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预设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的前瞻性和既定性,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鲜活性。品德课堂的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当生成产生时,便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所以只有改变传统观念,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生动而高效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成;预设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题,同时也应该是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品德课堂上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观念,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很多老师都很怕在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学生会突然打岔儿,让人难以接招,所以总是希望课堂上学生都“乖乖的”,安静地顺着教学预设走下去,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真实,变得索然无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的前瞻性和既定性,而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鲜活性。品德课堂的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当生成产生时,便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生动而高效的教学境界。
二、科学预设,触发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课堂的方向与尺度,失去了它,便失去了学生对课堂实施的反应,生成便无从谈起,课堂也就黯淡无光。预设需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把学习方法用最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预设中既要设计意料中之事,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等。同时也要详尽地分析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问题,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通过课前对学情的充分了解,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预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之事,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因为教学预设水平跟教师的基本素养有着本质的关联,也会随着动态生成的资源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老师之间的个性化教学预设。而精彩的个性化教学才能触动学生的个体感受,引发学生共鸣,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便产生了生成的契机。如何让我们的预设彰显我们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努力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全面地预测教学进程中随时遇到的生成,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练就选择生成良莠的能力以及能及时引导不良生成的本领。
三、把握生成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说精心预设需要老师全面的学科素养,那么精彩的生成考验的是老师的智慧与机智。为了追求动态的生成课堂,我们应该把握生成,尊重生成,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绽放出无穷魅力。
(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独立自主地收集并处理加工各种教学信息,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上经过不同的加工,就会产生各种共鸣,如此,课堂生成便随机产生。
(二)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生成
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品德课堂上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许多的课堂生成就来自这里,并且往往让人惊喜。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合作探究的心理和勇气愈发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因此他们在课堂中质疑的问题也会逐步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倾听生成,发现学生的探究疑点,了解其思维偏差,发掘问题的闪光点。随着和谐的探究气氛不断升温,在老师给学生的层层推进中,让学生产生追求真知的动力,让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合作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以升华,从而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探究天地。
例如笔者在上《我们来造彩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课时,为了探讨彩虹与光的关系,笔者让孩子们边吹泡泡边观察泡泡里的彩虹,当时教室里光线充足,大家都因为看到了彩虹而兴高采烈。一个小家伙突然手舞足蹈地大叫一声:“我有办法让彩虹消失!”原本欢喜的气氛一下子沉静了,大家都看看他又看看笔者。这可是一个好机会,笔者轻轻走到旁边去,摸着他的脑袋问他有什么神奇的妙招。他眉飞色舞地说:“只要把门关上就可以了,我在家试过了!”笔者当即要求拉上窗帘关上门,再重新吹一次泡泡,同时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没啦!”“彩虹消失了!”“没有消失,还有一点点!”课堂气氛再次点燃,笔者顺势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在充足光线和少光的情况下,所看到彩虹的区别。通过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他们初步探索出光与彩虹的关系,有效达成了教学重点。
(三)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生成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教育具有对话性。”想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便要了解课堂的反馈。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阐述的观点便是教师了解学生最快捷的反馈途径之一。课堂的生成往往能通过师生的对话,通过学生的发言,反映出学生的困惑。现代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呈现一种彼此开放的趋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创造出新的火花,焕发着学习的智慧。
四、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发独特见解
学生主体性的道德人格是需要在教育性活动中,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建构生成的。由于儿童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都不成熟,他们的个性体验也会不完善。因此,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独特心声,去发现和珍视他们的感受,让他自信地表达自我,又要对这些个性体验进行巧妙点拨,对课堂教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尊重个体的体验,并不是要完全顺从学生,而是应该对这些新颖的、突发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的问题,整个流程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不能变成随意的聊天,而是要抓住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找到一个突破口,顺藤摸瓜,使学生有所触发。
总之,预设和生成应该是高效和谐课堂上的双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同时摒弃随意性的生成现象。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需要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学科素养,需要老师对自我神话的重新否定的勇气,需要具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心胸和气度。
参考文献:
[1]陈新涛.自由、充分、和谐——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2]陈珍玲.培养小学生大胆质疑的几点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
[3]任国栋.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及措施浅析[J].知识经济,2017(11).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成;预设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题,同时也应该是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品德课堂上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观念,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很多老师都很怕在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学生会突然打岔儿,让人难以接招,所以总是希望课堂上学生都“乖乖的”,安静地顺着教学预设走下去,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真实,变得索然无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的前瞻性和既定性,而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鲜活性。品德课堂的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当生成产生时,便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生动而高效的教学境界。
二、科学预设,触发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课堂的方向与尺度,失去了它,便失去了学生对课堂实施的反应,生成便无从谈起,课堂也就黯淡无光。预设需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把学习方法用最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预设中既要设计意料中之事,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等。同时也要详尽地分析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问题,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通过课前对学情的充分了解,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预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之事,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因为教学预设水平跟教师的基本素养有着本质的关联,也会随着动态生成的资源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老师之间的个性化教学预设。而精彩的个性化教学才能触动学生的个体感受,引发学生共鸣,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便产生了生成的契机。如何让我们的预设彰显我们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努力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全面地预测教学进程中随时遇到的生成,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练就选择生成良莠的能力以及能及时引导不良生成的本领。
三、把握生成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说精心预设需要老师全面的学科素养,那么精彩的生成考验的是老师的智慧与机智。为了追求动态的生成课堂,我们应该把握生成,尊重生成,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绽放出无穷魅力。
(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独立自主地收集并处理加工各种教学信息,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上经过不同的加工,就会产生各种共鸣,如此,课堂生成便随机产生。
(二)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生成
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品德课堂上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许多的课堂生成就来自这里,并且往往让人惊喜。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合作探究的心理和勇气愈发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因此他们在课堂中质疑的问题也会逐步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倾听生成,发现学生的探究疑点,了解其思维偏差,发掘问题的闪光点。随着和谐的探究气氛不断升温,在老师给学生的层层推进中,让学生产生追求真知的动力,让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合作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以升华,从而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探究天地。
例如笔者在上《我们来造彩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课时,为了探讨彩虹与光的关系,笔者让孩子们边吹泡泡边观察泡泡里的彩虹,当时教室里光线充足,大家都因为看到了彩虹而兴高采烈。一个小家伙突然手舞足蹈地大叫一声:“我有办法让彩虹消失!”原本欢喜的气氛一下子沉静了,大家都看看他又看看笔者。这可是一个好机会,笔者轻轻走到旁边去,摸着他的脑袋问他有什么神奇的妙招。他眉飞色舞地说:“只要把门关上就可以了,我在家试过了!”笔者当即要求拉上窗帘关上门,再重新吹一次泡泡,同时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没啦!”“彩虹消失了!”“没有消失,还有一点点!”课堂气氛再次点燃,笔者顺势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在充足光线和少光的情况下,所看到彩虹的区别。通过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他们初步探索出光与彩虹的关系,有效达成了教学重点。
(三)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生成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教育具有对话性。”想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便要了解课堂的反馈。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阐述的观点便是教师了解学生最快捷的反馈途径之一。课堂的生成往往能通过师生的对话,通过学生的发言,反映出学生的困惑。现代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呈现一种彼此开放的趋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创造出新的火花,焕发着学习的智慧。
四、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发独特见解
学生主体性的道德人格是需要在教育性活动中,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建构生成的。由于儿童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都不成熟,他们的个性体验也会不完善。因此,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独特心声,去发现和珍视他们的感受,让他自信地表达自我,又要对这些个性体验进行巧妙点拨,对课堂教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尊重个体的体验,并不是要完全顺从学生,而是应该对这些新颖的、突发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的问题,整个流程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不能变成随意的聊天,而是要抓住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找到一个突破口,顺藤摸瓜,使学生有所触发。
总之,预设和生成应该是高效和谐课堂上的双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同时摒弃随意性的生成现象。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需要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学科素养,需要老师对自我神话的重新否定的勇气,需要具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心胸和气度。
参考文献:
[1]陈新涛.自由、充分、和谐——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2]陈珍玲.培养小学生大胆质疑的几点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
[3]任国栋.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及措施浅析[J].知识经济,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