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一、平等对话,有效引领,让生成性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韦老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师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
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4的2倍,4的3倍”。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韦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教学时间超过了,而这位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生成性教学资源“临场闪光”
听覃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她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個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覃老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S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个房间只住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个单间,价格还便宜一些。)
S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个房间只住2人。
S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个房间住3人。
S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个房间住4人。
S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6=24(人)。
S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
S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S5、S6、S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老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
三、价值引领,启迪思维,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T:通过讨论你知道8+6=多少吗?
S1:我知道8+6=14。
S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S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T:(微笑地看着S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S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T: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S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T: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S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广西教育》2006年第4期
3.《别让美丽的“错误”擦肩而过》教育在线论坛
一、平等对话,有效引领,让生成性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韦老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师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
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4的2倍,4的3倍”。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韦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教学时间超过了,而这位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生成性教学资源“临场闪光”
听覃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她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個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覃老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S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个房间只住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个单间,价格还便宜一些。)
S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个房间只住2人。
S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个房间住3人。
S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个房间住4人。
S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6=24(人)。
S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
S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S5、S6、S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老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
三、价值引领,启迪思维,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T:通过讨论你知道8+6=多少吗?
S1:我知道8+6=14。
S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S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T:(微笑地看着S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S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T: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S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T: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S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广西教育》2006年第4期
3.《别让美丽的“错误”擦肩而过》教育在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