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孟子的“与人为善”想小了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的字词,往往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也经历了转化与变迁。有些语汇的“转型”,转来转去似也无伤大雅,变来变去应无参差大碍。比如,管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归都是那个意思。但有些词汇的“转身”,既不能无端“华丽”,也不能随意“平庸”。因为它本身蕴含着思想、标志着文化。对这样的语词,滥而用之,俗而化之,恐怕是对老祖宗优秀文化的不敬,更是对先进文化塑造的不力。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首先要和别人友善相处,这是做人的第一条准则。”与人为善,就是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种说法如今似乎已经普及开来,亦已被人所普遍接受和践行。
  人与人交往,多些善意,总是好的。但将“与人为善”如此理解,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至少不是它的原意。“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其中的《公孙丑上》有一段记载:“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和别人一块做善事”。“与”是带领、偕同,“为”是做,善是善行、善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带领别人一块行善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
  再来看看今人通常的解释,我们把“与”错解为连词“和”,把“为”视为“相处”,把“善”意会为副词“友善地”,于是解释成了“和别人友善相处”。其出发点多少有些自我的处世哲学,与“你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这或许是人生经验之谈,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在生活中可行。但如果友与善是为了私与利、友善相处演变为伪善相处,又该如何说呢?
  再来看看孟子。和别人一起做善事,带着别人一起去行善,这又是何等高的境界?它已不是从自我的小算盘出发,不是从处理人际关系出发,不是从处世技巧出发,而是一种真正的大我,是济世情怀,是天下为重,是抛却伪善的真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人把孔孟合在一处书写,且将其赞为“亚圣”,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带着别人一块去行善,就肯定是孟子的原意吗?其实也可以深究。让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的那段原文:“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禹这个人,听到善言就会下拜。大舜更了不得,他把自己的善与别人分享,抛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善修己之德。既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德,又努力带领大伙一起做善事,培养别人身上美好的品德,这才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
  孟子认为,圣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也可能有道德瑕疵。但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先能改正自己的问题,然后能修德。靠什么修,靠的是吸收别人身上的道德亮点。最后是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修德,并带领大伙一起做善事、举善为,进而达到有效治理天下的善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非常深刻的。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需要学习修炼,再次是分享感化,最后是齐治天下。显然,孟子既不是一个唱高调者,也不是“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圣人,也是一个生活中人。由此来理解孟子和他的“与人为善”,可以让人深切体会和理解他的伟大之处。
其他文献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现实生活当中,就在我的周围,的确有几位近乎于完美主义者的朋友。这些朋友在交友与做事方面,几尽苛刻。比如,装修房子,要做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比如做菜,也讲究原料火候之类,甚至穿衣戴帽也毫不马虎,有的,甚至将自己的头发也梳得光光溜溜,一絲不乱。  我就有这样一个朋友,一直与他交往得很好。于是,我周围的朋友就很惊讶,问我,你怎么能和他成为朋友呢?他那么抠,那
期刊
有时候我们一些措施或作为,隐隐中受着“贫穷心态”的支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典型的“贫穷心态”如:只重視金钱,不注意效率——所谓效率,就是时间、金钱、人力和报酬的比率。在只求贪小便宜,只计较省钱(其实只是一时的省,眼前的省,长远计算起来其实是浪费)的哲学中,使我们一直以浪费效率来延缓致富。  孤立的心态——一个心态行为孤立的个人或环境,往往也是难以致富之源。《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王戎
期刊
《中庸》有言:“知耻近乎勇。”岂止近乎勇,本来就是勇,能够敢于面对自己的人,尤其是敢于面對自己耻辱、又敢于改正的人,才是真的勇。  人不怕有错,贵在知错能改。谁都不愿意在错误中活着,之所以在错误中活着,是因为不知道错。一旦知道错了,人是愿意改的。知错不知错,在自己,不在别人。在他自己不知错的时候,你给他指出来,他往往还不认错,甚至逆反。你说我错,你才错呢?你凭什么说我错?你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别
期刊
“文字游戏”,听起来好像不怎么恭敬。文字是传达思想的工具,有使命和责任的,怎么可以“游戏”?其实就文字的操练而言,说是一种智力游戏并无贬低,不同的只是高超或拙劣而已。与琴棋书画之类性质上并无区别。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中国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又极独特,给文字游戏提供了极为丰富深厚的基础。  文字游戏几乎包括了灯谜、对联、诗词、游艺等方方面面。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期刊
每次迁居,或装修旧房,必定要扔掉大量垃圾。垃圾原是有用之物,年月久了,失其功能,便成垃圾,但主人一直保留着,因旧情犹在。一家一户事小,但整个地球上每天每时在大量产生垃圾,处置垃圾成了一大难题。最难处理的是垃圾人,从前平民死了,成为垃圾埋掉、火化,帝王死了,建陵寢。掩藏垃圾的墓穴却保留了珍贵的文物,垃圾异化了。垃圾都由人来处理,但人的躯体何时成垃圾,谁先成垃圾,只能由上帝定夺。显然,地球上容不下永远
期刊
年轻人的街舞中有一种形式称为飘浮,其步轻盈,飘然如行走云端,给人以空灵之感。而在时下官场,也有一种不好的作风叫飘浮,说话轻飘飘,办事风飘飘,做了一丁点事就飘飘然,这是另类的腐败,让老百姓很是厌烦。  史上因做事飘浮而误大事者多矣。战国有赵括者,不求实干,却崇尚理论至上,只把纸上文章做得花哨,结果长平一战,兵败如山倒,强盛的赵国也因此踏上了下坡路,同时中华词典上也就多了一条“纸上谈兵”的成语。三国的
期刊
有一个被坊间称作“狼爸”的人,创下“一门三北大”的奇迹,现在变成偶像级人物了。他介绍自己打骂兼备的教育方法:“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这种教育方式,成了一些变态者心目中的“英雄”“精神领袖”。变态者和变态英雄的狂热,你怎会陌生呢?这一点,二战期间的犹太人最清楚,世界人民也清清楚楚。北大对这一切同样不陌生,在十年浩劫中,它那里的“打砸抢”也
期刊
南昌发掘海昏侯墓引发的热议,至今不息。有提出“为何保存完好”的,有提出“为何埋如此多陪葬品”的,有提出“为何摘下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还有提出“为何研究海昏侯墓”的……这些都是专家们的事,我想说的只是两点,一是人之后人,二是人之后事。大凡有包括财力物力之内的“能力”所及的,例如王侯将相,富豪显贵,在闭上眼睛之前,最难释念的而又最费心力的,就是这两件事,平民百姓也一样,只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能力”
期刊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钱穆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在家对父兄,应该要像一个子弟。在学校对师长,应该要像一个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对个人来说,讲规矩,是自尊、自重、自爱、自我修养。一个有理性、有良知、有自我要求的人,应对规矩心存敬畏,对党纪国法、规章制
期刊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那么,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区分呢?孔子告诉我们十条标准——  第一看“胸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释义: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