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f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城镇化进程,有效率、有活力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人民币经济。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城镇化过程中,只有厘清若干重大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发展服务业的依托
  城市化的比例即城市人口的比例是联合国确定的重要发展指标。全球70多亿人口,有50%以上住在城市里。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立足于农村还是城市争论不休、摇摆不定。推进新型城镇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可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分工协作,从而获得集中经济;降低基础设施的成本,提高其承载效率,集中信息、商品物资,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工作、创业机会比农村多,利于农民干事创业。從现实的问题讲,孩子的上学、年老时的看病,农村非常不方便。另外,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效益、效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依托就是城镇化带来的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密集的人口容量,这在农村很难做到。服务业是消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目前,由于服务业不发达,大量农村青壮年闲置在家,既不利于农村规模化经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污染的治理。我们不能逆规律而行!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一方面靠出口拉动。出口拉动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代价。另一方面,搞投资拉动。2008年、2009年的教训是比较深刻的,当时发行了很多人民币,导致物价持续上扬、房价暴涨。因此,中央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强调,要从过去外需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
  拉动内需主要依靠增加消费需求,但是消费需求从何实现?内需从哪里来?推进城镇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有两大事件,一件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件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我认为,低收入人群到城市里谋生,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人口、市场、工厂、生产要素的聚集,本身就是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另外,人口一旦增加,就需要对城市进行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商店、医院、学校等建设,从而提供就业、就医、就学保证,整个建设过程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而且一旦农民进入城市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就会带来消费的增长。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形成
  现代社会的城市形态
  推进城镇化的第一个目标是增加城市的数量。我国城市数量太少,才660多个,有些县城虽然已经达到20多万常住人口了,却还被称为县。虽然美国只有3亿多人口,却有很多城市。在很多国家,几万人也是个城市。我们未来能不能有7000座、10000座城市呢?新型城镇化的第二个目标是从体制上把城市和乡村分清楚,市、县分开。市就是市,县就是县。农村由县管,城市不去管庄稼。新型城镇化的第三个目标是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镇、城市体系。既不能一味地强调大城市,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大城市而发展小城镇。发展什么规模的城镇和城市,应该由市场调节,由人口的流动解决。政府只能引导,但是绝对不可能主导。政府只要做好配套,做好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统筹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统筹推进、地面建筑和地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就可以了。新型城镇化的第四个目标是形成中国的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发展比较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带、城市群、都市群。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形成网络性的城镇化,或者城市网络,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节点。高速公路、铁路把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就是现代社会的城市形态。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两大难点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搞房地产、修马路,更不是卖地。一些地方通过政府卖地实施土地财政,大量投资房地产,或者搞行政中心,建一些政府大楼、新区、高尔夫球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只是建设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土地财政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难点:
  第一,如何建设一个创业型、充满活力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把集体主义和个人奋斗结合起来阐述“中国梦”的。他指出,在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就能出彩、就能成功。因此,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鼓励进城的人有创业精神。要实现这个目标,两项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一是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把义务教育从9年扩大到12年,给每个人公平、同等的能力。不能因为穷人上不起高中、大学,从而导致富人的能力比穷人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过去的城乡贫富差距就会在城镇新移民的代际之间进行转移、继承。二是形成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制度。政府要创造条件,保障绝大部分人只要有能力、勤奋努力就能成功,这里主要指创业的准入条件、政府监管、税费水平等创业环境。如果政府设置的准入条件特别高、税费特别多,那么底层人士就失去了向上流动的通道。只有这个通道顺畅,才能产生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中产阶层。
  第二,如何用多种方式解决就业人口的住房问题?目前,我国有3亿多人在城里租住,很多人将收入的40%交给房东,从而形成房东和房客两个阶层。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租房子住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住房问题如果继续这样延续下去,那么未来必定会导致社会的撕裂,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
  政府要采取一系列综合办法,使居民的收入增长快、房价上涨慢,把房价稳住,让老百姓买得起房子。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允许小产权房、集资建房等形式存在。我认为,这不是小产权房是否合法的问题,而是保证几亿人住上房子的大事。既然如此,就需要变换思路,采取多种渠道,不要只建价格昂贵、农民买不起的商品房,而不去寻求其他出路。只要老百姓能住上房子、能安居,就是政府最大的目的。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调整、改革土地制度
  新型城镇化首先遇到的是土地和住宅,所以土地制度改革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是绕不开的。如果一大堆农民被剥夺利益,而房价又偏高,那么城镇化就走入死胡同了。因此,调整改革土地制度的第一要务是扩大土地供应。在不破坏湿地、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改造出几亿亩地满足城镇化用地,而且还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二,实现权利平等、等价交易。我们现在的土地有个人、集体和国家三种所有制,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它要求不同所有者之间遵循权利平等、等价交换原则,但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并没有按照这个原则执行。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没有合理的理论基础,而是表现为政府廉价征收农民土地,进行暴利倒卖。因此,要保护农民的财产利益,在征用宅基地、土地的时候,应给予他们合理的补偿,让进城的农民能有一部分钱到城市里买房子。第三,全部土地国有化,延长土地年限,明确土地产权,确权发证。土地全部国有是必须的,但是使用期要延长。农民的耕地、林地、宅地可以继承、入股、抵押,并通过办证明晰产权。第四,废除现行土地拍卖制度,土地平等入市、挂牌交易,按市场价格等价交换。政府把群众的土地廉价收购来高价拍出去是不合理的。最近,国土部在进行改革,一些省份试点集体用地直接进入建筑市场,这个方向是对的,要尽快在全国推广。第五,废除土地出让金,改为土地交易税和房产税。土地出让金是向穷人征税,房产税和土地交易税、不动产交易税是向富人征收。一定要把政府收入的渠道扭转过来,改革、废掉出让金,开征不动产交易税和房产税。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综合配套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第一,处理好建设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不能认为只要建好了城市,农民进城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第二,处理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城市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没有产业的城镇化行不通。第三,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不能城市发展起来后,农村没人管,穷下来了。第四,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利益与农民、居民利益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需要六项配套综合推进:第一,扩大土地来源。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把土地来源空间扩大,如果没有地,推进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第二,吸引人口和扩大城市规模。城镇化的目的是扩大城市,把人吸引进来。第三,发展产业。不能城市建起来了,地也有了,却没有产业支撑,多种要素需要相互协同发展。第四,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城镇化推进之后,虽然也发展了一些产业,但是有的产业能增加税收、GDP,却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还是要靠鼓励创业,增加劳动力需求。第五,多种形式解决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第六,改革和调整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农民虽然基本上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到城里后,医疗却并不能接轨。所以,必须建立一种体系、一种制度保障进城农民不能因病致贫,要让他们看得起病。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养老也是一件大事。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考虑公平和正义,也要考虑财力。六位一体综合配套推进城镇化才是正确的思路。
  城镇化是稳定地、持续地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唯一必然的选择。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未来中国城镇人口达到80%,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美好生活。只要解决好若干重大问题,就一定能建设和形成一个人人努力、有竞争、有效率,并有国家兜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責任编辑:戴群英)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苏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走出了一条坚持群众路线、加快科学发展的江苏之路。目前,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如何进一步深化“三解三促”,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认真落实中央统一部署,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紧扣江苏实际抓推进,使“自选动作”有特色,我们认为必须抓住五
期刊
与新世纪以来全党范围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相比,正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点鲜明:一是在活动的指向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在此之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党范围部署开展的重大活动,主要集中在思想建设上,重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如十六大之后围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七大之后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在核心主题的把握上,切准了治
期刊
当今中国人口流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适应与融入的过程。我们通过对苏南五个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的实证调查,深入分析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及相关因素,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的困境  调查表明,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从总体上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无论
期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中新合作重点领域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初步探索出一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与国际经验深入融合、与群众需求紧密对接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一、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  着眼规划超前覆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园区坚持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的方法,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理念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经历了从管制到服务、人
期刊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技术改变自然环境,提供动植物生产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条件,达到有效生产并获得较高产出的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将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  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品种结构,丰富了农业生产的种类,优化了区域布局,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尧有感于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古圣先贤在观察“道”的基础上,把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必须遵守的“德”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也称为“八德”
期刊
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江苏港口物流条件大为改善,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沿海地区正在成为全省发展快、活力强的新经济增长极。江苏应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在深化沿海开发基础上,实施陆海统筹并进、江海联动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一、江苏海洋经济步入后发快进关键阶段  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推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
期刊
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政治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对于国有企业的反腐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性意见和法规,从制度、规章层面对国企领导人员行权履职作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这些约束性规定几乎可以与对各级党政干部的要求等量齐观。  仔细分析,为什么我们党把对国企领导人员的要求与党政干部的要求相等同
期刊
20年前,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临头村基督教信徒的发展态势引起不少党政干部的担忧,因而临头村基督教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宗教工作的一个反面典型。20年过去了,作者带着职业好奇,又来到临头村基督教会。经过走访,与信徒聊天、同基层干部座谈、问卷调查和亲身观察,感触颇深,引发对宗教认识和宗教工作的思索。  一、临头村基督教的前世今生  临头村的基督教是100多年前由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传入,不少老信徒或信众的长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向都市地区大规模人口迁移,成为我国重要的结构性社会变迁力量。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流动范围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管理成为实有人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南地区为例,近年来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张家港、昆山、江阴等),流动人口的数量已大大超过本地人口,因此,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从社会公共安全供给视角出发,基于对张家港流动人口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