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诵读对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学生从小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会因此变得任性、不讲理,而当今社会,部分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在学校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撒谎、不懂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但国学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所以本人通过网络查询和询问身边同事了解,目前也有部分老师提出借助国学文化,对当今学生的基本生活准则、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自我约束的教育,但研究的对象多数是正常学生,而探索运用经典诵读方法对培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文就“论经典诵读对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典诵读;培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目前培智学生现状
  我国政府也注意到德育观的重要性,在十八大中更是直接指明,德育教育需放在教育目标的首要位置。我国教育全面发展背景下,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成为当前教育关注重点内容。“天之历数在尔躬”,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培智学生智力低下,性格怪异、意识薄弱,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采用适性教育,我校培智学生大多数来自乡镇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已是残疾的事实无法接受或者心感愧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严加管教,一味地纵容或放任,再加上培智学生学生受自身年龄的限制,认知有限,意志力比较薄弱等的原因,导致其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任性、不讲道、理欺负同学等,让他们更加偏离人生本该正轨的道路,有些甚至造成对社会不可估量的危害,影响其成长与发展,所以促进培智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我们教育从业者的重点。
  二、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集聚了前人的智慧,是他们思想精华的浓缩,实践的论证,苏轼也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国学经典是这个世界的思想与秩序的基础,它虽不流行,但不会过时。与经典同行,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我校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把国学经典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旨在长期的诵读中培智学生从经典中得到了滋养和启迪,熏陶他们的心智,教导指引他们人生的基本准则,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培智学生不仅会学习,更该教会他们做人,对其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三、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方法
  基于以上对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分析,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现开展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由于培智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较弱,所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非单一的强行灌输阅读;也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易懂易学;并积极提倡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在持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以国学经典作为行為准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培智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不断增多,对他们的诱惑也就越来越多,我校老师选择用大家熟知的经典作为行为规范的准则,来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如“《弟子规》中说孝悌仁爱。” ①要求学生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尊老爱幼,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上早睡早起形成规律,注意个人卫生和仪容仪表等律己行为。再如闻名四海的“《三字经》。”②教导学生为人处世要注重礼仪仁义,对美丑善恶诚信有基本的判断标准。通过诵读经典文化,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避免学生对待同学霸道,对待老师目中无人,对待家长冷漠,随着诵读,不断加深对这些准则的深层次理解,这些思想理念会渗入他们的大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为帮助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奠定良好的价值基础。
  3.2将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建设重点
  现如今我国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争取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那么务必需重视在漫长的历史中还能够被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经典著作,它就像一个载体让学校能够实现德育教育,所以应将文学经典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只有学校有丰富的文学经典著作及多彩的活动,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培养特殊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传承优秀的价值理念,增设他们视角多面性。我校就在图书馆中增设了许多国学经典著作以供老师学生阅读,还专门请国学底蕴深厚的教师来校给家长和老师传授经典诵读的方法,并分享国学经典中发人深省的感悟,同时为了增设趣味性,还会开展每天十五分钟的诵读活动以及每周一播放国学相关的音乐,通过各种形式来感化培智学生。
  3.3根据学生实际开放校本教材
  市面上关于国学经典的书籍和教材数不胜数,而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教材几乎没有,不是版面的字数太多学生无法理解,就是内容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求过高。针对以上问题,我上网搜了一些关于做校本教材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就开始着手做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结合课题研究关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方向,我选取了《弟子规》、《三字经》里的关于礼信、行孝方面有代表性的经文,并附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课后讨论话题及代表性小故事。我在自己所教班级开展了校本教材课程,通过授课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达到了诵读的效果。
  3.4把国学经典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学以致用
  诵读经典是为了让培智学生学习优良传统美德,但更重的是当学生学习了这些经典文化后,是否做到真正的理解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举一反三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将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落实到实处,将学习和做相结合才能将文化素养融入身体里。我校也就此采用了多种方法来促进培智学生学以致用,如在校门口增设礼仪标兵岗,让同学们每天在文明礼仪中不断提高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内开展互评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打分,用以教会他们自省;回到家中与家长共同协作,引导学生为家长做件小事来营造孝敬父母的家庭环境,还会让学生充当兄弟姐妹的榜样。   四、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成效
  4.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还包括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的学校文化环境和办学特色,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处于多彩有趣的校园生活中也可让培智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随处可见的经典文化宣传图像和具备特色的文化长廊,彰显学校的儒雅校园环境,追随着朗朗上口的读书声,让学校充满生机,名师的宣讲分享,家长的口碑宣传,对学校都起着正面积极的口碑效应,诵读经典文化的种种都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
  4.2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
  老师承载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的重担,我校老师的素质高度直接对培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关键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了培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成败,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先于学生研习经典文化著作的深刻内涵,激励老师时常思考并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向学生传达出在诵读时应有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的语言表达,在这种不断的专研和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的过程。鼓励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博览诵读经典著作,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开阔老师的视野,提升他们自身的国学素养。同时,当名师来学校分享时还可促进老师间的联合探讨,参观学习优秀教师思想理念,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国学素养。
  4.3促进培智学生身心健康
  经典文化中,有非常多的正面积极的指导思想,教导培智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父母,尊老爱幼,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也有积极影响,如在班集体中要互相帮助等。这些古训的学校可以让培智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不会轻易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不会轻易半途而废,使挫折走向良性的方向;当周围出现诱惑时,尽可能地判别是非,不至于让自己身陷迷路,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看到周围的人遇到麻烦时,能见义勇为而不是袖手旁边;通过坚持长时间的诵读经典,培智学生能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海洋中慢慢静下心来,使其有稳定的情绪少些戾气,部分程度轻的培智学生还可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们老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育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进行渗透式栽培。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诵读这些经典著作有利于培养培智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虽然不可能仅靠某一次的诵读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这就需要有老师的引导以及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反复的学习,让学生从这些经典著作中领悟到发掘前人著作的精髓之处以及深层次的指导意义,打开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大门让他们内心充实,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故而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文化的传承,对我国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增燕[1].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德育及生活习惯培智手段与方法的研究[J]. 明日, 2019(1):0370-0370.
  [2]张国涛, 詹海洲. 绘本阅读与诵读经典相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良好品德[J]. 绥化学院学报, 2018, 038(007):56-58.
  [3]郭军平. 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J]. 内蒙古教育, 2019, 765(04):41-42.
  [4]王贵兰. 在命题画教学中培养培智学生的创造力探究[J]. 美与时代:中, 2018, No.753(06):117-118.
  [5]黄敏. 营造良好班级文化提升培智学校高年级教育质量[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 2018, 000(006):93-95.
  作者简介:
  韦拉(1989.10),女,瑶族,广西恭城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课题项目]:阳朔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教师个人课题《经典诵读促进培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2019G-38)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培養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从而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和学习。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其他学科
期刊
摘要: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的优势逐渐发展成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最佳的可替换能源,并且对太阳能的运用也逐渐开展。然而一些因素也制约了太阳能能源的使用和推广,其中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所需要投入资金量巨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光伏发电成本建立计算分析模型,并以几个典型城市为例子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对于我国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上的研究和开发等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期刊
作品:《有容乃大》
期刊
摘要: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适合各种难以量化问题的解决。本文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原理,构建数学模型,对运输营保障能力这个模糊而又复杂的指标进行评价。  关键词:模糊数学;运输营;保障能力  经过一个周期训练,如何判斷运输营的运输能力?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做的必须工作,为下一步的训练重点做好准备。  一、模糊综合评
期刊
摘要:唐宋词基本出自男性词人之手,描写的也多是男女间的悲欢离合,主角是女性,主旋律是情思和离恨。本文则通过词中对不同女性的描述,展现唐宋词中出现的一些另类女性,以便我们对那个时代女性的自由精神有个初步了解。  关键词:唐宋词;女性;自由精神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瑰宝,颇受人们喜爱。词爱好者们会发现词作者基本都是男性,而内容描写的又多是女性,正因为如此,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就不得不从这些男性词人的视角
期刊
摘要:课外阅读不但可以开拓小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小学生主动阅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悦读,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推荐书目,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感受文本、理解生活、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开拓小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提
期刊
摘要:以政务抖音号“苏州小警”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传播内容,感情色彩,传播互动与评价的梳理与分析,探讨政务短视频如何在抖音平台上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研究发现“苏州小警”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多元,注重警察形象的塑造与警务常识的科普,多数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部分优质内容短视频具有良好的用户参与度。但从整体样本上来看,短視频的互动依然呈现出数量少,质量低的特点,且在视听语言的使用上缺乏优势。政务
期刊
摘要:由于生产方式的升级产业模式多为链条状,一个供应链上有多个企业,其中大企业会利用自身优势推后支付上下游小企业的价款、货物,致使小企业资金断流,加之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其不再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地位, 也不再简单地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真正注重并结合其真实贸易背景。本文围绕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贸易金融的区别展开,探索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和特质,并建议其之后与网络平台结合谋
期刊
摘要:《游园惊梦》的叙事采取“平行技巧”,讲述了钱夫人蓝田玉梦幻苍凉的人生,故事構思精巧,意识流手法把眼前现实和惊心往事融为一体,人物经历又与戏曲故事暗中相合,其主题厚重丰富,本文将通过《游园惊梦》中蓝田玉的人生经历探讨“人生如戏如梦”这一主题。  关键词:游园惊梦;戏梦人生;叙述策略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而荣获“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七的小说集《台北人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于40~50年代,不过他的前期创作也不可被忽视,它可帮助人们梳理清楚赵树理创作的整个变化,本文以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为立足点,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具体表现,以及对研究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意义进行论述,从侧面透露了赵树理的创作变化的“被动性”。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寓言化;矛盾性  笔者就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研究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