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消解-离子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法测定土壤中的六价铬

来源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碱消解土壤溶液提取土壤溶液中的六价铬,用离子色谱(IC)进行分离,有效避免了高盐及焰色反应的干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 P-M S)法进行检测.研究了消解液使用量、消解温度、消解时间等因素,测定结果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称样量为5.0 g,消解液40.0 mL,磷酸缓冲溶液0.4 mL,无水氯化镁0.4 g,消解温度在90~95℃范围内消解0.75 h能保证土壤中六价铬的完全提取.方法检出限为0.01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3.5%,土壤标准物质的回收率为92.4%;与FAAS法(检出限0.35 mg/kg,精密度为6.3%)相比,检出限更低,精密度更好,抗干扰能力强;通过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统计学检验,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方法适用于土壤中低浓度六价铬的测定.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心脏术后患者视幻觉症状发生情况及体内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接受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次或第2次排便、术后6~8 d进行微生物分析和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组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CFAs.术后1周进行视幻觉评价.结果 21例患者中,视幻觉3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和第2份粪便样本的微生物总数显著降低(P<0.05).在专性厌氧菌中,第一次术后
目的 观察英夫利昔单抗(IFX)联合酪酸梭菌对克罗恩病(CD)患者炎症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44例轻至中度CD患者随机分组,剔除3例,剩余观察组21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IFX治疗(第0,2,6,14,22和30周,5 mg/kg,注射一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40 mg,一天三次),疗程30周.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炎症活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克罗恩病炎症活动指数(CDAI)、C-反应蛋白(CRP)、血沉(ERP)及血内毒素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L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临床特点、病死率及其28 d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76例肝硬化合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感染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感染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76例患者共分离出290株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35.2%)和肺炎克雷伯菌(44.5%),其中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两组对象组间及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结果 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粪便样本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富度
目的 探讨复方大黄灌肠液对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血液透析,降压、降糖、调节饮食,改善贫血),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大黄灌肠液进行灌肠.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OTUs数量、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均无
目的 探讨培菲康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新生儿CMV性肝炎患儿10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MV-免疫球蛋白M(IgM)及CMV-DNA转阴率、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样真菌、肠杆菌)、免疫功能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2DM患者数量不断增加.T2DM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年龄、种族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其中短链脂肪酸起着主要作用.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能通过调节食欲、影响胰岛素分泌以及改变T2DM患者的血糖来影响发病过程.因此,通过调节体内的短链脂肪酸有望成为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导致T2DM发生的肥胖是外部因素所致,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身体内部因素同样是导致肥胖的诱因之一.人体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肠道中的特定菌群可能促进肥胖、炎症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最终诱发T2DM.这使得肠道菌群及其在T2DM中的作用以及肠道益生菌的潜在治疗价值成为T2DM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T2DM患
人体的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吸收场所,也是大量微生物生存的家园.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其多种生理功能离不开复杂多变的肠道菌群和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等)的参与.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除参与维持人体肠道黏膜免疫屏障、调节体液及电解质平衡以及为肠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外,还与肠道动力调节有关.本文就短链脂肪酸在肠道动力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短链脂肪酸与肠道的互作关系,维持肠道的机械屏障,从而为探索肠道相关动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 分析乳杆菌属细菌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IN患者137例,根据组织学病理结果分为CIN Ⅰ组(84例)和CIN Ⅱ、Ⅲ组(53例).选择同期100例宫颈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阴道菌群数量.根据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数量将患者分为高数量组和低数量组,比较2组患者阴道菌群数量.结果 CIN Ⅰ组患者阴道厚壁菌门数量低于CIN Ⅱ、Ⅲ组和对照组,而放线菌门数量高于CIN Ⅱ、Ⅲ组和对照组(均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