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了2011最新报告,称中国内地去年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预计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能力的大幅攀升,中国本土的纺织服装品牌如果仍然在举旗呐喊“打造高端品牌”,那真的有些望梅止渴的嫌疑。品牌创新,打造高端品牌,一直是中国企业的追求,但对中国品牌来说,在全球富裕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也是其国内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国内的高收入顾客群体正在把注意力转向非国产的全球品牌。除非国产品牌能迎头赶上,否则它们亦将在与全球竞争者的较量中,失去本国的高收入消费群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部分市场也是低端品牌消费在量上的积累难以达到的。
一向被认为是制造大国的中国,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否被信任虽然仍是重点,但要想使中国不再只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成为贴着中国标签的名牌,这个路究竟还有多远?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发达国家的眼中,是如何看待中国品牌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品牌》一文,为我们作出详细的阐述。“在2010年2月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富裕市场上总共1230名消费者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不同种类的中国品牌产品的接受意愿有所不同。接受度高(40%及以上)的产品类别包括电脑相关用品、家用电器、个人电子产品、服饰和体育用品。接受度中等(25%~39%)的产品类别包括食品、汽车、奢侈品和个人护理产品。接受度低的产品类别(25%以下)包括含酒精饮料(啤酒除外)、啤酒、化妆品、保险和金融类产品。在这三个类别中,对中国品牌接受度最高的都是英国消费者,澳大利亚次之,美国又次之。”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很乐观地谈中国品牌的世界名牌之路。在发达国家的调查中显示,英国、澳大利亚、美国这三个国家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相对较高。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作者的观点是“这一结果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正面信息: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不少消费者对许多种类的中国品牌仍抱有正面态度,愿意在购物时加以考虑。”不过,现有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却远远滞后于这些消费者的意愿,这说明中国品牌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要提升品牌知名度,要以能与西方跨国公司产品比肩的优质产品及服务赢得良好口碑。显然,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至少还有很多购买意愿等待我们去开发。但终究意愿只是美好的愿望,将意愿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才能真正使企业享受到实惠。
在中国市场上,本地企业很善于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强大的销售队伍、折扣返点政策和捆绑定价都是它们的营销利器。然而,在富裕市场上,情况很可能大不相同。文章的作者为我们将富裕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首先,由于人工费用昂贵,零售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自助式零售店内实现的。其次,在自助购物模式下,没有促销人员在顾客身边劝说鼓动,折扣返点和捆绑定价等促销手段未必像在国内那么有效。第三,由于法律的强制规定,厂商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商品信息,又由于购物环境相对放松,因此富裕市场的消费者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和评价自身的购买行为。”而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向海外销售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时,需要重新设计一套更为有效的促销方法,才能真正的让中国名牌走出去。
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能力的大幅攀升,中国本土的纺织服装品牌如果仍然在举旗呐喊“打造高端品牌”,那真的有些望梅止渴的嫌疑。品牌创新,打造高端品牌,一直是中国企业的追求,但对中国品牌来说,在全球富裕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也是其国内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国内的高收入顾客群体正在把注意力转向非国产的全球品牌。除非国产品牌能迎头赶上,否则它们亦将在与全球竞争者的较量中,失去本国的高收入消费群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部分市场也是低端品牌消费在量上的积累难以达到的。
一向被认为是制造大国的中国,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否被信任虽然仍是重点,但要想使中国不再只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成为贴着中国标签的名牌,这个路究竟还有多远?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发达国家的眼中,是如何看待中国品牌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品牌》一文,为我们作出详细的阐述。“在2010年2月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富裕市场上总共1230名消费者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不同种类的中国品牌产品的接受意愿有所不同。接受度高(40%及以上)的产品类别包括电脑相关用品、家用电器、个人电子产品、服饰和体育用品。接受度中等(25%~39%)的产品类别包括食品、汽车、奢侈品和个人护理产品。接受度低的产品类别(25%以下)包括含酒精饮料(啤酒除外)、啤酒、化妆品、保险和金融类产品。在这三个类别中,对中国品牌接受度最高的都是英国消费者,澳大利亚次之,美国又次之。”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很乐观地谈中国品牌的世界名牌之路。在发达国家的调查中显示,英国、澳大利亚、美国这三个国家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相对较高。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作者的观点是“这一结果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正面信息: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不少消费者对许多种类的中国品牌仍抱有正面态度,愿意在购物时加以考虑。”不过,现有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却远远滞后于这些消费者的意愿,这说明中国品牌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要提升品牌知名度,要以能与西方跨国公司产品比肩的优质产品及服务赢得良好口碑。显然,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至少还有很多购买意愿等待我们去开发。但终究意愿只是美好的愿望,将意愿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才能真正使企业享受到实惠。
在中国市场上,本地企业很善于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强大的销售队伍、折扣返点政策和捆绑定价都是它们的营销利器。然而,在富裕市场上,情况很可能大不相同。文章的作者为我们将富裕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首先,由于人工费用昂贵,零售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自助式零售店内实现的。其次,在自助购物模式下,没有促销人员在顾客身边劝说鼓动,折扣返点和捆绑定价等促销手段未必像在国内那么有效。第三,由于法律的强制规定,厂商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商品信息,又由于购物环境相对放松,因此富裕市场的消费者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和评价自身的购买行为。”而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向海外销售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时,需要重新设计一套更为有效的促销方法,才能真正的让中国名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