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整体备课,统筹兼顾
  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能否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完成预期任务,备课是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讲什么?一堂课该怎么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只是教学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要搞好教学,还须整体备课,统筹兼顾。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与其他事物毫无任何联系的事物。”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再说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英语教材知识连贯性较强,教学需要一步一脚印,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做到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逢源。在假期中我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熟悉了初中学一至三年级的英语教材,逐渐理顺所教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统筹兼顾,心中有数。另外我还习惯将该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安排成一节小结课,所谓“温故而知新”,这对学生巩固和消化已学的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2.用英语教英语,创设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用英语教英语,尽量使用较简单、生动的英语和学生进行沟通和指导,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有人不免会问:“对于英语懂得不多的初中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课?”的确,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头开好了,以后的教学就顺利多了。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课堂上使用的口语可尽量选用课本上的交际语。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灵活的运用。对初一级的学生,教师可很随意地招呼他们“Morning(早上好)”,学生迟到了,要求他们说“Sorry,may I come in?(对不起,我能进来吗?)”,如考试前、比赛前祝他们好运“Good luck(好运)”,他们的成绩不错时,可表扬一下:“Well done,everyone(干得好)”……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就可以把英语相关联的课堂用语,生活用语集成一小册,常用、活用,在运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当然用英语教英语并非简单的口语交际,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声、光、电、色等辅助手段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还可以用彩色挂图、实物、眼神、表情、动作等加以配合来表演情景对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英语不需利用母语就直接理解对话内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理解对话,用英语吸引学生。事实证明将课文巧设于情景中,以扮演角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英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一种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乔姆斯基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英语语感之于学习者而言,就如乐感之于舞者、灵感之于作家、美感之于画家、球感之于竞者一样,对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有着神奇的推动作用。
  语感是建立在听说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英语的语感,我首先要校正自己的发音,然后借助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和多媒体教学光盘,要求学生反复模仿,指导他们注意句子的升降调、连读等朗读技巧,培养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抑扬顿挫”的地道的英语口语。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在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下,学生们把听、读、背时输入的大量语言形式、文字符号共同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英语的语感才得以慢慢形成。语感培养起来了,理解力也就水涨船高,语言表达也更流畅自如,学习英语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势必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的教与学也势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瞬息万变,英语作为最重要的语言信息载体之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加强语言交流是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因素,借鉴、吸收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探索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收稿日期:2011-03-10
其他文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期刊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方法,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   用好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感。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习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讲《变色龙》时,
期刊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期刊
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
期刊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被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那我们的教学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既活泼又好动,为有效提高其注意力我潜心研究韵律诗,针对所教内容设计不同种类的轻松愉快、节奏感很强的歌谣。如在教
期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建立并优化这块主阵地呢?是数学教师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此观点仅供参考。   1.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
期刊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1.采用多维教学
期刊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
期刊
学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巧妙而恰当的学案,不仅能使教师顺利授课,学生接受自然,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就如何设计学案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1.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案  设计学案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高考说明,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