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承惠,女,甘肃省兰州市人,1975年生,共产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1995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曾先后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省园丁”等荣誉称号。2012年同于晓彦老师共同成立“崔承惠·于晓彦”语文名师工作室。她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她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崔承惠把爱作为教育工作的开始,她深知有了爱,工作中的很多困难才会迎刃而解;她觉得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关心,是一种美和享受。平时,崔承惠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工作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可亲。她捧出一颗心,献出全部情,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用行动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教育学生。
爱使她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努力过、付出过,学生回报给我的笑脸,是我工作激情不减的源泉;学生回报给我的细微的爱,使我在困境与失意时还能抬起头来看见艳阳天;学生与我之间那种心的互动,是我继续往前的动力来源。感谢我的这些学生,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魅力所在,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以前所没有体会到的、一个班主任心里蓦然间会出现的幸福感,是他们让我深深喜爱上这份苦与甜交杂在一起的工作。”
崔承惠经常说,她是一个幸福的人、幸运的人。她一直非常庆幸能成为一名教师,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她觉得站在讲台上的自己是最美丽的。
初为人师,她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遇到了她的第一批学生,那是一群可爱懂事的孩子,那是一群可爱可敬的家长。走上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她告诉自己:要好好地爱他们,决不能伤害他们,要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那时,她家住在安宁,她每天来得很早,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带领他们读书,她很认真地备课,也很投入地上好每一节课。下课了,她很少呆在办公室,都是在教室里和孩子们谈话或玩耍,放学了,她仍留在教室和学生们一起打扫或聊天。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在对待学生时,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坐、立、摆放书本、收拾书包、上课听讲、发言等等都进行了规范,并选出了几个优秀的班干部,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好帮手。年轻的她很快适应了教师的角色,她的班也变得井然有序,她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他们的喜欢。
一年级的孩子自立能力差,开学不久的一个下午,教师里突然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几个孩子喊起来,“崔老师,飞飞拉裤子里了!”一时间,孩子们纷纷捂着鼻子,用手扇着,教室里乱成一团,飞飞又羞又急,难受地哭了。崔老师什么也没说,带飞飞到教工厕所把内裤脱下来,用纸把粪便擦干净,让飞飞穿着外裤在办公室等待家长。而刚参加工作的她,什么也不想地拿起飞飞的内裤洗了起来,家长赶来后看到这一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飞飞在毕业时对崔老师说:“您的关心和帮助,我永远也忘不了。”如今的飞飞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了,他来看望崔老师时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崔承惠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挚爱,她的自豪,她心中的希望。班上有名叫的康康学生,由于腿有残疾,走起路来不稳,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太好,几个班里的“小淘气”会经常欺负他,还跟在他后面学他走路的样子,这使康康很伤心。崔承惠见状,反复教育其他同学要同情和关心康康,在学习生活上多帮助康康,还在全班学生面前经常表扬康康穿着干净、心地善良、遵守纪律。同学们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明白了他的困难,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而且帮助他、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多了。在崔老师的真诚引导下,康康学习进步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中变得开朗活泼了……
作为班主任,崔承惠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正像她的学生所说的:“我们表现好不是怕崔老师,而是爱崔老师,表现不好会让她伤心的。”每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进步,她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心里也会感到不可名状的充实和欣慰,这是一种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的乐趣。
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家长谈到崔老师,总是交口称赞。她已经毕业的学生们自发地为她过了足以令她终生难忘的一次生日庆祝会,那些孩子不知怎么知道了她的生日,在小学毕业后的第一年相约来到家里为她庆祝生日。还有一个来不了的孩子,在电话里为老师弹奏古筝祝贺生日,当十几个孩子为她说“老师,祝你生日快乐”时,崔承惠觉得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孩子如今都已上大学了,他们在考上大学的第一年,组织在一起看望他们的启蒙老师——班主任崔老师时,纷纷感谢老师带给他们那段幸福、快乐的童年。
爱让她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不只有阳光灿烂的笑脸,更有失意与一筹莫展。挫折使我成长,挫折使我变得更坚强、更善于思考,挫折使我的步子会迈得更稳一些。”
接手了新的一年级后,崔承惠发现孩子们虽然喜欢她,但是班级纪律、卫生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时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班上的男生人数多、活动量极大,“蠢蠢欲动者”不在少数,大有“微微风簇浪,顿作满河星”之势;还有几个孩子在各方面始终跟不上,学习上困难不说,习惯上更是一片空白。对于这种情况,崔承惠着急得甚至哭过几次鼻子,但是,她始终没有被困难吓到,更没有放弃,她冷静仔细地分析问题,发觉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中长大,从自由快乐的幼儿园中直接来到了小学,学到的知识多,学会的规矩少。因此,他们不喜欢“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的引导”,他们喜欢的是时刻被着想、被尊重和被了解,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注意与他们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真诚、坦荡,能够为他们付出真心与信赖他们的老师。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得知大部分原因在自己,是自己没有把握好和学生交往的分寸,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时,崔承惠下定决心解决问题。 首先,培养好习惯。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应该是混乱的,所以她对孩子们进行了细致的常规教育,并手把手地教班干部如何帮助老师管理班级,通过两周一次的评价制度,激励班干部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利用读报时间让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并还从网上学习一些中学老师的做法,把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到歌曲——《黄鹂与蜗牛》变成了班歌:二三班是个好班级,同学们懂事又聪明,我们快乐的在一起呀,学习知识学本领……并制定了班级宣言、班级目标、班训、班级风貌,且通过小组长打分的量化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了监督与提醒。
有了目标,有了规矩,她的班级开始有了起色,她也更多地用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赞扬取代了责备,孩子们与她的感情更深了,她又悄悄地走进了这一批孩子的心里。课堂上孩子们听讲认真,精彩发言此起彼伏,听过她的课的老师无不赞叹这班孩子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班级任课老师们也传递着这令人愉快的信息。在全校的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广播操比赛等各种活动中,她的班都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良好的团队精神取得了好成绩。
每当她离开教室,身后总跟着一群孩子说:“崔老师,我还有话想对您说……”“崔老师,刚才的问题,我还有想法……”“崔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们,对天天跟在她屁股后面进来的孩子们真是哭笑不得。
她用心对待孩子,用情感染家长。“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上的绘本故事”、“过生日时在课堂上拿老师的电话给妈妈打电话,感恩母亲”、“给父母长辈洗洗脚”……这些做法,帮助了学生,感动了家长,让孩子们更加懂事,让家长们更加欣慰他们的孩子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爱是她前进的不竭动力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一个施爱者,学生如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时常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来滋养和浇灌。当他们需要时,不要吝啬,多给他们一点满足,多给他们“爱”的关怀和体贴,让他们体验到师爱的真诚、伟大、神圣和无私,这样做,你会领略到更多的乐趣和欣喜!欣赏着孩子们那甜蜜的微笑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作为一名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崔承惠深知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广博的课外知识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她知道这样的教师,会以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采浑身会散发出如同明星一般的光彩,从而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因此,她在备课、上课、辅导与作业布置上下功夫,在课堂上体现创新意识。她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把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备课时,她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的自主性。
她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并在课堂上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并融入了小古文、绘本等相关内容,使她的课堂充满诗意、富有激情、容量大却又轻松自然。老师们说:“崔老师的课,让人听着很舒服”、“小崔的课总让人眼前一亮!”、“崔老师的课堂语言真美!”学生们这样说:“崔老师的课我最喜欢上,每次上语文课,我都特别高兴。”崔老师感到这是对她最高的评价。
同时,她还积极努力地学习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老教师的宝贵理论与经验,并将所学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趣、实、活、新”教学风格。
在平时,她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她总是最积极、最认真的。坐在第一排,最专注的人总是她。她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渗透在了自己的生活中,在钻研教育教学的同时,她还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地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1995年兰州师范学校毕业之后,1997~2000年她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函授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阶段的学业并被评为优秀函授生;2002~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函授学习了本科阶段的学业。
近几年,崔承惠更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她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园丁、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首届优秀班主任、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兰州市级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教师、兰州市教学新秀、城关区名师、城关区模范班主任、城关区教学新秀、城关区优秀教师、城关区优秀团员、兰州市联校、校本培训优秀学员、城关区“十二五”中层干部培训班优秀学员。她参与的课题研究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人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已通过鉴定。
与此同时,崔承惠还会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比赛并获奖。她和青年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她真诚地把自己从教的经验和感受和老师们分享,让老师们和自己一样能感受职业的幸福感、归属感。作为城关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她更是广泛地帮助本校以及工作室中的所有成员老师,她还热心地帮助支教的乡村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网络上帮扶这些老师。
她还多次在校内校外担任观摩课、研讨课等公开教学,以及赴甘南、临夏、皋兰、榆中、永登,以及城关区所辖的偏远地区青白石、二营、雁滩等地参加送教支教任务,获得了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带着梦想,她从这里出发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低谷,碰到瓶颈,会失意、会徘徊……名师工作室给了我们这些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的志同道合者提供了精神慰藉的家园,构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必徘徊、不再彷徨,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勉励,携手同行在诗意幸福的语文教学之路上。
2012年12月14日下午,“崔承惠·于晓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启动仪式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热情的笑声、热切的话语声,在静宁路小学多功能教室举行。崔承惠至始至终都记得,工作室的成立是本着“合作、辐射、引领、提升”的原则,使不同梯度的教师能在工作室这一载体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崔承惠还记得,小语会陈锡萱会长对工作室成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老师们能借助工作室的平台,提升教育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研究和实践。 从那时起,全体工作室成员便聚合力、谋发展,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一方面从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层面入手,提升团队实力。另一方面面向城关区广大教师组织开展活动,力争把“崔承惠·于晓彦”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城关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展示平台、成长阶梯、辐射中心。
语文大家王崧舟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所以,“崔承惠·于晓彦”名师工作室注重向老师们传递教育理想与教学特色,努力让所有的老师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诗意课堂,做幸福的教师,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工作室的相处和磨合活动中,她们的教育理念趋于统一、形成共识。
源头活水书中来。为实现教育理想,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以充沛的激情,灵动的教学智慧,开放的语文视野,构建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灵动而鲜活。对此,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向书籍学习,因书籍而智慧。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工作室的活动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引导老师们研究自己的课堂,学习名家的课堂,展示自己的课堂。所以,崔承惠和于晓彦聘请了省教科所王毓新博士,省特级教师张丽红校长,省特级教师、城关区教研室石英主任为专家顾问,指导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她们虚心向各位专家请教,向身边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与片区的语文教师合作,整合城关区小学中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语文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室的平台,聚焦课堂,结合《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这一省级规划课题,不断探索构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工作室的建立与活动的开展,让崔承惠和于晓彦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压力与收获的并存,她们将这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视为是对自身挑战,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让工作室日渐步入正轨。两位老师告诉记者,她们会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组织好活动,更好地完成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搭建好名师工作室这个舞台,给更多的年轻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崔承惠说:“工作室的老师们约定:从今天开始,我们永不抱怨、绝不生气、耐心无限,我们相约优雅、我们相约越老越温婉、越老越美丽、越老越帅气!”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的,平凡的岗位,背对一块黑板,手扶三尺讲台。可是,面前是祖国明天的栋梁之材!这里没有波澜壮观的长剧,这里没有震撼环宇的风雷,这里只有耕耘,这里只有播种——理想的种子在爱的雨露里发芽、开花、结果。崔承惠决心要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一生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她愿意带着人民教师闪亮的风采,令平凡的教学生活里飞出动人的歌,让这歌声里熔进她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限的爱。这就是她今生无悔的选择!
编辑:王金梅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崔承惠把爱作为教育工作的开始,她深知有了爱,工作中的很多困难才会迎刃而解;她觉得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关心,是一种美和享受。平时,崔承惠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工作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可亲。她捧出一颗心,献出全部情,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用行动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教育学生。
爱使她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努力过、付出过,学生回报给我的笑脸,是我工作激情不减的源泉;学生回报给我的细微的爱,使我在困境与失意时还能抬起头来看见艳阳天;学生与我之间那种心的互动,是我继续往前的动力来源。感谢我的这些学生,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魅力所在,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以前所没有体会到的、一个班主任心里蓦然间会出现的幸福感,是他们让我深深喜爱上这份苦与甜交杂在一起的工作。”
崔承惠经常说,她是一个幸福的人、幸运的人。她一直非常庆幸能成为一名教师,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她觉得站在讲台上的自己是最美丽的。
初为人师,她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遇到了她的第一批学生,那是一群可爱懂事的孩子,那是一群可爱可敬的家长。走上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她告诉自己:要好好地爱他们,决不能伤害他们,要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那时,她家住在安宁,她每天来得很早,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带领他们读书,她很认真地备课,也很投入地上好每一节课。下课了,她很少呆在办公室,都是在教室里和孩子们谈话或玩耍,放学了,她仍留在教室和学生们一起打扫或聊天。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在对待学生时,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坐、立、摆放书本、收拾书包、上课听讲、发言等等都进行了规范,并选出了几个优秀的班干部,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好帮手。年轻的她很快适应了教师的角色,她的班也变得井然有序,她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他们的喜欢。
一年级的孩子自立能力差,开学不久的一个下午,教师里突然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几个孩子喊起来,“崔老师,飞飞拉裤子里了!”一时间,孩子们纷纷捂着鼻子,用手扇着,教室里乱成一团,飞飞又羞又急,难受地哭了。崔老师什么也没说,带飞飞到教工厕所把内裤脱下来,用纸把粪便擦干净,让飞飞穿着外裤在办公室等待家长。而刚参加工作的她,什么也不想地拿起飞飞的内裤洗了起来,家长赶来后看到这一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飞飞在毕业时对崔老师说:“您的关心和帮助,我永远也忘不了。”如今的飞飞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了,他来看望崔老师时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崔承惠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挚爱,她的自豪,她心中的希望。班上有名叫的康康学生,由于腿有残疾,走起路来不稳,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太好,几个班里的“小淘气”会经常欺负他,还跟在他后面学他走路的样子,这使康康很伤心。崔承惠见状,反复教育其他同学要同情和关心康康,在学习生活上多帮助康康,还在全班学生面前经常表扬康康穿着干净、心地善良、遵守纪律。同学们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明白了他的困难,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而且帮助他、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多了。在崔老师的真诚引导下,康康学习进步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中变得开朗活泼了……
作为班主任,崔承惠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正像她的学生所说的:“我们表现好不是怕崔老师,而是爱崔老师,表现不好会让她伤心的。”每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进步,她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心里也会感到不可名状的充实和欣慰,这是一种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的乐趣。
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家长谈到崔老师,总是交口称赞。她已经毕业的学生们自发地为她过了足以令她终生难忘的一次生日庆祝会,那些孩子不知怎么知道了她的生日,在小学毕业后的第一年相约来到家里为她庆祝生日。还有一个来不了的孩子,在电话里为老师弹奏古筝祝贺生日,当十几个孩子为她说“老师,祝你生日快乐”时,崔承惠觉得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孩子如今都已上大学了,他们在考上大学的第一年,组织在一起看望他们的启蒙老师——班主任崔老师时,纷纷感谢老师带给他们那段幸福、快乐的童年。
爱让她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不只有阳光灿烂的笑脸,更有失意与一筹莫展。挫折使我成长,挫折使我变得更坚强、更善于思考,挫折使我的步子会迈得更稳一些。”
接手了新的一年级后,崔承惠发现孩子们虽然喜欢她,但是班级纪律、卫生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时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班上的男生人数多、活动量极大,“蠢蠢欲动者”不在少数,大有“微微风簇浪,顿作满河星”之势;还有几个孩子在各方面始终跟不上,学习上困难不说,习惯上更是一片空白。对于这种情况,崔承惠着急得甚至哭过几次鼻子,但是,她始终没有被困难吓到,更没有放弃,她冷静仔细地分析问题,发觉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中长大,从自由快乐的幼儿园中直接来到了小学,学到的知识多,学会的规矩少。因此,他们不喜欢“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的引导”,他们喜欢的是时刻被着想、被尊重和被了解,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注意与他们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真诚、坦荡,能够为他们付出真心与信赖他们的老师。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得知大部分原因在自己,是自己没有把握好和学生交往的分寸,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时,崔承惠下定决心解决问题。 首先,培养好习惯。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应该是混乱的,所以她对孩子们进行了细致的常规教育,并手把手地教班干部如何帮助老师管理班级,通过两周一次的评价制度,激励班干部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利用读报时间让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并还从网上学习一些中学老师的做法,把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到歌曲——《黄鹂与蜗牛》变成了班歌:二三班是个好班级,同学们懂事又聪明,我们快乐的在一起呀,学习知识学本领……并制定了班级宣言、班级目标、班训、班级风貌,且通过小组长打分的量化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了监督与提醒。
有了目标,有了规矩,她的班级开始有了起色,她也更多地用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赞扬取代了责备,孩子们与她的感情更深了,她又悄悄地走进了这一批孩子的心里。课堂上孩子们听讲认真,精彩发言此起彼伏,听过她的课的老师无不赞叹这班孩子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班级任课老师们也传递着这令人愉快的信息。在全校的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广播操比赛等各种活动中,她的班都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良好的团队精神取得了好成绩。
每当她离开教室,身后总跟着一群孩子说:“崔老师,我还有话想对您说……”“崔老师,刚才的问题,我还有想法……”“崔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们,对天天跟在她屁股后面进来的孩子们真是哭笑不得。
她用心对待孩子,用情感染家长。“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上的绘本故事”、“过生日时在课堂上拿老师的电话给妈妈打电话,感恩母亲”、“给父母长辈洗洗脚”……这些做法,帮助了学生,感动了家长,让孩子们更加懂事,让家长们更加欣慰他们的孩子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爱是她前进的不竭动力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一个施爱者,学生如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时常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来滋养和浇灌。当他们需要时,不要吝啬,多给他们一点满足,多给他们“爱”的关怀和体贴,让他们体验到师爱的真诚、伟大、神圣和无私,这样做,你会领略到更多的乐趣和欣喜!欣赏着孩子们那甜蜜的微笑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作为一名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崔承惠深知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广博的课外知识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她知道这样的教师,会以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采浑身会散发出如同明星一般的光彩,从而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因此,她在备课、上课、辅导与作业布置上下功夫,在课堂上体现创新意识。她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把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备课时,她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的自主性。
她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并在课堂上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并融入了小古文、绘本等相关内容,使她的课堂充满诗意、富有激情、容量大却又轻松自然。老师们说:“崔老师的课,让人听着很舒服”、“小崔的课总让人眼前一亮!”、“崔老师的课堂语言真美!”学生们这样说:“崔老师的课我最喜欢上,每次上语文课,我都特别高兴。”崔老师感到这是对她最高的评价。
同时,她还积极努力地学习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老教师的宝贵理论与经验,并将所学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趣、实、活、新”教学风格。
在平时,她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她总是最积极、最认真的。坐在第一排,最专注的人总是她。她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渗透在了自己的生活中,在钻研教育教学的同时,她还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地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1995年兰州师范学校毕业之后,1997~2000年她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函授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阶段的学业并被评为优秀函授生;2002~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函授学习了本科阶段的学业。
近几年,崔承惠更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她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园丁、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首届优秀班主任、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兰州市级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教师、兰州市教学新秀、城关区名师、城关区模范班主任、城关区教学新秀、城关区优秀教师、城关区优秀团员、兰州市联校、校本培训优秀学员、城关区“十二五”中层干部培训班优秀学员。她参与的课题研究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人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已通过鉴定。
与此同时,崔承惠还会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比赛并获奖。她和青年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她真诚地把自己从教的经验和感受和老师们分享,让老师们和自己一样能感受职业的幸福感、归属感。作为城关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她更是广泛地帮助本校以及工作室中的所有成员老师,她还热心地帮助支教的乡村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网络上帮扶这些老师。
她还多次在校内校外担任观摩课、研讨课等公开教学,以及赴甘南、临夏、皋兰、榆中、永登,以及城关区所辖的偏远地区青白石、二营、雁滩等地参加送教支教任务,获得了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带着梦想,她从这里出发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低谷,碰到瓶颈,会失意、会徘徊……名师工作室给了我们这些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的志同道合者提供了精神慰藉的家园,构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必徘徊、不再彷徨,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勉励,携手同行在诗意幸福的语文教学之路上。
2012年12月14日下午,“崔承惠·于晓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启动仪式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热情的笑声、热切的话语声,在静宁路小学多功能教室举行。崔承惠至始至终都记得,工作室的成立是本着“合作、辐射、引领、提升”的原则,使不同梯度的教师能在工作室这一载体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崔承惠还记得,小语会陈锡萱会长对工作室成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老师们能借助工作室的平台,提升教育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研究和实践。 从那时起,全体工作室成员便聚合力、谋发展,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一方面从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层面入手,提升团队实力。另一方面面向城关区广大教师组织开展活动,力争把“崔承惠·于晓彦”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城关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展示平台、成长阶梯、辐射中心。
语文大家王崧舟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所以,“崔承惠·于晓彦”名师工作室注重向老师们传递教育理想与教学特色,努力让所有的老师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诗意课堂,做幸福的教师,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工作室的相处和磨合活动中,她们的教育理念趋于统一、形成共识。
源头活水书中来。为实现教育理想,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以充沛的激情,灵动的教学智慧,开放的语文视野,构建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灵动而鲜活。对此,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向书籍学习,因书籍而智慧。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工作室的活动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引导老师们研究自己的课堂,学习名家的课堂,展示自己的课堂。所以,崔承惠和于晓彦聘请了省教科所王毓新博士,省特级教师张丽红校长,省特级教师、城关区教研室石英主任为专家顾问,指导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她们虚心向各位专家请教,向身边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与片区的语文教师合作,整合城关区小学中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语文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室的平台,聚焦课堂,结合《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这一省级规划课题,不断探索构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工作室的建立与活动的开展,让崔承惠和于晓彦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压力与收获的并存,她们将这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视为是对自身挑战,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让工作室日渐步入正轨。两位老师告诉记者,她们会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组织好活动,更好地完成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搭建好名师工作室这个舞台,给更多的年轻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崔承惠说:“工作室的老师们约定:从今天开始,我们永不抱怨、绝不生气、耐心无限,我们相约优雅、我们相约越老越温婉、越老越美丽、越老越帅气!”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的,平凡的岗位,背对一块黑板,手扶三尺讲台。可是,面前是祖国明天的栋梁之材!这里没有波澜壮观的长剧,这里没有震撼环宇的风雷,这里只有耕耘,这里只有播种——理想的种子在爱的雨露里发芽、开花、结果。崔承惠决心要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一生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她愿意带着人民教师闪亮的风采,令平凡的教学生活里飞出动人的歌,让这歌声里熔进她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限的爱。这就是她今生无悔的选择!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