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怒火,才有温情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邀主持专家
  龙迪,资深家庭治疗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曾参加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方向)培训。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
  设“非暴力沟通与家庭生活”等体验式工作坊。
  关于这个栏目
  成为父母,婚姻不仅关乎两个人,更是孩子成长的“背景音乐”。所以,锻造婚姻,成为新手父母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栏目由资深家庭治疗师龙迪老师主持。每期她将回应一个从读者中来的小故事,带领大家从个人、关系、社会多层面反思婚姻困境,探寻建设婚姻的创意可能。成熟的婚姻,一定能为孩子提供安全而温暖的成长空间。如果您在婚姻生活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苦,正在为不知怎样改善夫妻关系而苦恼,请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讲述您的故事,展开心灵对谈,得到最专业的帮助!
  栏目邮箱:
  1330958467@qq.com
  很多妈妈在看了上一期《放下我对你错,解决沟而不通》这篇文章之后,都有这样的感触:得知要把夫妻沟通的关注点从证明“你错我对”,转向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时,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有了尚方宝剑。可是,回到现实生活,却又发现这很难做到。因为愤怒、自责和仇恨等各种负面情绪,总是成为阻碍自己关注别人感受和需要的拦路虎。所以,本期我们将探讨平息怒火之道。
  温情总被愤怒误
  愤怒,会让我们说出伤人的话,做出伤人的事,诱导别人进一步伤害我们。然后,我们只能躲到一个角落里,承受内疚、自责、仇恨的折磨!在这样的情绪旋涡中,怎么会有心理空间去顾及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及需要呢?只想着责备、惩罚对方。于是,一家人相互体谅的温情,就被相互点燃的怒火烧得一干二净。我们的愤怒还可能会点燃孩子的恐惧、自责与内疚。于是,他无法专注地解决当下的困难,甚至会与父母对抗(即使是小婴儿也有自己的方式),让父母更加烦恼。
  愤怒究竟是什么?
  人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愤怒的根源是对方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于是,责备、惩罚等伤害他人的言行,顺理成章地成了发泄愤怒的主要方式。结果呢?复仇和惩罚并不能真正平息内心的怒火——因为来自内心的敌意和恐惧,并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其实,我们生气的根源,是内心的某些东西对别人的言行作出的反应。这“内心的某些东西”,就是我们评判他人言行的习惯。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坏的”,是“让自己生气的”。而评判的标准,却是由自己来定的。当我们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对方的时候,就容易忽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怒火自然也会越烧越旺。
  注意,愤怒不是脾气不好,而是点燃怒火的人和事碰巧触痛了内心的某个伤口: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或伤害。这些伤口可能是过去式的,也可能是新近才有的。愤怒所撩起的新伤旧痛其实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自己某些生命中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关注愤怒背后未曾满足的需要,你就不会生气,而会转去关注如何来表达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当你平息自己怒火的时候,也就有了心理空间去聆听对方愤怒背后的需要,及时把对方拉出怒火,回到寻找自己需要的轨道之中。
  “不加节制地表达强烈的情绪,只能培育愤怒的种子,伤害他人,也进一步伤害到自己!只有培育智慧,转化愤怒,大家才会恢复理解和表达感受与需要的能力。”
  “家中着火”的明智选择
  愤怒也源自我们习惯于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明智选择。一行禅师曾用“家里着火”的比喻,说明人在面对心中怒火时的选择。即如果你家的房子着火了,你究竟是先救火,还是先抓贼呢?当自己被烧伤时,是先处理好伤口呢?还是先去和纵火的人打架呢?大多数人会说当然要先救火,先自救,因为这可以把家里的损失降到最低,让人先无碍。可是,当我们的内心之火燃烧的时候,却往往忘却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总是竭尽全力,去惩罚那个自己认为的让我们生气、愤怒的人,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家”,更不可能照看好自己的伤口,甚至还会添了新伤。
  因此,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需要立即做的,不是去“追杀”“消灭”让你生气的人,而一定是赶紧坐下来照看自己的伤口,对自己有慈悲之心。
  首先,我们要容许自己体验愤怒。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承认自己真的生气了。即使让我们生气的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也有理由生气。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既感激又生气。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生气,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克制情绪。当愤怒变成冰封之火时,一旦爆发就会越演越烈,更加痛苦,并且还可能会以其他更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生气的时候,不要说任何话,不要做任何事,尽快让自己离开现场。因为生气时说的话或做的事,通常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事后想起来会感到后悔,这时候衍生出的自责、内疚等情绪就会更加复杂。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通过深呼吸或平静地散步,让心绪平静下来。然后,你可以在内心里对自己回答以下问题:
  我生气只是表面现象,我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方内心的需要是什么?
  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两个问题通常可以帮助你回到此时此刻,用和平的方式,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上。
  最后,当你不生气时,就可以想一想:对方这么做,是否也是出于无助,他背后的需要是什么?通常,想让别人听到我们的需要和感受,首先要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们努力去关注对方的需要时,愤怒很容易转化成悲伤和同情。这样的情绪,可以激励我们愿意付出很多努力去满足他人,同时也让对方聆听了自己,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
  下两期,我们将继续讨论怎样化解内疚、自责与仇恨的情感,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13年第03期
其他文献
不少父母都会问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但细细问来,还真没发现他们的孩子不爱学习。  瑞瑞妈曾经说,瑞瑞最不喜欢学习了,一天到晚不是想出去玩就是想看电视,断然不肯识一个字。我说,孩子爱玩是好事,但看电视时间太长对眼睛不好,父母应该控制。瑞瑞妈却说,怎么控制呀,他自己就会开。我们把遥控器藏起来,他也能开。他只看过爸爸按这电视机上的按钮开过一次,就会了。我问,瑞瑞怎么选台呢?瑞瑞妈说,遥控器上的那几个数字他
英国  一年中有1/4的日子被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1952年12月,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蓄积在大雾中,导致两个月内12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措施1:自行车代替汽车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20世纪80年代,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措施2:加强绿化带  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
每一本个案育儿书,甚至书中的一段话、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触动我们。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丝触动,校正了养育轨迹,修正了养育理念。其实,这也是我们希望育儿书能达到的功效。  金韵蓉老师在她的一本书中提到:出口管教孩子之前,要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这话当  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以前每次陪女儿练琴,我都要纠正她的手型、节奏,情绪很焦躁,导致女儿好几次很委屈,再也不肯练琴。现在,每次要对孩子发脾气前,我都会想起书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河南省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教体局田鸿鹏局长带领班子积极探索,紧紧围绕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要求,按照郑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入研究,以“新时代,育新人”为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从学校德育面临的紧迫问题和突破路径入手,结合区域实际,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六大途径中增加了
你可否听说过“罢奶”(nursing strike)这个词?有些时候,小宝宝——尤其是 1岁以下的婴儿——在没有任何明显理由的情况下突然拒绝吃母乳,把妈妈弄得莫名其妙。这就叫做“罢奶”。  这是小宝宝在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告诉妈妈:有什么事情出差错了!  是“罢奶”还是自我断奶  元宝妈妈  我生病了,宝宝居然跟着罢奶了,是要断奶了吗?  我的宝宝 8 个月了。我生病 7 天 , 这 7天她不吃奶
一组数字,让我们为这30年宝宝营养状况的巨大改善激动不已;一连串的问题,又让我们在欢欣鼓舞之余,有那么点儿不踏实,甚至不太乐观。    回首过往,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宝宝的营养状况得到大大改善。然而,在改善之余,我们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孩子偏食、挑食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率逐年攀升……在过去的30 年里,宝宝的营养状况究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就和荣耀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新时期的难
孩子们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交通工具,甚至购买类似的玩具爱不释手地玩,同时这些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孩子们画画的元素。当他们问爸爸妈妈怎么样才能画出一辆汽车时,一起来看看不会画画的父母可以如何引导他们——  Part 1 发现美和表现美  造型与视角  “妈妈,汽车怎么画啊?”这时妈妈不要直接给孩子画出来让孩子照着画,或者给孩子买简笔画的书让孩子临摹。妈妈可以找些汽车的图片一起来观察,汽车的图片也要是多角
孩子的食欲在夏天明显变差,到秋天才会慢慢恢复,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胃口差?不怪他!  夏季天气炎热,大量水分随汗液排出,唾液分泌也随着减少,唾液中的消化酶减少。大量出汗使人感到口干舌燥,饮水量自然就会增加,喝水多了,胃液被稀释,胃酸的pH降低,消化系统受到影响,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另外,气温升高时,身体所需要的热量降低,人就不觉得饥饿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夏季天气炎热、潮湿
肥胖是遗传下来的吗?成人病也会提前找到胖宝宝身上?预防宝宝肥胖要从什么时候做起?关于肥胖,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当然,也难免存有很多误会。    —专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教授    误会之1 肥胖主要是一种遗传疾病    父母必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肥胖好像很有家族特征,经常看到一家人都很胖。遗传的因素究竟有多大?  丁宗一:我们说遗传是
这么大的孩子,已经会自己走路了,有的还走得很好。可是,刚刚还兴致勃勃答应妈妈出去玩时都自己走着,没多一会儿就开始耍赖要妈妈抱了。抱着小可爱虽然很愉快,但也够累,毕竟他的体重不轻了。其实,也许他只是陷入了走路的厌烦期。找找看,是不是还有让走路更有趣的方式?    ● 不一样的“走”  如果孩子不是真的累了而要求抱着,你可以采用一些更吸引他行走的方式,比如和他赛跑,或者一边走一边数步数,数到一定数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