所有这一切你我熟悉的经历都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然而由于艺术家们对自己自身生活的深刻反思与疑问以及对当代艺术潮流的敏锐捕捉与思考,又使得这些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本次展览共31位艺术家的上百件作品,作品涵盖装置、雕塑、平面绘画、影像等多种类型,在当代艺术日益成为生
期刊
本季JoseZambrano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失败的骑士,他站在悬崖边不知可否的徘徊着,跳还是活着,他在作着两难的抉择,那一刻,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空虚。事实上这是每一个男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只不过是讲述方式的差异而已,本季设计师就要和大众探讨如何成熟的问题。  在秀场上我们看到,模特都被塑造成了战士形象,简洁的线条硬朗而锋利,直指当下男人们的心灵防线。是去选择战斗,经历传说中的神龙、迷宫、药物的腐蚀、心
期刊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如何推进创新,提高产品的创造性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上了黄岩制造业发展日程。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核心动力之一,是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举办这次2009中国“黄岩模具杯”工业设计大赛,目的就是以“设计·创新·升级”为宗旨,导入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唤起企业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引导更多企业步入产业转型升级的
期刊
ManueIDeGotor 多层复古
期刊
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时尚,将国际流行趋势发布与时尚艺术展、风尚酒会相结合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诺亚国际时尚产业投资管理机构(简称:ARK国际)是全球性的时尚品牌策略咨询机构,携手“意大利蕾克时尚商品研发机构”首次将国际先进的鞋服商品企划成功模式系统导入中国,迎合了鞋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  七匹狼、柒牌、九牧王、虎都、才子、安踏、特步、匹克、雅戈尔、杉杉、罗蒙、老爷车等近百家国内外
期刊
本次CASIUNO-2010春夏发布会共呈现80件成衣及20套小礼服,大胆细腻的英伦设计风格让所有来宾真实感受其“Fusion”混搭以及“West meets East”东西方时尚元素的融合。简洁的裁剪,灵感来源于当代建筑,修长线条与贴身的轮廓主宰了下一季夏日富有冲击力的帅气个性。颜色方面继续将黑、白、灰的格调为主打,其中加入了神秘的薰衣紫、激情的鲜橙红、纯净的天空蓝,给明年春夏的色系带来了新—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