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介绍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2005年《现代语文》特开设“高中新课标教材论坛”专栏。第1-5期分别刊登人教版、山东人民版、语文版、苏教版和广东版教材编写人员对各自教材编排特色的阐释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刊拟从语文新课标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教科书与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特点与学生综合学习、教师角色转换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个体体验与基础知识训练、文化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话题,为广大语文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大家踊跃赐稿。来稿要求作者每文只针对其中一种教材发表学习心得,交流教研成果。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6000字。从第6期开始本栏目将择优刊登作者来稿。
  为了更好地探索高中语文改革之路,我们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了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部分已经国家初审,获准进入实验区试用。现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和在编写过程中的思考介绍于下:
  
  一、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全面发展,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身发展、个性养成等方面考虑教科书的编写。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个大背景就是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应真正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人为本,不仅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包括以教师发展为本。难以想像以知识体系为逻辑起点,把语文学习流水线化的教科书与教学能留给教师多少创造的空间;难以想像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面对较少变化的一本教科书,教师能够得到较好的专业发展。新的课程、新的教科书应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立足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放弃理想;新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不是被动适应;新课改应当满足教师的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要,而不是紧盯着教师在应试压迫下形成的操作技能。好的教科书应当让老师们通过接受培训,通过课改实践,去提高,去发展,我们相信这是广大老师们所欢迎的。
  
  2.遵循规律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中外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其育人功能。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应当认识到这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应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对话思考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高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在教科书编写时就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3.注重整合
  普通高中课程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我们认为,模块式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模块是一个“块”,而不是点、线、面;整合是其首先具有的特点,这种整合的内涵是丰富的。从科目共性说,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语文学科个性说,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又应是有机融合的。从教科书呈现方式看,组成学习专题,跨文本、超文选,则要求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等等。
  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模块的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在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关键词最为重要:(1)灵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个教科书,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2)情境。应当强调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 这样,各种要素才是流动的、活跃的。(3)生长。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每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
  
  4.引导学习
  学会学习,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主题词,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这些要求,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要从学生精神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出发,选择文质兼美的大家名篇,教学内容本身应当对学生形成“磁力”、“魔力”,让学生为之吸引。在呈现方式上,应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创新呈现方式,构建对话平台,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开放
  倡导开放,首先指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应当让学生触摸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经典,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熏陶。
  倡导开放,也指教科书编写要体现生活化、综合化的理念。要融通语文和生活、社会的关系;要柔化科目之间的界限,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沟通语文学习与网络世界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语文真正走向大语文。
  倡导开放,还指教科书体系不是凝固的、封闭的,不能全部是规定性的。它应该“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6.立体构建
  整体架构的立体化。构建立体开放的教科书体系,首先着眼于整体,应体现:(1)体系建构的立体感。必修部分侧重在基础性、均衡性,选修部分侧重在多样性、选择性;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选修部分仍然坚持这样的基本思想;选修部分横向为五个系列,纵向则兼顾文学、文化发展的流脉,都有助于体现立体感。(2)模块构成的有机性。从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出发,把握必修与选修、选修各个系列以及教科书各模块应有的位置,在模块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使每个模块都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3)理念与目标的一致性。在不同部分、系列和模块之间,坚持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写的理念、目标贯穿始终,增强教科书体系本身的凝聚性。
  基本结构的专题式。对教科书进行综合立体的设计,以专题方式呈现,在专题内部,采用板块式的组合。这样就突破了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为教学提供了宽阔的立体空间,使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思想得到落实。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前论及,教科书编写强调整合理念。从课程内容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各种体类的文本,阅读专题组合的文本和图片、图表、漫画、网络信息、光盘资料等,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课内学习和课外的语文生活,学习材料的呈现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等等,都应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必修部分体系
  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3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有“人与自然”的内容,“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加星号的四个专题,着眼点是语言文化,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
  
  2.专题结构
  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
  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向青春举杯”一眼便知这个专题围绕青春话题展开。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如“像山那样思考”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
  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高中新课改提倡两节课连排,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拓展关系。如前所举,“像山那样思考” 由“谛听天籁”(选文为《江南的冬景》、《晨昏诺日朗》),“感悟自然”(选文为《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湖山沉思”(选文为《寂寞》、《像山那样思考》)三个板块构成,就体现了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化。“向青春举杯”由“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组成,则勾画出活动体验的不断拓展。
  积累与应用: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栏目的内容安排是(“写作实践”除外):
  1.背诵《赤壁赋》。
  2.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的理性思考。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
  3.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本专题的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虚词,如“之”、“其”、“于”、“因”、“乎”、“也”等。这些虚词也可以在《师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捕蛇者说》(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桃花源记》(陶渊明)等文章中找到。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们的不同用法,制作“虚词学习卡片”。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留心这些虚词是否还有其他用法,是否还有其他虚词出现,随时总结,丰富卡片的内容。
  4.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教科书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口语交际、小练笔大多是结合专题具体情境安排的。每个专题在“积累与应用”安排一次大作文。总体设计是突出:(1)有机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利用“在场”特点,激发引导学生写作;(2)选择性,给多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作,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体系性,多专题的写作实践,和其他口语交际练笔的题目,经多轮整合,使必修部分“表达与交流”得到具体落实。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其实编者“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是更追求自然、熨贴而已。仍以“像山那样思考”“写作实践”的作文题为例,我们相信,学生会喜爱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情境,会乐于动笔,享受写作的。
  从下面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民乐《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日出印象》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像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会更广阔。你看过东方喷薄的日出吗?你仰望过头上灿烂的星空吗?你有没有注视过辽阔的地平线?……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小品。
  (3)美洲有一种巨杉,能长到百米之高,屹立几百年,可是它的根却只在浅土层,为什么强风也吹不倒它呢?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树成群生长,它们的根须是缠结在一起的。
  蜜蜂的蜂窝构造精巧,房孔都是正六角形,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模式建造的。
  人们还注意到,粮食作物很少开绚丽的花。
  ……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令人惊叹,人们经常地从大自然得到启示。请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作文。
  
  3.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板块名称则兼顾教学与学习方式建议,如“向青春举杯”的目录安排是:
  


  部分专题根据需要采用了混合型的方式,如“和平的祈祷”三个板块,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方式。
  选修部分教科书在专题结构和学习方式引导方面,参照必修部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同时又因系列、模块的具体特点而定。
  
  三、教科书主要特色
  
  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教科书不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而是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
  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等),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
  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
  
  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的,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教科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合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话题。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话题的要素,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及相关学习材料体现的。编写组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在必修部分的教科书中,第一次入选教科书的文本超过了50%,而且大都是大家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编写组还从新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一些传统课文做了独到的解读和新的开掘,将其整合到相关的专题中,赋予这些文本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为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科书在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编写组十分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人文话题统领,使每个专题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每个专题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并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人与社会”部分,设置了四个“语言文化”专题,分别重点指向文章的修改、作品风格的体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言文阅读及古汉语知识的梳理等几个方面。在所有专题的问题或活动的设计上,都力求语文点和人文点的契合。“积累与应用”则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
  
  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编写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明确提出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建议。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和平的祈祷”是一个包含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的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选文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文本研习”的设计是:
  (1)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流。
  ——“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文为《安妮日记》),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其“活动体验”的设计是:
  (1)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
  (2)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3)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
  (4)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
  教科书新颖而灵活的呈现方式,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必修部分教科书前四个模块各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有多个学习板块,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有的专题部分板块设计两种以上的学习方案,以供教学时选择;第五个模块根据高中第二学年的教学实际,设计了六个专题,选择性更强。教科书的学习板块以及学习方案、活动方案、题目设计均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教师、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在教科书提供的模块、专题、学习材料、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和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教学。
  
  四、教科书编写的几个相关问题
  
  1.组织建设
  教科书编写,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编写组选人,以有公益之心为第一标准,以学术领先、人才互补为基本准则,将一批真正有志于语文教育改革的专家、老师吸引到一起。编写组成员有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社科院、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机构一批专家学者和中学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进入编写组的中学教师大都有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中的多位同时也是作家、评论家、课程专家。著名作家流沙河、叶兆言、毕飞宇也加盟编写组。这支特别富有战斗力和奉献精神的队伍是教科书能够编写成功的关键。同时,编写组还有一批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专家顾问指导。有些模块在编写过程中征求海外专家的意见,如《〈论〉〈孟〉选读》提纲曾请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席杜维明先生审阅。
  
  2.工作机制
  教科书编写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编写组对新课改主要文件反复学习,力求吃透精神。编写组核心成员自觉要求自己不仅仅是学科教育专家,也要努力做一个课程专家。近几年,编写组一些成员在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研究新课程的著作。对新课标的学习、讨论更是认真的、持续的。这些都有力保证了教科书的编写“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编写组部分成员曾参与洪宗礼老师“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撰写过语文教育专著和大批论文。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组织专题研究,逐个形成共识。深入的研究给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编写组还将结合编写和实验,组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十一·五”课题申报,并与江苏母语课程研究所、江苏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紧密合作,与一切有志于语文教育改革的专家、老师合作,共同探索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之路。
  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编写组注意听取基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进入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曾多次征求老师的意见和高中学生的意见。编写组多次组织试教活动,以便更加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些都使教科书编写和修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构建教科书的辅助体系
  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资源,为了切实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必须加强教科书辅助体系的建设。编写组围绕教科书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第一批包括学习与评价手册,语文读本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编写组十分重视用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指导相关编写工作,力求更大气一些,更实用一些,更精致一些,更开放一些。编写教学参考用书,要求“教学建议”能把教科书渗透的对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化为老师的教学思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读本每个板块由导语、文本、资料链接、思考与感悟四个部分组成,强调四个部分要共同组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感悟与思考”。“学习与评价”注重体现新语文课程评价的思想,体现考试评价改革的新精神、新趋向,将各项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力求不但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培养学生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在题目的设计上,提供“研习”的方法、“探究”的思路、“活动”的形式。每个板块的“学习过程评价”是编写组十分重视的部分,相信老师和同学们真正用起来会有收益的。栏目设计的基本格式如下(以《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为例):
  (见下表)
  


  教科书的辅助体系远不止这些,编写组现在抓紧建设的,有专门服务高中语文课改的杂志、网站,特别是正在着力抓好培训队伍、研究队伍的建设,我们欢迎一切有志于此的老师们积极参与,以使教科书能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并由此产生了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物质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如今,
德国时间2012年7月6日,徐工集团欧洲有限公司奠基仪式在德国克雷菲尔德市隆重举行。徐州市代市长朱民,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市长Gregor Kathsteds先生,德国北威州经济贸易及手工
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有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的效果。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意记忆。宋朝有
学语文好学,但学好语文很难。笔者认为只要对语文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学不好,作为老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带着兴趣去学语文,就能学好语文。爱因斯坦
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测定了相同条件下国产山楂活性炭和美国椰子壳活性炭在水中搅拌预处理结果、球磨强度和在石英砂介质中搅拌磨损情况,同时研究比较了两种活性炭的吸金速度、
The influences of circular-ring turbulators (CRT) and twisted tape (TT) swirl generators on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ressure drop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在学前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对推动幼儿素质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然要求,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只
上课铃声响了,几个正在叽叽呱呱“杂耍”的“小猴”迅速飞回了座位,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班主任老师快步走进教室,打过招呼后,环顾了一下四周,严肃地说:“听说我们班306宿
十一、运动小超人自从董咚咚谈笑间击溃了啤酒肚,欧阳圆圆对他的崇拜之情,就犹如黄河泛滥,滔滔不绝。原来,董咚咚让他老爸的员工每人去超市买一朵最便宜的花,每次去都用一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也是社会历史与文明发展的见证。不同时代的建筑群体,是人们纵览一座城市历史的最直观印象。在西欧,每一个有价值的建筑都得了有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