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素材——效应素材与运用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例如,对于一个需要四个馒头才能吃饱的人来讲,吃第一个馒头可以使他直接缓解饥饿感,因而其满足感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满足感依次递减;到吃第四个馒头时,他已八九分饱,几乎是可吃可不吃了,故满足感最小;等吃到第五个时,已超过限度,馒头就有可能让他产生厌恶感。
  立意运用举例
  ①做事要注意分寸,要把握好“度”,否则会过犹不及,甚至会事与愿违。
  ②教育要避免过分责备。一些教师在批评后进生时,常觉得意犹未尽,一不小心就“翻老账”“揭老底”地重复批评,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不耐烦,产生逆反心理。
  ③学会换位思考。为人处世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就会让对方反感。
  【视网膜效应】
  意思是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件东西或这项特征。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指出: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如何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人也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
  立意运用举例
  ①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当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时,我们也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来欣赏与接纳周围的人;当我们学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时,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快乐。
  ②理智与情感。“情人眼里出西施”,看到对方的美好,这固然很好,但同时也要保持理智,小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幸福与选择。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关键在你的选择。
  【权威效应】
  又称为“權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美国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的学生们讲课时,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他是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由于这位“权威化学家”的语言暗示,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让多数学生都闻出了气味。
  立意运用举例
  ①向榜样学习。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向他们学习会让我们更容易成功;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更有说服力。
  ②切忌盲目轻信。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在“权威人物”面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对广告中“权威人物”赞誉的产品,在购买时不要盲目相信。
  ③切忌以人废言。征求意见时应人人平等,不能“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人们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会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立意运用举例
  ①教育要循序渐进。“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教育后进生也一样,对他们先提出一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达到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②防微杜渐,坚守底线。对于违反原则的事,从一开始就要看住自己的“门槛”,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
  ③走好每一步。制订大目标时,可以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大目标自然就能完成。
  ④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齐加尼克效应】
  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紧张将持续不变。心理学研究者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土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性完成,而一些工作则在中途被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土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的名称,结果发现,贝土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能完成的工作的名称。那些被中止未能完成的工作的名称,贝土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立意运用举例
  ①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把知识讲透,而是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这样学生就有自主探索并加以解决问题的动力。
  ②乐观应对压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③巧设悬念,培养兴趣。巧妙的“悬念”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马太效应】
  任何个体、群体,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它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立意运用举例
  ①注意社会公平。警惕社会两极分化,避免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或者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②成功面前需要戒骄戒躁。当一个人取得一定的成功后,会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时如果丧失理智,居功自傲,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跌跟头。
  ③成功催化剂。如果想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这可以鞭策无名者奋发,去追求更高的成果。
其他文献
高考写作备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满分作文”有真伪,睁大眼睛看究竟  现在能见到的“满分作文”如恒河沙数,让人颇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有的同学读了其中的一些作文后,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满分作文就是这个样子吗?照这样写,作文就能够得到满分吗?  这些同学的困惑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读到的可能是“伪满分作文”。  獲得“满分作文”,大致有这么几个渠道:1.网络;2.微信等自媒体;3.各种各样的“
期刊
“女生挑选男生的标准决定了这个国家男人的方向……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堕落导致整个国家堕落。”2018年11月18日的2018学习力大会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如是说。  把国家堕落归咎于女性,俞敏洪这番荒唐的结论,得罪的远远不只女权主义者,就连大多数男性也都感到匪夷所思。  成为众矢之的的俞敏洪事后道歉称,是表达不当引起了误解,原本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国家的水平,用一句话概括为
期刊
99%的三七加上1%的葛根,有一定的止血功效,这也是很多牙膏使用三七的原因。但是,这样一种普通的配方,经过包装和忽悠,竟然成了可以治疗糖尿病等11种疾病的神药,原价上千元,“特价”三百多元四盒,引来很多老年人的追捧。  这当然是骗局。任何一种宣称可以治疗几种疾病的神药,都是欺骗。  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这么低劣的骗术,总是能够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真正的创新创业者,却举步维艰。  中国现在的老
期刊
对于作文,不少同学有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确定观点,不知道该从哪里寻找写作素材,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考核的要求。其实,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找准优质材料,然后加以学习借鉴,这样不仅能学习经典的写作技巧,还能节省宝贵的学习时间,更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文思维训练与素材积累,助力高考。  在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等属于基础等级要求,仅仅做到这些,对于有自
期刊
题记:在自然界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后的物种,永远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够适应变化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事件回放  2018年11月26日,即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贺建奎称,他和团队对这两个婴儿胚胎细胞中的CCR5基因进行编辑,使她们在被植入母亲子宫前就获得抵抗艾滋病的
期刊
前不久,香港老牌女星惠英红的名字被网友们顶上了头条热搜,因为她最近在采访中谈及初恋的故事。很多人都没想到,已经58岁仍未结婚的惠英红,竟然至今仍在苦候初恋,而让她如此魂牵梦萦的那个男人,现在却生死未明。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惠英红原本出身于大户人家,是满洲正黄旗后裔,可是她出生后不久,父亲就遭人算计被骗光了财产,母亲只能带着惠英红以乞讨为生。惠英红也一直在维多利亚港口附近的红灯区卖口香糖。当时港口
期刊
在作文写作里,作文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一向深受重视,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求过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素材积累,并且有很多老师是硬性规定素材收集的数量和类型。但是,进入高三备考冲刺阶段,如何用上用好作文素材,却是众说纷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借这篇文章与各位同学探讨作文素材的收集和运用。  准备阶段:智慧选择  也许你们听说过,作文素材来源于日常阅读。那么,什么是日常阅读呢?我们的日常阅读往往分为三种
期刊
【导练命题一】父母与子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某“80后”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留学美国读研。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他认为,“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因为,这样的“爱”中有太多“肆
期刊
在某外国品牌因为一个以“起筷吃饭”为主题的宣传片引发物议沸腾之际,一部《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的短片在中国社交平台“铺天盖地”刷了屏。“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播出的这则公益广告,“以小见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含蓄隽永。  一种陪伴终生、引以为豪的文化载体,遭受外人“傲慢与偏见”式的暗讽,不啻严重的文化冒犯,正因此,《你真的懂中国的筷
期刊
“如果一生只能选择吃一道菜的话,那一定是鱼香茄子!”英国人扶霞·邓洛普坚定地说道。在伦敦的厨房里,川菜中的“鱼香茄子”竟是这位英国女士的拿手好戏。调酱汁、勾芡、撒葱花,再凑近了一闻,“正是这个味道”。  扶霞·邓洛普是一名美食作家,是西方世界在中国菜的探索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二十多年前来到中国,勇敢地跨出味觉体验的舒适区和保守的文化认同,用亲身体验打破了西方世界对中餐的恐惧、偏见和猎奇想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