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的茶色人生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a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犹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
  
  创业纪
  1996年的秋天,对王琼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亲手推开了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7号的大门,宣布和静园茶楼开张。而这时候的王琼,心里有着颇多忐忑,因为她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起了这座茶楼,许多亲友在知道她为此倾尽全部身家后,纷纷报之以不理解的目光:“什么?你胆也太大了,这沈阳哪是开茶楼的地儿?这钱不得打水漂吗?”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在沈阳市乃至整个东三省,都找不出一家像样的茶馆,市民们通常的休闲方式,是喝酒打牌、泡夜总会、唱卡拉OK和蹦迪,整个城市的休闲氛围,都浮躁不安,更何况王琼自己,根本就没有经营茶楼的经验,她连茶叶去哪买都不知道。
  可这时候的王琼,心里却有一个念头:“正因为市场一片空白,才说明发展空间广阔,何况喝茶是安静而美好的事,如果我喜欢,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喜欢。”于是,她毅然顶着种种压力,开始了和静园的经营。说实话,在茶楼开张的头一年里,王琼一直为自己捏着一把汗,因为她对这一行完全是门外汉,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也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问题。回想起当初的手忙脚乱,王琼笑着说:“现在别人做企业,都要先做市场调查,设计什么愿景、规划的,我们那时根本就没有这些想法,走一步算一步,走哪算哪,可以说无知者无畏。”
  为了沈阳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静园,王琼一度做广告花了很多钱,可没有一点回应,因为许多读者和观众甚至不知道茶艺馆是干什么的。再加上东北本来也不产茶,多数人都没有喝茶的习惯。王琼坐在茶楼里,看着周边的歌厅生意红火,真觉得自己另辟蹊径太辛苦了。但她转念一想,茶楼本身是种文化生意,最关键之处是要把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吸引那些相对高素质的顾客前来,才是发展之道。当城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们在精神上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王琼有信心,这样的顾客只要来过和静园一次,他就肯定还会来第二、第三次……果不其然,当外界对地处沈阳闹市区的这家茶楼,从陌生到好奇到尝试再到喜爱时,和静园已经稳步跨入成长期,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纷纷放下了成见。更有跟风者,亦步亦趋抄袭和静园的经营模式,结果一夜之间,沈阳如雨后春笋般开出了二十多家茶楼,最近者抬头便可相视。
  说到这里时,王琼喝一口茶,淡淡摇头:“其实他们不明白,其他像环境、装修、定价这些显在的因素,都可以复制,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精神,你是没办法直接粘贴过来的。我在建立和静园的经营模式上所花的心血,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为自己不懂茶,我就要学茶,然后不但要懂,还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这样才站稳了脚跟。如果一个经营者心里没有茶,只是为了赚钱想要开茶楼,那我觉得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呢?”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因和静园的成功而一窝蜂兴起的沈阳茶馆,开张不到三年就先后落寞地离去,完全验证了王琼的理念—企业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见识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最后的结局。任何的成功背后,都没有捷径可走。
  拓业纪
  2009年时,王琼已经拥有了国内茶界诸多第一:创办东北第一家高级茶艺馆、创立中国第一份茶人月报—《和静园茶人报》、开设电台首档茶艺谈话类节目《和静园茶人时间》并任主持人、出版中国首部茶散文集《白云流霞》、创立中国首家茶人基金—和静园茶人基金……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王琼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坚持,而岁月流逝,反而使她更美了。许多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姿容好像一株青青茶树的女子,已经有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女儿。
  这时候的王琼,正筹建自己位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的新店—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整个茶楼的面积是2400平方米,投资比当年的沈阳和静园翻了数番。而这一地段属于艺术区,平时人流量远不如国贸CBD、三里屯之类的商业中心区,因此又有许多人担心:“在这里开高档茶楼,能行吗?”王琼不语,她用实际结果证明自己的眼光:自会馆开业以来,一直高朋满座、欢声不断,许多人因慕和静园的雅致而来,来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北京城不用打广告却生意最好的茶楼。
  王琼自己知道,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结果。在和静园,她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连茶楼内各处灯泡的损坏频率都一清二楚;对所有的员工,她会关心他们的心情、想法,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帮助。“我们是服务行业,服务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而服务体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员工端茶、倒水、走路、说话甚至无意中眼神流露的一点一滴里。”对于自己的选址,王琼认为,这个地段的合适之处在于,它既不远离闹市又有独立安静的空间,是那些渴望暂时回归自然的高端人群,最理想的休闲场所。
  和静园的很多员工都是女孩,对于她们,王琼有着像对自己女儿般的爱惜:她不厌其烦地为这些出身农村、以前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孩子,讲授自己的茶艺和茶道理念,希望她们成为“文化美女”。“这个时代有像化妆、Photoshop等等外在的技术手段,所以漂亮女孩满大街都是。但是美女不一样,美女既有东方女性的优雅和智慧,又有天然的外表,她的美没有替代性,而且永不过时、不会老去,她会因文化和智慧最终幸福。”王琼如是说,所以她耐心地熏陶教育这些孩子,让她们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品……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曾经的浮躁被一扫而光,这使得整个和静园茶人会馆的空气里,都溢满茶香。
  在王琼看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只是热爱学习并恰巧踏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才有今天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我是接触茶以后,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了,生活里每时每刻,都有茶的陪伴,我才能内心充盈,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就难怪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王琼,尽管忙得分身乏术,却永远都以她恬淡的笑容,笑对每一时刻。
  生活纪
  有种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然就要忽略家庭。在王琼看来,这毫无道理:“家庭和事业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和睦的伴侣,彼此间必然有共同语言,我爱人在我的创业过程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作为艺术家,他的眼光对我有很大帮助,而反过来我也会刺激他的灵感。那些80后的年轻夫妻,常常为一言不合产生矛盾、隔阂,这有什么必要呢?我们每个人都少一点火气,都多喝一杯茶、多想想道理,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因为茶所带来的彻悟,生活中王琼不但是个好妻子,也是女儿的良师益友。在最初的创业年头里,即使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她也会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女儿。那时候孩子还小,王琼就告诉她:“妈妈不会再去陪你学习,因为你目前学的这些东西也是我所不能及的,重要的是妈妈要培养你的情商,让你在情商、道德修为、情智每方面得到正确指引,这是我的责任。”在王琼眼里,如果父母只是给孩子物质方面的财富,总有一天它会耗尽;但如果以自己做榜样示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那么她将终生受用。女儿没有辜负王琼的希望,出落得亭亭玉立又落落大方,每当看到她,王琼就像看见了自己亲手栽种的小茶树,在春天里朝气蓬勃地生长,觉得既欣慰又快乐。
  王琼的文笔极美,作为沈阳市作家协会的副秘书长,她长期坚持写作,即使在出差途中也不忘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篇清丽的散文。她的首部散文集《白云流霞》在2003年一面市,就在茶人中引起了轰动,许多读者为此写信给她,希望能不断看到她的作品。王琼受感动之余,也见缝插针地继续着创作:“我今年内应该会出两本新书,不用多久,大家就能在书店见到它们了。”对于写作,王琼丝毫不觉得辛苦,她反倒觉得这是日常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因为在笔端流泻的,是她最真实自然的一面,是她与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对话。
  作为茶人的王琼,并不赞同人们将茶道、茶艺的外在形式发展得过于复杂,因为在她看来,真正的茶和茶人,会超越茶技、茶艺、茶道等种种形式上的东西,达到“无茶”的境界。“不管你喝不喝茶、手中有没有茶,只要有一颗茶心,你便成为了茶。”这番颇有禅机的话,是王琼研究禅茶的心得,也是许多茶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不过人是最复杂多变的生物,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体悟,就要突破小我这个障碍,有广泛的慈悲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有欲望使你裹足不前,使你的心不清静。”王琼的眼神此时出奇清亮,在午后幽暗的光线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犹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
其他文献
真正的好茶是上天的赏赐,是制茶人尊敬、热爱大自然心意的体现,选择最能珍藏当地优越自然条件,体现当地风貌的种茶、制茶方式才是高端茶茶人应该走的唯一正确道路。    名气大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名茶众多,龙井贵为名茶之首引得无数人一掷千金,每年春季人人争购,价格见涨不见跌,实在风光无限。可有不少茶人叹息好龙井越来越难找。  一方面是好茶叶减少。葛颂德(某茶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说,2000年以前,他所
期刊
2011 年,日照诸多制茶企业开始着手生产日照红茶,此茶刚上市就让诸多茶客赞叹不已。另外,日照红茶品质优异,有滇红闽红诸茶之所长,改变了日照茶叶品类单一的历史,为日照绿茶增添了一抹暖色。    茶树品种:  山东日照茶区,有性系良种较少,群体种较多,有福鼎大白、鸠坑、黄山褚叶群体等。  1.福鼎大白茶:1984年认定为国家级良种,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较大,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叶色绿,
期刊
目前,茶产业更需要文化智慧、管理智慧和营销智慧,更需要学者型领导、知本家型企业家和有文化品位的员工。当然,也就更需要有一定高度和责任感、比较清廉、熟悉有关产业政策和实际运作的思想库、智囊团。    一、如何泡好茶?  第一,要挑好茶。最好去张一元、吴裕泰、天福、华祥苑、八马、湖心亭、大益、贡牌、润思、天毫、一笑堂、天驿古茗等品牌企业买茶。买得多或者单价比较高时,可以先品尝 ,确保茶好。  第二,选
期刊
茶,挺尴尬。我国茶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多年来一直位列世界前三。然而,在茶行业中却流传着“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打造强势品牌成为众多茶企的心头大事,从2011年开始,茶企在上市融资与创意营销方面曾有诸多尝试。乍暖还寒时节,中国茶行业的春天已经不远。    作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是个“飞人”,今天还在北京,可能明天就到了宜宾,又或许是云南、贵州、江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奔
期刊
从青岛的海岸向南,过了胶南,就是日照了。作为山东省最靠南的城市,这里面朝大海,视野开阔,气候宜人。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当地农民会用当年新磨的面做饼。饼是圆的,黄澄澄的,像太阳一样。原来,人们就是要用这种太阳一样温暖的饼来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后来,这种饼越做越大,厚的叫锅饼,薄的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  日照这个名字和太阳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考证,《山
期刊
提到品牌建设,陈宗懋院士“茶叶品牌不宜过多”的观点给日照绿茶业“泼了一盆冷水”,却很有启发性。建立和发展品牌非常重要,但品牌的建设并不是越多越好。    2011年11月4日至6日,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学术研讨会在日照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600多名茶业专家齐聚日照纵论茶业发展,为日照绿茶的发展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在11月5日召开的专題报告会上,不少茶业专
期刊
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及其举办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是中国茶叶界较高层次的茶事活动,在整个中国茶叶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2011年11月4日至6日,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在日照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全国的茶学专家600余人齐聚港城,共话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及其举办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是中国茶叶界较高层次的茶事活动,在整个中国茶叶界的地
期刊
淞晨茶业的模式使茶园的生态系统和茶树营养循环体系进入良性循环。在一个有机生产基地中,不再是单一的茶树品种,而是强调种养结合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农、林、牧、渔合理配量,形成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农业系统。    养鸡种菜的茶园  走进位于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的淞晨茶业公司茶园,未见茶树,先闻鸡鸣,远远望见一大片白菜地。生产路两旁,花红柳绿,有黑松、侧柏、龙柏,还有无数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两块茶田之间有片果
期刊
茶叶内质好,沏出来就透亮。夏秋茶或一年以上的茶,一沏就是浑的,喝着不是味儿。因此,追求茶品成了王秀兰经营张一元的一条路子。    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说是“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直到今天,每天一大早,都会有从北京远近区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赶到前门大栅栏,欣赏张一元茶庄的牌匾装饰,选上一两斤茶叶,有的还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捎上几斤。那么,这张一元怎么有这么大名头儿?历经百年,老店
期刊
前一阵有几个名牌女人—洪晃、刘索拉、章含之等共同玩票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无穷动》,这事成为各媒体的话题。我再次发现十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做着一个人的粉丝,而且是骨灰级的,毫不夸张,那个人便是刘索拉。    1990年我还在塘子巷附近的一家工厂做生产报表的统计员,中午没事我特别喜欢到吴井路与北京路交叉路口处的一个小书店里去看书,在我记忆中那个书店应该是昆明最早的开架书店。在那里我买到了一本叫《当代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