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56例下肢长骨骨折的对比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5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组间发生率比较,加压交锁钉组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比较,加压交锁钉组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是加压交锁钉的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的整体骨愈合的速度较快。
  【关键词】 加压交锁钉; 静力交锁钉; 下肢长骨骨折; 疗效
  研究报道[1]显示,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均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5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5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5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中男31例(55.36%),女25例(44.64%),平均年龄(35.13±7.11)岁。入院治疗时间2~10 d,平均住院时间(4.53±2.24)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加压交锁钉组和静力交锁钉组,每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平卧体位,切口长度因人而异。首先清除骨折端血肿及坏死组织,将较大骨折块临时复位用固定钳固定。患肢屈髋屈膝90°,在髌韧带的内缘作一纵切口,长约5 cm;暴露胫骨结节斜坡,用三角形手柄在斜坡中点刺入骨髓腔,并扩髓,用髓腔扩大器扩髓至比主钉直径大1 cm为止。扩髓应注意保持与髓腔轴线一致,近端勿穿破后侧皮质损伤胫后血管及神经,在测量好长度后置入主钉,此时应注意主钉不要穿破胫骨下关节面进入踝关节腔。手术台旁拍片证实粉碎骨块已复位后,用直径为1 mm的钢丝捆扎固定。最后,置入远近两端锁钉,远端只能安装1枚锁钉,拧入钉帽。缝合各切口,放置引流,无菌包扎,术毕,取去止血带。其中,加压交锁钉组与静力交锁钉组分别置入的是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术后次日嘱患者主动行患肢膝、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术后每月复查X线平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练习行走[1]。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对位对线良好,患者固定6周可行走,无并发症及后遗症。良:骨痂形成,轻度畸形愈合,患者固定6周尚可行走。差:骨折愈合不良,对位对线差,患者6周后仍不能站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加压交锁钉组伤口感染0例,骨折移位缩短1例(3.57%),锁钉髓钉断脱0例,骨折迟延不连1例(3.57%),脂肪栓塞1例(3.57%),总发生率10.71%;静力交锁钉组伤口感染1例(3.57%),骨折移位缩短1例(3.57%),锁钉髓钉断脱3例(10.71%),骨折迟延不连2例(7.14%),脂肪栓塞1例(3.57%),总发生率28.57%。加压交锁钉组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固定疗效 加压交锁钉组优28例,优良率100%;静力交锁钉组优25例(89.29%),良2例(7.14%),差1例(3.57%),优良率96.43%。加压交锁钉组优良率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长骨骨折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现象[2]。一般情况下,患者并发的主要临床症状与表现是患者骨折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有些患者的局部还会伴有肿胀和淤斑,会对患者的日常行动带来不便,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的丧失,如果对该病不能给予及时准确的治疗,及时恢复则也会有机会出现一些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3]。因此,对于下肢长骨骨折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
  国内外相关的临床实践报道结果显示,在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均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4—5]。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属于髓内锁钉系统,其作用原理基本都是通过髓内钉和两端的横向锁钉对骨干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也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由于髓内钉钉尾结构存在的差异,从而导致静力交锁钉横向锁钉不能实现滑动,因此来说这种方式属于静力固定。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这种方法对于粉碎不稳定性骨折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抗短缩作用。加压交锁钉的治疗原理实际上是在静力交锁钉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整,髓内钉钉尾内有一纵向螺旋加压钉,通过螺旋加压钉的作用可以推压近端横向锁钉,可允许骨折断端压缩达10 mm使骨折面间加压[6—7]。这种方法对于无缺损的粉碎性、稳定性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8]。
  本文的研究数据显示,组间发生率比较,加压交锁钉组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比较,加压交锁钉组优于静力交锁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疗效较好,但是加压交锁钉的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的整体骨愈合的速度较快。
  参考文献
  [1] 刘瀚霖.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50):77—78.
  [2] 阿力木江·麦苏木,吾斯曼·阿布都外力,艾尼·库尔班.外固定架、A0加压钢板、交锁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67—68.
  [3] 马克,范晓宇,高山,等.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0):815—817.
  [4] Forward D P,Doro C J,O’toole R V,et al.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 locking plate,a nail,and a 95 degrees angled blade plate for fixation of 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2,26(6):334—340.
  [5] 言湛军,郑祖根,王以进,等.交锁钉与加压钢板固定尺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0):771—773.
  [6] 依明·刀来提.无X线引导行交锁钉加压内固定股骨下段48例报告[J].首都医药,2008,15(16):20—21.
  [7] Heiney J P,Battula S,O’Connor J A,et al.Distal femoral fixation: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retrograde nail,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and prototype locking retrograde nail[J].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2,29(3):21.
  [8] 王纪亮,杨晓红.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50—51.
  (收稿日期:2012—06—29)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一、银行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过去,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封闭式的产品经济,银行的金融活动也仅局限于国内,因而,银行干部的保密意识一直比较薄弱,且保密工作重点也仅限于对内的文
【正】 盐都县原为盐城市郊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区设立盐都县。全县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总人口近90万。盐都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原来是江苏省的重点管理
近悉,不少金融企业先后对本单位职员普遍实行保人制度。规定凡本行职员一律实行双人担保制度,补办担保人手续,并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保证金。担任保人必须具备政治条件和一定
小朋友,你有彩笔吗?你可以拿出你的彩笔,按要求给下面的数字涂上颜色。
初夏,走进辰溪县鑫富油茶专业合作社种植的660多公顷优质高产油茶生态示范基地,广袤的山野,一望无垠的油茶树,宛如一块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村前屋后、山坡地头。气温虽热,但感觉更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为马寅初平反以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人口科学获得巨大的发展,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推行计划生育,制订人口发
“看到那只小白鹤和它的双亲都健在,我的眼泪忍不住下来了。”
【正】现任国家统计局咨询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第四届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的孙兢新同志是一位长期从事中国人口统计和人口学研究的专家,也是被国内外
余锦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水口嘹望台嘹望员。自1978年以来,他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生活环境艰苦,独自忍受着孤独寂寞,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守护着3万多公顷的森林,创造守区内3
【正】金秋的九月,本是收获季节的开始,而他,一位慈祥和善、乐观达意的老人,却在鲜花掩映中悄然仙去——我刊副主编,原广东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