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不紧不慢一个一个来,却越来越找不到记忆中那种辞旧迎新的红火。
站在春节的当口,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总会感叹,过一次节,就忧伤一次,传统文化习俗的日渐势微,使得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不可避免显得寡淡。我们一边缅怀记忆中热闹的春节,一边抱怨今日年节的无聊。明明生活条件提高了、通讯便捷了,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想怎么过就能怎么过,节却越过越没劲。
我们常说,国家现在处于转型期,其实不只是经济转型,社会文化生活也在转型。也许我们在转型的间歇里该好好审视一下节日生活,思考思考这个陪伴国人数千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该怎么过了。
第一部分:过节如“过劫”
针对过年我们做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调查显示:
19.8%的人觉得春节是一个很辛苦的节日;
38.53%的人觉得过年无所谓,与平常放假没什么区别,没有期待;
28.44%的人期待程度明显下降,觉得过年越来越不好玩了;
22.02%的人觉得烦躁,大了一岁很烦,应酬也很烦;
11.01%的人对于过年还是一样期待,认为过年还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过半受访者认为自己有年关焦虑症。
第二部分:转型期,我们的年味丢在哪?
年终焦虑,还有必要大张旗鼓过春节吗?
赵佳琪 37岁 行政人员
上班以后把手头的事处理完,我挟着文件袋出门去城东某社区为本单位一位退休职工处理医保的事。
医保窗口的王姐没在位,同事说王姐老公出差,单位发的年货只能她拿回家,年前谁家都有一堆事,回去就不是一时半会儿回得来的,让我别等了。
从社区出来,我看下点,回单位也下班了,就往家里走去,家里那些琐碎的事能完一点儿是一点儿吧。
现在过年只剩烦了,跟小时候急切盼望的心情正相反,那时候过年多有意思呀,从吃腊八粥就开始兴奋,扫房子、送灶王爷、看社火、逛庙会,街上一拨一拨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的,没事追着看热闹,还能穿新衣服,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现在谁还指望在过年添置衣服,想买随时就买了,至于好吃的更别提,什么都在市场摆着,用不着靠年节那几天打牙祭。街上除了彩旗彩灯没什么热闹,跟平日没区别。反而越来越怕年关时回头一望碌碌无为的感觉,怕年头岁尾人情来往的麻烦,怕一年积蓄如水流出的心疼,怕不得不准备各种杂事时的疲倦。
这几年一到年关就焦虑,吃不下睡不好,心里像长草一样惶惶然。骂老公、训孩子,甚至失眠、心慌、坐卧不安。
岁月更迭是很平常的事情,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庆贺么?过年就是过麻烦,不如让它平平淡淡地过去,好好过好每一天才是真谛。
点评:的确,春节与我们记忆中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了,前有圣诞节阻截,后有情人节追赶,洋节主题明确个性鲜明,对我们的传统节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春节好像只剩一顿年夜饭和一台口碑日下的春晚。
春节还被我们习惯性地作为工作生活的分水岭,一年工作“算总账”,压力比往日大,事比平时多,容易产生焦虑。细想之下,过年真是不容易Happy得起来。
结论:对中国人来说,一年既是从元旦开始,更是从春节开始的。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摧枯拉朽,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的春节,始终是国人一个美好的传统、一种值得敬畏的习俗,一方心灵栖息处。
不是真的不想过年,是需要与社会生活及文化转型期配套的节日生活。
遗失的年文化,让我Happy什么?
宋瑞 41岁 物业公司职员
这几天正跟老公努力挖掘老家那边挂得上边的亲属,想带儿子回那边过个年,不然真没啥意思。按规定的7天假, 真还没啥可玩的。
我们小的时候过年怎么可能没意思?即使没有电视,我们的精神从未贫乏过,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马路上不时走过扭秧歌的、跑早船的、踩高跷的队伍,大多不是专业演员,老百姓的自娱自乐而已。黝黑的面庞涂满花花绿绿的油彩,粗壮的腰肢、普通的脸,却无比生动。有时候看入了迷,会跟着队伍走很远,甚至混进队伍里跟着瞎扭。与同样一身簇新的小朋友们从鞭炮上拆下来小炮点一个扔一个,笑声恣意飞扬,开心得不得了。
晚上,在主干道上竖着特意搭建的临时门楼,门楼上排满一盏盏香油灯,黑瓷小碗垂下一根灯芯,燃烧起来香喷喷的,无数人群在灯下流连,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个月。
现在,谁有心思和时间遵照这么繁琐的程式?记得住腊八并买回一袋配好的粥料下锅已属不易;二十三把灶王爷贴抽油烟机上?二十四还在上班,找家保洁帮忙打扫卫生就得了;对联窗花都是印刷品,往往还带着银行超市标志;豆腐猪肉馍馍之类24小时在超市,速冻饺子四季供应;至于新衣服,已经是太平常的事,刻意从里到外攒一身新换上——好像有点儿傻;跑早船、踩高跷的早没了,秧歌已经成为退休老太太广场舞的专利;鞭炮都禁放了,这样无声无息的春节只剩两个字:落寞。
辛苦了一年,真想好好过个年。可是,到哪去找曾经的快乐呢?
点评: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是双向的,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加速了传统文化元素消失,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年文化其实没有固定的形式,从前初一走街串巷是拜年,现在群发短信、微信对讲、微博@粉丝一样是拜年,意义相同乐趣有别。与其缅怀,不如立足城市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接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创新春节文化的新形式。
结论:从传统情节中走出来,建立新的年文化,获取合时宜的快乐。比如遵从现代城市节奏,从注重家庭关系转向重视社会关系、从传统的礼仪祭祀转向娱乐休闲,根据现代社会的变迁,将传统程式重新整理,融入时代的特质。
春节里传统婚恋观与现代婚恋现实的碰撞
吴芷静 28岁 导游
吴芷静瞟了一眼手机,又瞟了一眼,“响吧!快点儿响吧!”如果真能从网上牵出一个靠谱男青年陪她回家过年,“那就太OK了”。 她的家在黑龙江边境小城,东北流行早婚,尤其是小城小镇,女孩子20出头就出嫁。像吴芷静这样考上大学的,家里还能多等4年,毕业再不结就开始急了,每年回家都会听到同一句话:“明年你一定要带个男朋友回来。”
可是姻缘这事不是想有就有的。其实吴芷静自己倒不急,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平均婚龄已经27岁,30岁未婚的人比比皆是,28岁算啥?慢慢挑呗。调查报告都说了,结婚越晚婚姻越稳定,何况大都市压力大,还想考研、充电,让脚跟站得更稳些。
这些道理跟父母说完全是鸡同鸭讲,像她这样耽搁到30大限还不结的,在小城绝对算老姑娘了。爹妈认准一件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恨不能当晚就把闺女押进某男的洞房,再孤身回去这个年过成啥样不用想都知道。“早听说有租男女朋友的新鲜事,原先觉得是瞎胡闹,现在感觉只要能安生地过个年,也算个不错的主意”。
网上发过帖子后,不少男士打电话应征,还有毛遂自荐想当真男友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同道中人,想互租应付爹娘,终因各种现实因素没有达成一致,不过势头不错,吴芷静相信,肯定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帮自己过这关。
虽然麻烦,但相比身边已婚的同龄人,吴芷静觉得幸运得多。因为这个年纪大多是独一代,家家父母盼着自家的宝贝回家团圆,问题是回谁家团圆。去你家我爹妈咋办?去我家公婆又不高兴。她的一个同事公婆家在新疆,娘家在山东,春节就7天假,你说去哪吧?婚后3年了,每年春节都闹个不欢而散,与其这样,真不如不结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点评:传统婚恋观和当代婚恋观的冲突已是不争的现实,春节是毛脚女婿上门和丑媳妇见公婆的重要时机,矛盾爆发比较集中。其实不论是大城还是小镇,婚姻美满不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幸福婚姻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多早都不算早,多迟都不算迟,家长着急有他们着急的道理,我们坚持有我们坚持的理由。作为具有独特背景的新一代年轻人,如果在年节的压力面前悟到一些东西,会比过年更有意义。
结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在传统婚恋观和现代婚恋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沟通和理解最重要。父母和儿女之间互相体谅,年轻人要正视自己,降低过高的要求,早日“脱光”,给他乡的父母一个安慰,也给自己“剩”一个交代。
人在天涯心在家
何敏洁 34岁 餐厅服务员
何敏洁站在办公室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平日她不大进过这个门,这是管理者们的领地,她是干活的,除了领工资,很少涉足这里。
但是,回去干什么呢?宿舍只剩她和小影,小影早跑去粘男朋友了,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屋里,爹娘儿子会在脑海里不停地出现,心里揪着难受,不如找个人多的地方,大家凑个热闹。
办公室里烟雾弥漫,留守的人聚在这里打牌。见她进来,小廖往边上挪了挪,招呼她:“何姐,来这坐。大过年的,我们这些光棍在这耗加班费,你有家有口的怎么也不回家?”
何敏洁笑了一下:“没买上票,晚几天回去。”何敏洁说的是真话,春运用一票难求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往年买票都要提前若干天订,今天因为放假时间没定稍微犹豫一下,就错过了时机。飞机不敢想,春运期间机票一折不打,太贵了;往年还能加钱从票贩子手里买张高价票,可实行实名制购票,想加钱买票都不可能,索性不回去了。
过年期间服务行业本来就用工荒,老板说了,三十晚上值年夜饭班的,当天发500,其他法定假日300一天。反正买不上票,不如赚点儿加班费,等过了这几天再走,还能多拿几千块钱,在外打工,工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可是,即便是跟大家玩着闹着,到饭点时手脚不停地忙着,家人的面庞还是不时闪现出来,每一次出现都像一把小锤子,敲得心生疼生疼的。
点评:近30年来,由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使人的工作地点和家乡高度分离。每次过年,中国就会发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2012年运载人数超过了30亿,2013年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张小小的车票总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发愁。亲情、年俗、钞票都要照顾到,过年对于游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课题。
结论:如果打算回家,绝对早下手为强,国内机票可以提前一年预订,越早预订折扣越大,火车票可以提前10天预订,实在不行,还可以拼车,或者可以错时回家。实在回不去也别难受了,现代科技让我们有许多办法可以身临其境,思念如此殷切,人在天涯心也可以归家。
第三部分:新年新过的N个提案
团聚在路上:对于想面面俱到的年轻人来说,过年就像赶场子。相对春节习俗的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时尚人士更中意带两家老人举家出游,陪老四口玩个尽兴。不仅能高效率利用春节长假,而且团圆休闲两不误,犒劳了自己,慰问了操劳一生的父母,3个家庭的感情也更融洽。
到孩子家过个清闲年:以往都是孩子回家过春节,今年杨春明老两口打算去北海过年。相对于孩子们的7天假期,老年人自在得多,也不用赶着春运挤车抢票。往常孩子回家,老俩买这做那,忙得腰酸腿疼,今年啥也不用准备,“带嘴去吃现成的就行”。
睡饱自己:平日夜以继日地工作,睡眠严重不足,第二天还得死撑着去上班。难得休这么长时间的假,又储备了那么多年货做粮草,管他春晚还是拜年,拉上窗帘、关掉手机、钻进被窝开始“冬眠”。
来一场家庭派对:中国人是腼腆的,不习惯外国式大派对的吵闹,但一家人闷着又无聊,召集一个家庭派对是个不错的主意。酒水饮料、小吃、点心都是现成的,形形色色的游戏是派对的主题,一场派对就是一个难忘的假日。
享受文化大餐:年年的贺岁片不知贺不贺得了你的岁?但是,有不少好电影会在春节期间上映是真的,除此之外,音乐会、展览、民俗活动也会集中开花。沉浸在文化氛围里,年味会有一种久违的墨香。
第四部分:本刊视点
赶在人最多的时候挤车,挨个到喜欢或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吃吃喝喝、打麻将、送礼、给压岁钱的春节的确不招人待见。农业社会沿袭下来的春节习俗,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应该赋予新的内容。
如何在城市生活中为过年赋予新的、积极健康的意义,应当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最正确的过节方式,谁也无法给一个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春节是我们文明数千年的智慧,它兴于情、立于礼、成于乐、驻于仪,有节日的全部要素,又高于节日,蕴含着文明的秘密,是我们民族的朝圣,呼唤着个性创造中的兴盛光大。
蛇年,你准备好了吗?
站在春节的当口,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总会感叹,过一次节,就忧伤一次,传统文化习俗的日渐势微,使得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不可避免显得寡淡。我们一边缅怀记忆中热闹的春节,一边抱怨今日年节的无聊。明明生活条件提高了、通讯便捷了,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想怎么过就能怎么过,节却越过越没劲。
我们常说,国家现在处于转型期,其实不只是经济转型,社会文化生活也在转型。也许我们在转型的间歇里该好好审视一下节日生活,思考思考这个陪伴国人数千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该怎么过了。
第一部分:过节如“过劫”
针对过年我们做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调查显示:
19.8%的人觉得春节是一个很辛苦的节日;
38.53%的人觉得过年无所谓,与平常放假没什么区别,没有期待;
28.44%的人期待程度明显下降,觉得过年越来越不好玩了;
22.02%的人觉得烦躁,大了一岁很烦,应酬也很烦;
11.01%的人对于过年还是一样期待,认为过年还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过半受访者认为自己有年关焦虑症。
第二部分:转型期,我们的年味丢在哪?
年终焦虑,还有必要大张旗鼓过春节吗?
赵佳琪 37岁 行政人员
上班以后把手头的事处理完,我挟着文件袋出门去城东某社区为本单位一位退休职工处理医保的事。
医保窗口的王姐没在位,同事说王姐老公出差,单位发的年货只能她拿回家,年前谁家都有一堆事,回去就不是一时半会儿回得来的,让我别等了。
从社区出来,我看下点,回单位也下班了,就往家里走去,家里那些琐碎的事能完一点儿是一点儿吧。
现在过年只剩烦了,跟小时候急切盼望的心情正相反,那时候过年多有意思呀,从吃腊八粥就开始兴奋,扫房子、送灶王爷、看社火、逛庙会,街上一拨一拨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的,没事追着看热闹,还能穿新衣服,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现在谁还指望在过年添置衣服,想买随时就买了,至于好吃的更别提,什么都在市场摆着,用不着靠年节那几天打牙祭。街上除了彩旗彩灯没什么热闹,跟平日没区别。反而越来越怕年关时回头一望碌碌无为的感觉,怕年头岁尾人情来往的麻烦,怕一年积蓄如水流出的心疼,怕不得不准备各种杂事时的疲倦。
这几年一到年关就焦虑,吃不下睡不好,心里像长草一样惶惶然。骂老公、训孩子,甚至失眠、心慌、坐卧不安。
岁月更迭是很平常的事情,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庆贺么?过年就是过麻烦,不如让它平平淡淡地过去,好好过好每一天才是真谛。
点评:的确,春节与我们记忆中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了,前有圣诞节阻截,后有情人节追赶,洋节主题明确个性鲜明,对我们的传统节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春节好像只剩一顿年夜饭和一台口碑日下的春晚。
春节还被我们习惯性地作为工作生活的分水岭,一年工作“算总账”,压力比往日大,事比平时多,容易产生焦虑。细想之下,过年真是不容易Happy得起来。
结论:对中国人来说,一年既是从元旦开始,更是从春节开始的。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摧枯拉朽,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的春节,始终是国人一个美好的传统、一种值得敬畏的习俗,一方心灵栖息处。
不是真的不想过年,是需要与社会生活及文化转型期配套的节日生活。
遗失的年文化,让我Happy什么?
宋瑞 41岁 物业公司职员
这几天正跟老公努力挖掘老家那边挂得上边的亲属,想带儿子回那边过个年,不然真没啥意思。按规定的7天假, 真还没啥可玩的。
我们小的时候过年怎么可能没意思?即使没有电视,我们的精神从未贫乏过,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马路上不时走过扭秧歌的、跑早船的、踩高跷的队伍,大多不是专业演员,老百姓的自娱自乐而已。黝黑的面庞涂满花花绿绿的油彩,粗壮的腰肢、普通的脸,却无比生动。有时候看入了迷,会跟着队伍走很远,甚至混进队伍里跟着瞎扭。与同样一身簇新的小朋友们从鞭炮上拆下来小炮点一个扔一个,笑声恣意飞扬,开心得不得了。
晚上,在主干道上竖着特意搭建的临时门楼,门楼上排满一盏盏香油灯,黑瓷小碗垂下一根灯芯,燃烧起来香喷喷的,无数人群在灯下流连,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个月。
现在,谁有心思和时间遵照这么繁琐的程式?记得住腊八并买回一袋配好的粥料下锅已属不易;二十三把灶王爷贴抽油烟机上?二十四还在上班,找家保洁帮忙打扫卫生就得了;对联窗花都是印刷品,往往还带着银行超市标志;豆腐猪肉馍馍之类24小时在超市,速冻饺子四季供应;至于新衣服,已经是太平常的事,刻意从里到外攒一身新换上——好像有点儿傻;跑早船、踩高跷的早没了,秧歌已经成为退休老太太广场舞的专利;鞭炮都禁放了,这样无声无息的春节只剩两个字:落寞。
辛苦了一年,真想好好过个年。可是,到哪去找曾经的快乐呢?
点评: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是双向的,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加速了传统文化元素消失,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年文化其实没有固定的形式,从前初一走街串巷是拜年,现在群发短信、微信对讲、微博@粉丝一样是拜年,意义相同乐趣有别。与其缅怀,不如立足城市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接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创新春节文化的新形式。
结论:从传统情节中走出来,建立新的年文化,获取合时宜的快乐。比如遵从现代城市节奏,从注重家庭关系转向重视社会关系、从传统的礼仪祭祀转向娱乐休闲,根据现代社会的变迁,将传统程式重新整理,融入时代的特质。
春节里传统婚恋观与现代婚恋现实的碰撞
吴芷静 28岁 导游
吴芷静瞟了一眼手机,又瞟了一眼,“响吧!快点儿响吧!”如果真能从网上牵出一个靠谱男青年陪她回家过年,“那就太OK了”。 她的家在黑龙江边境小城,东北流行早婚,尤其是小城小镇,女孩子20出头就出嫁。像吴芷静这样考上大学的,家里还能多等4年,毕业再不结就开始急了,每年回家都会听到同一句话:“明年你一定要带个男朋友回来。”
可是姻缘这事不是想有就有的。其实吴芷静自己倒不急,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平均婚龄已经27岁,30岁未婚的人比比皆是,28岁算啥?慢慢挑呗。调查报告都说了,结婚越晚婚姻越稳定,何况大都市压力大,还想考研、充电,让脚跟站得更稳些。
这些道理跟父母说完全是鸡同鸭讲,像她这样耽搁到30大限还不结的,在小城绝对算老姑娘了。爹妈认准一件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恨不能当晚就把闺女押进某男的洞房,再孤身回去这个年过成啥样不用想都知道。“早听说有租男女朋友的新鲜事,原先觉得是瞎胡闹,现在感觉只要能安生地过个年,也算个不错的主意”。
网上发过帖子后,不少男士打电话应征,还有毛遂自荐想当真男友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同道中人,想互租应付爹娘,终因各种现实因素没有达成一致,不过势头不错,吴芷静相信,肯定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帮自己过这关。
虽然麻烦,但相比身边已婚的同龄人,吴芷静觉得幸运得多。因为这个年纪大多是独一代,家家父母盼着自家的宝贝回家团圆,问题是回谁家团圆。去你家我爹妈咋办?去我家公婆又不高兴。她的一个同事公婆家在新疆,娘家在山东,春节就7天假,你说去哪吧?婚后3年了,每年春节都闹个不欢而散,与其这样,真不如不结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点评:传统婚恋观和当代婚恋观的冲突已是不争的现实,春节是毛脚女婿上门和丑媳妇见公婆的重要时机,矛盾爆发比较集中。其实不论是大城还是小镇,婚姻美满不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幸福婚姻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多早都不算早,多迟都不算迟,家长着急有他们着急的道理,我们坚持有我们坚持的理由。作为具有独特背景的新一代年轻人,如果在年节的压力面前悟到一些东西,会比过年更有意义。
结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在传统婚恋观和现代婚恋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沟通和理解最重要。父母和儿女之间互相体谅,年轻人要正视自己,降低过高的要求,早日“脱光”,给他乡的父母一个安慰,也给自己“剩”一个交代。
人在天涯心在家
何敏洁 34岁 餐厅服务员
何敏洁站在办公室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平日她不大进过这个门,这是管理者们的领地,她是干活的,除了领工资,很少涉足这里。
但是,回去干什么呢?宿舍只剩她和小影,小影早跑去粘男朋友了,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屋里,爹娘儿子会在脑海里不停地出现,心里揪着难受,不如找个人多的地方,大家凑个热闹。
办公室里烟雾弥漫,留守的人聚在这里打牌。见她进来,小廖往边上挪了挪,招呼她:“何姐,来这坐。大过年的,我们这些光棍在这耗加班费,你有家有口的怎么也不回家?”
何敏洁笑了一下:“没买上票,晚几天回去。”何敏洁说的是真话,春运用一票难求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往年买票都要提前若干天订,今天因为放假时间没定稍微犹豫一下,就错过了时机。飞机不敢想,春运期间机票一折不打,太贵了;往年还能加钱从票贩子手里买张高价票,可实行实名制购票,想加钱买票都不可能,索性不回去了。
过年期间服务行业本来就用工荒,老板说了,三十晚上值年夜饭班的,当天发500,其他法定假日300一天。反正买不上票,不如赚点儿加班费,等过了这几天再走,还能多拿几千块钱,在外打工,工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可是,即便是跟大家玩着闹着,到饭点时手脚不停地忙着,家人的面庞还是不时闪现出来,每一次出现都像一把小锤子,敲得心生疼生疼的。
点评:近30年来,由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使人的工作地点和家乡高度分离。每次过年,中国就会发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2012年运载人数超过了30亿,2013年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张小小的车票总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发愁。亲情、年俗、钞票都要照顾到,过年对于游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课题。
结论:如果打算回家,绝对早下手为强,国内机票可以提前一年预订,越早预订折扣越大,火车票可以提前10天预订,实在不行,还可以拼车,或者可以错时回家。实在回不去也别难受了,现代科技让我们有许多办法可以身临其境,思念如此殷切,人在天涯心也可以归家。
第三部分:新年新过的N个提案
团聚在路上:对于想面面俱到的年轻人来说,过年就像赶场子。相对春节习俗的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时尚人士更中意带两家老人举家出游,陪老四口玩个尽兴。不仅能高效率利用春节长假,而且团圆休闲两不误,犒劳了自己,慰问了操劳一生的父母,3个家庭的感情也更融洽。
到孩子家过个清闲年:以往都是孩子回家过春节,今年杨春明老两口打算去北海过年。相对于孩子们的7天假期,老年人自在得多,也不用赶着春运挤车抢票。往常孩子回家,老俩买这做那,忙得腰酸腿疼,今年啥也不用准备,“带嘴去吃现成的就行”。
睡饱自己:平日夜以继日地工作,睡眠严重不足,第二天还得死撑着去上班。难得休这么长时间的假,又储备了那么多年货做粮草,管他春晚还是拜年,拉上窗帘、关掉手机、钻进被窝开始“冬眠”。
来一场家庭派对:中国人是腼腆的,不习惯外国式大派对的吵闹,但一家人闷着又无聊,召集一个家庭派对是个不错的主意。酒水饮料、小吃、点心都是现成的,形形色色的游戏是派对的主题,一场派对就是一个难忘的假日。
享受文化大餐:年年的贺岁片不知贺不贺得了你的岁?但是,有不少好电影会在春节期间上映是真的,除此之外,音乐会、展览、民俗活动也会集中开花。沉浸在文化氛围里,年味会有一种久违的墨香。
第四部分:本刊视点
赶在人最多的时候挤车,挨个到喜欢或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吃吃喝喝、打麻将、送礼、给压岁钱的春节的确不招人待见。农业社会沿袭下来的春节习俗,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应该赋予新的内容。
如何在城市生活中为过年赋予新的、积极健康的意义,应当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最正确的过节方式,谁也无法给一个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春节是我们文明数千年的智慧,它兴于情、立于礼、成于乐、驻于仪,有节日的全部要素,又高于节日,蕴含着文明的秘密,是我们民族的朝圣,呼唤着个性创造中的兴盛光大。
蛇年,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