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通过博览会,众多科学技术和发明成果走向了日常生活。1851年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被世人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界博览会。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但是,致力于推动英国艺术、制造业和商业发展的皇家艺术协会在1836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英国商品的设计不如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那么精致。1844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被选为皇家艺术协会主席,之后成功筹办了几次工业博览会,但都不及1844年的法国工业博览会。1849年夏天,皇家艺术协会派骨干亨利·科尔和马休·迪格比·怀亚特去巴黎評估法国工业展览。回国后,科尔向阿尔伯特提议在伦敦举行一次使“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能最大可能地呈现”的展览。
1849年6月30日,皇家艺术协会的骨干亨利·科尔、约翰·斯科特·罗素、弗朗西斯·富勒等人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白金汉宫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讨论在1851年举办一次展览会的可能性。这次会议就展览的几个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一,“展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从而“让世界清楚地了解英国作为工业领袖的角色”;第二,展品按照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雕塑来分类;第三,建造一幢特别的建筑作为博览会展厅;第四,提出了一个高达2万英镑的奖励计划,后被奖牌制度所代替,并成立一个包括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家专家的评奖委员会;第五,展览会的资金由皇家艺术协会负责,依靠发行公债而不是强制征税来获得;第六,建立一个由阿尔伯特亲王为首的皇家委员会来主办博览会。这次会议“开启了1851年的大博览会”。
为了扩大影响,亨利·科尔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上大造声势,使得展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849年秋天,科尔、富勒和斯科特·罗素前往英国北方工业城市寻求赞助,获得了许多企业家的支持。这一成果鼓舞阿尔伯特亲王于1849年10月17日在伦敦市长官邸的宴会上公开宣布打算举办一次国际展览会。1850年1月3日,维多利亚女王公布了皇家委员会名单,其职责包括对博览会筹备的监督、馆址的选择、国外工业展品的引进、奖项的公平分配等。皇家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300多个地方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筹募资金,选择参展商和展品,同时向本地民众宣传展览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获得欧美国家的积极回应。
举办国际展览会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皇家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工作,他们将展览馆地址选定在海德公园南侧,并用英、法、德语向各国发布展馆设计招标书,最后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脱颖而出。工人们以惊人的速度用玻璃和钢等预制结构搭建起水晶宫,它长563米、宽124.4米、高20.13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通体透明,庞大雄伟,并将公园里几棵成熟的大榆树有机地容纳其中。
展览会的组织者认为,在展览中构建一个“勤劳、爱国的工人形象”,对于体现工业进步至关重要。为此,组织者在交通、住宿和负担能力三方面考虑到工人阶级的需求。新扩建的铁路网为工人参观博览会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执行委员会与大型铁路公司协商,向参加了铁路旅行俱乐部的会员们提供廉价火车票去参观展览。很多工厂和公司也以不同形式鼓励工人们参观展览:有的出钱购买门票,有的给员工放假并发放一定的补贴,有的对参观费用给予报销。
1851年2月,首批展品开始搬入水晶宫,外国展品也陆续入关并直接运到水晶宫接受海关检验。在展品的布局上,因许多外国展品只是在开幕式前才收到,来不及分类。于是,组委会将展品分成两部分——中殿西端陈列着英国及其属地的展品,按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雕塑分类陈列;外国展品则根据不同国家陈列在中殿东端。所有国内外的最新机器都集中在宫殿西北角的动力源附近。
1851年5月1日9时,水晶宫正式开门接纳参加开幕式的游客。作为东道主,英国希望通过展品来体现“文明、正直、努力、负责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国人形象。在水晶宫入口处,是一座巨大的理查德·科尔德·莱昂骑马雕像。进入水晶宫,观众惊叹于金珐琅和宝石花瓶上有关黑斯廷斯战役的描写和许多著名人物如纳尔逊、惠灵顿、莎士比亚和牛顿等人的浮雕,还有阿尔弗雷德大帝、伊丽莎白一世、威灵顿公爵、克伦威尔等人的雕像以及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并肩骑马的雕塑。
展厅中各种机器、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重要的工业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提花机、缝纫机和硫化橡胶等。在展厅的西北角,专门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驱动着各种机器,如造币机、拉线机、纺纱机、开槽机、抽水机等一起转动,让参观者惊诧于机械化的神奇魔力。针织机、缝纫机、洗衣机和熨烫机等发明,则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关注家庭舒适的物质需求。当时有商人曾称:“这是工业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书。”
1851年10月11日下午5时,此次博览会向公众关闭了大门。1852年,水晶宫被拆掉搬迁到泰晤士河南岸,重建在伦敦东南部的西德纳姆,“它在音乐、艺术和娱乐方面的声誉使其享誉全球”。1936年11月30日晚,水晶宫毁于火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本次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它吸引了6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包括查尔斯·达尔文、塞缪尔·柯尔特、夏洛特·勃朗宁、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名人;近14000家国内外参展商提供了超过10万件的展品;展览会评委会为参展商颁发了2918枚奖牌;除去各种费用,展览会获得的利润高达186436英镑。
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以至于即使是迪斯雷利这样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在此次博览会之后,贸易限制已经行不通。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有助于缓解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酝酿着的阶级关系紧张状况。当时的社会改革家、社会学者亨利·梅休写道:“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与此同时,博览会也给英国人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学到了许多以前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英国人不得不承认其他欧洲国家在产品的质量和精巧的设计方面都胜过自己,由此刺激了英国的发明创造,改善了英国人的审美情趣,重塑了英国人对艺术、科学、教育和休闲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1851年8月,阿尔伯特明确表示,这次展览不应该是一个“暂时的活动”,而应通过一个新的中央教育机构来激发持久的遗产。为此,皇家委员会在南肯辛顿购买了一个占地87英亩的庄园,创造了一个教育机构的综合体即阿尔伯特城。
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展览会,1851年的博览会成功地在国际上掀起了举办大型博览会的热潮,并为英国随后举办的各种国内和国际展览会提供了模板。
一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但是,致力于推动英国艺术、制造业和商业发展的皇家艺术协会在1836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英国商品的设计不如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那么精致。1844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被选为皇家艺术协会主席,之后成功筹办了几次工业博览会,但都不及1844年的法国工业博览会。1849年夏天,皇家艺术协会派骨干亨利·科尔和马休·迪格比·怀亚特去巴黎評估法国工业展览。回国后,科尔向阿尔伯特提议在伦敦举行一次使“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能最大可能地呈现”的展览。
1849年6月30日,皇家艺术协会的骨干亨利·科尔、约翰·斯科特·罗素、弗朗西斯·富勒等人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白金汉宫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讨论在1851年举办一次展览会的可能性。这次会议就展览的几个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一,“展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从而“让世界清楚地了解英国作为工业领袖的角色”;第二,展品按照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雕塑来分类;第三,建造一幢特别的建筑作为博览会展厅;第四,提出了一个高达2万英镑的奖励计划,后被奖牌制度所代替,并成立一个包括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家专家的评奖委员会;第五,展览会的资金由皇家艺术协会负责,依靠发行公债而不是强制征税来获得;第六,建立一个由阿尔伯特亲王为首的皇家委员会来主办博览会。这次会议“开启了1851年的大博览会”。
为了扩大影响,亨利·科尔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上大造声势,使得展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849年秋天,科尔、富勒和斯科特·罗素前往英国北方工业城市寻求赞助,获得了许多企业家的支持。这一成果鼓舞阿尔伯特亲王于1849年10月17日在伦敦市长官邸的宴会上公开宣布打算举办一次国际展览会。1850年1月3日,维多利亚女王公布了皇家委员会名单,其职责包括对博览会筹备的监督、馆址的选择、国外工业展品的引进、奖项的公平分配等。皇家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300多个地方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筹募资金,选择参展商和展品,同时向本地民众宣传展览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获得欧美国家的积极回应。
二
举办国际展览会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皇家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工作,他们将展览馆地址选定在海德公园南侧,并用英、法、德语向各国发布展馆设计招标书,最后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脱颖而出。工人们以惊人的速度用玻璃和钢等预制结构搭建起水晶宫,它长563米、宽124.4米、高20.13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通体透明,庞大雄伟,并将公园里几棵成熟的大榆树有机地容纳其中。
展览会的组织者认为,在展览中构建一个“勤劳、爱国的工人形象”,对于体现工业进步至关重要。为此,组织者在交通、住宿和负担能力三方面考虑到工人阶级的需求。新扩建的铁路网为工人参观博览会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执行委员会与大型铁路公司协商,向参加了铁路旅行俱乐部的会员们提供廉价火车票去参观展览。很多工厂和公司也以不同形式鼓励工人们参观展览:有的出钱购买门票,有的给员工放假并发放一定的补贴,有的对参观费用给予报销。
1851年2月,首批展品开始搬入水晶宫,外国展品也陆续入关并直接运到水晶宫接受海关检验。在展品的布局上,因许多外国展品只是在开幕式前才收到,来不及分类。于是,组委会将展品分成两部分——中殿西端陈列着英国及其属地的展品,按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雕塑分类陈列;外国展品则根据不同国家陈列在中殿东端。所有国内外的最新机器都集中在宫殿西北角的动力源附近。
1851年5月1日9时,水晶宫正式开门接纳参加开幕式的游客。作为东道主,英国希望通过展品来体现“文明、正直、努力、负责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国人形象。在水晶宫入口处,是一座巨大的理查德·科尔德·莱昂骑马雕像。进入水晶宫,观众惊叹于金珐琅和宝石花瓶上有关黑斯廷斯战役的描写和许多著名人物如纳尔逊、惠灵顿、莎士比亚和牛顿等人的浮雕,还有阿尔弗雷德大帝、伊丽莎白一世、威灵顿公爵、克伦威尔等人的雕像以及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并肩骑马的雕塑。
展厅中各种机器、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重要的工业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提花机、缝纫机和硫化橡胶等。在展厅的西北角,专门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驱动着各种机器,如造币机、拉线机、纺纱机、开槽机、抽水机等一起转动,让参观者惊诧于机械化的神奇魔力。针织机、缝纫机、洗衣机和熨烫机等发明,则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关注家庭舒适的物质需求。当时有商人曾称:“这是工业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书。”
1851年10月11日下午5时,此次博览会向公众关闭了大门。1852年,水晶宫被拆掉搬迁到泰晤士河南岸,重建在伦敦东南部的西德纳姆,“它在音乐、艺术和娱乐方面的声誉使其享誉全球”。1936年11月30日晚,水晶宫毁于火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三
本次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它吸引了6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包括查尔斯·达尔文、塞缪尔·柯尔特、夏洛特·勃朗宁、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名人;近14000家国内外参展商提供了超过10万件的展品;展览会评委会为参展商颁发了2918枚奖牌;除去各种费用,展览会获得的利润高达186436英镑。
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以至于即使是迪斯雷利这样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在此次博览会之后,贸易限制已经行不通。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有助于缓解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酝酿着的阶级关系紧张状况。当时的社会改革家、社会学者亨利·梅休写道:“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与此同时,博览会也给英国人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学到了许多以前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英国人不得不承认其他欧洲国家在产品的质量和精巧的设计方面都胜过自己,由此刺激了英国的发明创造,改善了英国人的审美情趣,重塑了英国人对艺术、科学、教育和休闲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1851年8月,阿尔伯特明确表示,这次展览不应该是一个“暂时的活动”,而应通过一个新的中央教育机构来激发持久的遗产。为此,皇家委员会在南肯辛顿购买了一个占地87英亩的庄园,创造了一个教育机构的综合体即阿尔伯特城。
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展览会,1851年的博览会成功地在国际上掀起了举办大型博览会的热潮,并为英国随后举办的各种国内和国际展览会提供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