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泱漪 天才少年的象棋故事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潭小泉

  有点儿出乎预料,国际象棋世青赛新科冠军余泱漪没说他最喜欢的棋子是“王”。这也在情理中:在棋手眼里,棋盘上任何角色,哪怕是“王”,也不过是棋子一枚。
  9月底,在土耳其举行的2013年国际象棋世青赛,余泱漪13轮9胜4和,不败折桂。他创造了历史,成为首次在世青赛夺冠的中国男棋手,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说他“开启了中国国际象棋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19岁的世界冠军并没想象中霸气外露。也许棋手整天在棋盘上运筹风云,纵使内心澎湃起伏,外表可能早修得静如止水。夺冠后多次接受采访的余泱漪没丝毫傲娇,大多数问题都回答“说不好”,挠挠头,露出牙齿笑。
  余泱漪并没有电视上通常看到的体育新星的壮志凌云,但叶江川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有一天成为棋王。

偶像的变迁


  小余口中的叶老,喜欢年轻人棋场厮杀时的激情。
  “余泱漪喜欢进攻、搏杀,不下四平八稳的棋,擅长在复杂局面中进行精密计算。”叶江川不喜欢一心为保等级分而缩手缩脚求和的风格,“把下棋当作艺术品的创作,才能体现国际象棋的灵魂。”
  余泱漪自省,下棋曾经太急,取胜欲望强,输了好多不该输的棋。“下棋还是要有平常心,按路子走。”
  随着对棋的理解逐渐深邃,他的偶像已经“换角”。
  很多棋手都将棋风凶猛、棋感精准、具有王者风范的卡斯帕罗夫奉为偶像,年少时的余泱漪也不例外。不过,余泱漪对这位“无弱点王者”的膜拜已渐渐淡去。
  “卡斯帕罗夫和我不搭。他太完美了。”历届棋王中并不耀眼的印度棋手阿南德,开始让余泱漪格外敬重。
  阿南德下棋的各种条件并不优越,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世界巅峰,成为首位来自亚洲的棋王,即便遭遇低谷也不放弃。余泱漪觉得这个人值得佩服。
  研究阿南德,余泱漪得到很多启发。他渐渐明白,要厚积薄发,“小时候只喜欢最强的。现在明白,最好的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

谢军的眼光


  余泱漪不善言谈,一个“嗯”已是十分郑重的承诺。
  2006年底,12岁的余泱漪被北京棋院院长、前女子世界冠军谢军选入北京队。有人不看好谢军的选择,余泱漪自己也认为,那批参选棋手中比他好的大有人在。
  他还记得,一次在食堂吃饭,有教练当着他面半开玩笑地说:“谢军你的眼光不大好。”谢军转身对他说:“你别让我失望。希望你能证明我的眼光不会错。”
  “谢老师就那样看着我,我有点儿傻了,嗯了一声。”
  谢军的眼光没有错。2009年10月,第八十届国际棋联大会,余泱漪晋升为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高昂的前奏之后,他的成绩虽有起伏,但总体表现不俗。2011年5月,在伊朗马什哈德举行的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上,余泱漪获得男子组亚军,随后又获得中国海南儋州第二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赛冠军。
  今年世青赛,他获得的11分也是这项赛事有史以来的最好战绩。世青赛夺冠,恰逢余泱漪职业生涯第十年。

“北漂”天才少年


  时光倒流10年,在家乡湖北黄石,9岁的余泱漪跳出义务教育“流水线”,辍学专门学习国际象棋。
  启蒙老师石教明对他施行铁腕式管理。背不出棋谱,他会受惩罚。严师出高徒,余泱漪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被认为是天才少年。 2001年,学棋一年的余泱漪在中国最高水准的少儿比赛“李成智杯”中获得8岁组亚军。
  可在天才少年自己看来,成功源于“一直比周围所有人都要努力”,“不比一般人努力,就下不了棋了”。
  媒体报道,父亲和他曾有3年之约,3年内下不出成绩,就回家上学。余泱漪已经不记得有这样的约定了。
  成为专业棋手一年后,他拿到世界少儿赛10组冠军。2005年,他来到北京,进入金马国际象棋俱乐部,总教练夏难林非常欣赏他,将他送到中国棋院接受代训。
  开始“北漂”时,余泱漪只有11岁。他和父亲在北京,母亲留在黄石。作为国家队代训队员,他住在中国棋院,每天训练10个小时。因为不愿面对同宿舍的“大哥”,余泱漪宁愿凑合睡在训练室里,也不愿回宿舍。这样他不仅比别人多出了不少时间练棋,还在训练室里看了不少报纸,了解了许多F1、高尔夫、网球等方面的体育知识。
  那时候的他“内向,冷漠,见了谁都不愿说话”。

自救方法就是坚持


  困扰他的,还有棋技的停滞不前。“我已经那么刻苦,为什么还会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方法、能力。
  余泱漪坚持了下来。不过,他也说不清自己的水平什么时候发生了飞跃。
  踏上世青赛征程前,余泱漪一度状态低迷。去年底开始,他的等级分一路下滑。2013年全国个人赛,他想打个翻身仗的渴望到了极点。当然,这也意味着怕输到了极点,“别人一进攻就心虚”。最终,他在个人赛上降入乙组,几乎跌到深谷,至今也不明白自己彼时何以至此。
  余泱漪心里,第二名比第三名还惨。“有一段时间总是得第二名,说实话,第二名比第三名难过,得了第三名会觉得刚刚好,第二名永远觉得很不甘心。”
  他承认面对失败并不像别人那样会调整。他惟一的自救方法是坚持,屡败屡战,不断告诉自己“总会好的”。
  对于下棋的苦乐,他有自己的理解,“把下棋当爱好,感觉不错;把它当职业,很辛苦。开心时,赢时,就把棋当作爱好;不开心、下不顺,就把棋当作职业。”

玩得比较单调


  因为各种原因,不少棋友如今都离开棋队,选择了别样生活,当初的“小不点”却坚持了下来。
  训练紧张时,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他都面对着64个黑白格、32枚棋子,不动如山。
  对棋的执着,也是叶江川对他的最初印象,“比别的孩子更爱棋,不分心,没有别的爱好。”余泱漪说自己“除了棋,学其他东西都不行,都比别人慢半拍”。
  余泱漪偶尔也想玩一会儿,但玩得“比较单调”。他只去过两三次电影院,因为“没人陪”,也基本不去唱歌。玩游戏,余泱漪有个前提:不花钱。他只玩DotA和实况足球,“懒得学其他的,学一个游戏要花好长时间。”
  3年前,余泱漪成为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他喜欢心理学、历史等,而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就像天书。因为英语不好,在国外比赛时,棋场看不到中国人,他心里就会没底,怕出现分歧时,无法交流。
  宿舍小书架上摆满书,还有很多书放在抽屉里,“都是用比赛奖励的书券买的”。除此,他只看免费电子书。
  “不看书不行,否则跟别人交流不了。”余泱漪说会看一些名著,但校园小说之类的绝对不看。
  前段时间,余泱漪刚刚在手机上看完了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
  “独特的天才,在他们身上,想象力、耐心和技巧就像在数学家、诗人和作曲家身上一样地发生作用,只不过方式不同、组合相异罢了。”茨威格这样评价棋界高手。不过,棋界高手余泱漪并不十分理解书中近乎荒诞的天才主人公。
  余泱漪曾经很喜欢轻子。“觉得象和马子力配合起来很灵活。下了这么多年,现在看所有棋子都一样。”
其他文献
每天早上,菲奥娜·威利斯都会穿戴整齐,好整以暇地打开电脑,调开视讯窗,等待她的病人上线。这位立志成为心理医师的家庭妇女,厌倦了冗长沉重的面对面咨询,“与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用50分钟来听病人抱怨人生,还不如用5分钟的定时视频解决问题”,于是,她改为在家中通过摄像头为客户答疑解惑,美其名曰:网络心理治疗。最初的病人只有她的老公、朋友、前同事、乱搞对象和神经兮兮的情侣,随着愿意尝试猎奇的人越来越多,
近日,在出访韩国首尔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收获一个惊喜:韩国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TF)称赞普京“对促进俄罗斯跆拳道做出了贡献”,为此授予其跆拳道荣誉黑带九段。作为一名跆拳道爱好者,在高兴之余,普京谦虚地回应:“我不认为我的水平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段数。”  作为曾经的克格勃特工,普京的身手在各国元首中排名肯定靠前,很可能是现在“最能打”的元首。实际上,国家领导人中并不缺乏体能出众的高手。布什父子和泰国国
图/本刊记者 大食  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陈冠中写过一篇短文,以此为名。2000年,这位香港作家离开他觉得最宜居的台北后,回到1990年代初混过两年的北京。然后,一住就是13年。  没人会完全根据是否宜居决定去哪里住。他这么认为。北京可批评的地方很多,却又有别的地方替代不了的吸引力。“对名、利、权有追求的人一定会选择北京。”他追求的也是这些吗?  “我喜欢在那边混,能碰到
图/本刊记者 梁辰  1974年,中国大地开始轰轰烈烈“批林批孔”时,何怀宏在内蒙古当兵。  隐隐地,这个酷爱读书、常沉湎于思考的20岁年轻人觉察到有一些不对劲,“说林彪搞复辟,孔子也搞复辟,把这两个联系起来批判。回想起来,就是不伦不类。”  按上级指示,连队上上下下布置了各种批判学习大会。为批判需要,还特别印发了一些《论语》、《史纪》,帮助大家掌握何为“克己复礼”的封建思想糟粕。  12岁失学、
看韩国电影《恐怖直播》,不断想起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话语》:“斧子/在砍伐树木之后/传来回声/回声扩散/马蹄般向远方奔驰。”《恐怖直播》里,小人物的挫败像被砍伐的树木,由此产生的绝望,像回声一样向远处扩散,等待被人接收,偶然就会遇到那样的接收者,像信号中转站,让这绝望更强烈,传得更远。  主人公尹英华,是SNC广播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之前主持电视节目,因为牵涉到受贿事件,被降去做广播节目。在某天
“你现在知道‘城管’是谁了吗?cheng guan, do you know who is it ?”  又是这种簇拥的感觉,一股脑地涌向迈克·泰森。他坐一方单人沙发,背靠绿色的巨大广告版。他对面是保镖、翻译、公关、经纪人、速记、长枪短炮的照相机、时不时被意外遮挡的摄像机、录音笔和带着各种夸张标识的麦克风。那情形就好像是人潮涌上来,把他堵得无路可退。  “微博上的问题不回答。”中方翻译直接回绝。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上海只能逛一间书店,那就只能去季风书园。多年来,这家书店始终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之理想追求,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和心灵驿站,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不过,这家书店因为经营困难,两次遭遇关门危机。最近听说季风书园绝路逢生,迁到了新址,引入了新股东。我很为书店老板严搏非庆幸,他是我的多年老友。  结识搏非已近三十年了。大约在1987年,一批学术界的年轻朋友在上海
“所有东西都留不住。”开场前,屏幕上打出这行字。这是我第二次看香港浪人剧场的戏,拜青戏节所赐,连续两年把他们带到了北京。戏还没演,惆怅先出场了。  《暗示》讲述的是60年代的香港。许多顺德自梳女到香港做傭人,被称作“妈姐”,也就是许鞍华的电影《桃姐》中的角色。她们通常梳一条长辫子,穿白衣黑裤,住在主人家里。在家乡时她们就决定不嫁,终身不得反悔。因为顺德的丝绸业日渐凋敝,只好下南洋找活,许多人没有守
没有了红毯和陪伴身边那些摄影记者认不出来的泰国演员,这次,没有竞赛任务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轻装来到自己的福地戛纳。  由于金棕榈桂冠加身,阿彼察邦随意拍出的短片《湄公旅馆》在电影节上的放映也备受关注,一票难求。“这是一部无需正襟危坐的片子,很遗憾组委会不能让大家在影院里随意抽烟。”首映礼上,泰国人说道。或许,贾樟柯筹备中那座允许随意抽烟的艺术影院,才是阿彼察邦计划中湄公河影像的最佳去处,随意流淌
我家祖坟在村北一块凹地里。走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二爷的坟茔。二爷生前和其他爷爷辈的人一样,慈眉善目,惟一不同的是,他曾做过一回贼。  那年,广播里天天说“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大家的肚皮却一天天瘪下去。二爷是家里主心骨,眼见快断炊了,急得他满嘴起水泡。这时,二爷想到去做一回贼。  队里仓库有粮食,可二爷心里明白,不能偷,抓住要蹲大狱,于是他想到了地里正在生长着的红薯。那晚,二爷趁天黑,怀揣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