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的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优质高等学校和高校规模分布较为不均,存在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差异较大的状况,而研究1999年和2011年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不断加剧。
  【关键词】高等学校 区域布局现状 变动分布
  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优化院校设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区域布局的不平衡现状,国内出现了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肖玲,2002;王清莲,2009;姜晓坤,2010;刘六生,2011;张平安和宿金勇,2012),探究了省级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布局差异及其问题;部分学者以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这三大区域之间高校布局的显著差异(戴井冈等,2005;李晓霞,2008;沈鸿敏和刘求实,2008;高军慧,2011;张茂龙,2012)。但是,目前很少有文献以市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本文在搜集1999年、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校区域布局以及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差异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数量的区域布局。2011年我国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城市达到24个,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极发达的地区,共计1241所高校,占全国288个城市高校总数的比重为52.45%。这24个城市覆盖了东、中部的所有省会城市(除海口外)和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4个西部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南宁)、1个直辖市(重庆)和东部港口城市大连。这反映了我国高校一方面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另一方面东、西部省会城市之间在高教资源的拥有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拥有高校数量在10~20所之间的20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占13个、4个、3个,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偏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并且大多数都是我国东部的副省级市以及仅次于省会城市的地级市。
  其次,拥有高校数量在5~10所之间的65个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广东、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以及中部六省,西部除了四川外其他省份分布较少。
  最后,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173个城市中,西部占67个,多于东、中部。但这些城市高校的数量少于东部,高于中部。这67个西部城市平均高校数1.72所,不仅低于东中部,而且低于这173个城市的高校平均数。
  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目前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分析2011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布局现状,发现东、中、西部城市的高职专科院校数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48.67%、27.95%和23.38%,即全国有将近一半的高职专科院校分布在东部。
  东部的高职专科院校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如苏州、无锡、大连、青岛;而拥有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在5~20所之间的城市,华南、东北分别只占5个和3个;华东和华北的高职专科院校分布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东北和华南的院校分布还是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这说明其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与整体高校布局相一致,仍然不协调。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皆在20所以上,拥有高职专科院校数在5~10所之间的中部城市有6个,有42个城市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数都在3所以下。西部87个城市中有65个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在3所以下,这反映了西部城市高职专科院校向省会城市聚集的特点比中部更明显。
  我国优质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本文通过考察“985工程”院校和“211 工程”工程学校所在地区的布局来反映优质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算上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的情况,我国共有116所“211工程”高校,其中包括39所“985工程”高校,其中东部有26所,占全国总数的66.67%;中部6所,占总数的15.38%;西部7所,占总数的17.95%。
  优质高等学校的分布也存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整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像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这样的超大城市,河北、山东、广东、福建等优质高等学校偏少;总体上中部的优质高等学校数量低于西部,而且主要分布在武汉、长沙、合肥这3个省会城市;西部地区的优质高等学校集中分布在成都、重庆、西安这3个西部中心城市。
  我国高校规模的区域布局。本文选取的2011年全国288个城市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相对指标(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城市总人口),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全国各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400人以上的32个城市几乎包括了所有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24个城市(除上海、石家庄),这反映了这两个指标具有很高程度的一致性。
  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200~300人之间的城市,如淮南、马鞍山、舟山、东莞等拥有5所左右高校数量的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相对较少,也出现了这一指标值较高的现象,而且这些城市大多属于东、中部地级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的61个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广东、辽宁、山东、江苏和浙江,以及中部的六省,西部大多数城市与东、中部城市差距较大;区间在0~100人之间的162个城市与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173个城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162个城市可以算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地区。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析
  通过对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发现了我国城市之间高校分布的差异,但这仅仅是静态的分析,因此本节着重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布局的变动趋势。本节采用1999年和2011年的全国城市高校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两个指标,重点分析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
  我国高校数量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1999年和2011年期间,我国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城市数增加了19个,高校数增加了1039所。1999年,高校数量超过30所的5个城市共有高校202所,占全国城市高校总数的19.67%;2011年,高校数量超过30所的24个城市的高校数占全国城市高校合计数的比重为52.45%,这也反映了在此期间我国的高校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状况,尤其向东、中部省会城市集聚的趋势。拥有高校数量在5~10所之间的城市数从28个增加至65个,高校数量也从162所增加至394所,这些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水平中等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东、中部的地级城市,西部城市明显偏少。这也反映了近十几年来,东、中部不仅大城市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中等城市的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是西部城市的高校明显聚集在像成都、重庆、西安等这种大城市,其他的中小城市的高校规模扩张缓慢。从1999年至2011年,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城市数虽然从182个减少至173个,但是高校数量从290所增加至360所,这些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水平中等偏下的城市,且基本上都是中小城市。
  我国高校规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析。从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高校规模区域布局在1999年和2011年的变动情况。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400人以上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300~400人之间的城市多数是华东和华北的经济社会较发达的二线城市,而东北、华南和西部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一些省会等大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的城市数在13年间增加了7个,增幅较小,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的辽宁、广东、山东和江苏,中部六省增加幅度最大,西部除了四川、重庆外其他省份分布依然较少。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0~100人之间的城市数从138个增加到162个,其中,东部城市减少了3个、中部增加了6个、西部增加了21个,期间增加的城市基本上都在西部,在这一区间的城市布局也从东多西少演变成了如今西多东少的局面。总体来看,13年间,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以上5个区间的城市数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问题分析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张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层次结构方面都实现了巨大飞跃,区域布局也日趋协调,但是,纵观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的现状,仍然与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问题。
  高校布局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的局面仍然存在。我国高校一方面集中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我国东、中、西部省会城市之间在高校资源的拥有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东、中部的省会城市的高校布局相对较为均衡,而西部的高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这4个大城市,其他的省会城市高校布局相对较少。
  高等学校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国城市合计拥有高校数为2366所,其中本科院校1121所,高职专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2.62%,高职专科院校迅猛增加,折射出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各类学校不顾自身定位纷纷开办热门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本科院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脱离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增设热门学科、热门专业,直接影响了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
  优质高校资源区域布局的不均衡。“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集中分布在华东的上海和南京、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华中的武汉和长沙、东北的哈尔滨和沈阳,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研究性大学布局较少,而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的“211”工程院校大多是1~2所。此外,西部又集中分布在成都、重庆和西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拥有的优质高等学校资源相对较少,除广州有4所外,其余城市均无分布,这与珠三角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脱节。
  高校布局向地级市延伸存在区域不均衡。2011年我国288个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指标的平均数为185.44人,而全国有162个城市的这一指标值皆低于100人,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57个、44个和61个,西部的城市最多,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布局向地级市的延伸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此外,仍然有5个地级市至今无高校布局,58个地级市仅仅拥有1所高校,并且西部城市占到70%以上,显然这已经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
  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引导我国高校分类办学和合理定位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必须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并适当进行政策的调整,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调整力度。
  合理控制我国高校集聚在大城市的规模。我国的省会等大城市一般都是某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因此,高校资源向这些中心城市集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国高校高度集聚在省会等中心城市仍有逐步加剧的趋势。所以,本文建议要合理控制我国高校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的规模,不能过度增加,这些中心城市的高校调整应该重点放在结构、层次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层次结构。华东和华北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建设与本科院校类似,要重点放在内部的优化和调整上,在办学质量上做文章;而华南和东北的地级市要依据当地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专科院校,不能盲目扩张。同时,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专科院校布局应该加大对西部地级市的延伸,努力改变西部一些城市至今仍无一所高校的现状。   进一步协调我国优质高校资源的区域布局。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研究型大学的财政投入,保障其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利用充裕资金通过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措施加强自身学科点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同时政府应利用东部地区在经济、科研、人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帮助西部地区研究型大学改善办学条件、调高教学质量、转变管理思路,并在政策层面予以保障。
  继续加大我国高校布局向地级市延伸的力度。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地级市的高校布局相对较为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的高校规模扩张相对缓慢。因此,继续大力支持每一个地级市建设一所或以上的高校的实践,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设置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过于集中的状况,努力实现我国高校的布局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者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学校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FA080069)
  【注释】
  ①肖玲:“广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及其体系优化研究”,《热带地理》,2002年第3期。
  ②王清莲:“江苏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8~64页。
  ③姜晓坤:“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浅析”,《观察》,2010年第7期。
  ④刘六生:“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9~126页。
  ⑤张平安,宿金勇:“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问题研究”,《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⑥戴井冈,邱国华,杜瑛,贺绍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⑦李晓霞:“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问题研究—以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6~27页。
  ⑧沈鸿敏,刘求实:“我国高校地区分布非均衡问题及其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⑨高军慧:“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0~35页。
  ⑩张茂龙:“ESDA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9~61页。
其他文献
【摘要】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三大优良作风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思想路线有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批评和自我批评”体现了党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三大优良作风 历史必然性 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进程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三大优
期刊
【摘要】近年来,惠农政策对农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原本单一的村庄迎来了多元转型,村民对惠农政策的心态发生了现代性变迁,对惠农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且评判标准和关注重点也都发生了偏移。为此,惠农政策应顺应多元的村民变化和社会转型,借助多元的社会力量,对村庄和村民的发展权重新做出考量。  【关键词】村民 惠农政策 绩效 现代性变迁  2003年以来,经济发展引发的农民流动、农村空壳化现
期刊
网上信访是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信访方式  近日,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这对于便利上访人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应用高科技技术拓宽信访渠道,信访人不需要亲自来信访机构,就可以在网上行使上访权利,既可以减轻信访群众的车马劳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京信访量。相较于以往信函邮寄的上访方式,网上信访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而且能保障信访机关及时收到信访材料,便于及时处理信访案件。从信访人角度来说,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的个案访谈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既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整的现代性”的大环境问题,也有大学自身的小气候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还与宗教文化自身的价值与传承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 宗教信仰 现代性 跨学科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特别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浪潮的不断向前推进,中
期刊
【摘要】秦皇岛不仅有着优越的旅游地理环境,而且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在保护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应对之加以合理开发,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较好地发挥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促进秦皇岛和河北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关键词】秦皇岛 民间文化 产业化    民间文化就是以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主体,在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俗、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近年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不合理利用耕地的现象频繁出现,导致目前耕地资源面临危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动员全民力量,形成“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严格依法执行耕地保护制度。    【关键词】黑龙江省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黑土区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问题。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
期刊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农民宗教信仰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结构和信教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河南农民宗教信仰现状,并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宗教在农村被接纳的原因。同时针对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够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农村宗教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 宗教信仰 现状 心理学  著名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曾说:“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
期刊
【摘要】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关键词】农村 弱势群体 权利保护 社会
期刊
【摘要】现代产业演进的规律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河北省作为资源型制造业大省,要强化优势产业支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文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问题 对策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是实现河北省经
期刊
上访者 地方 中央  大量底层民众“越诉”表明社会治理的过程出现了缺陷  在我国封建时代,底层民众的“越诉”(也称直诉或上控)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百姓的各种越诉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者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诫和惩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