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故事价值 实现言意生长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表达”,总是想方设法从课文中找寻一些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表达。有些设计是自然巧妙,恰到好处;而有些就牵强生硬,不伦不类。如苏教版四上“诚信美德”主题单元的《九色鹿》一文,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课堂情景。
  【镜头1】当学习到“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象“调达”的誓言,说出“天打五雷轰”“死无葬身之地”“不得好死”等话语,教室里变得格外热闹。
  【镜头2】教学到“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时,教师让学生想象皇榜上会写哪些内容,并让学生尝试动笔。交流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发言,引得听课教师笑声不断。
  【镜头3】学习到“国王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斥责”“惩罚”处停留,学生义愤填膺,一时间“我要将你碎尸万段”“我要将你凌迟处死”“我代表宇宙消灭你”等声音充斥课堂。
  一、 问诊课堂:误读、浅读,窄化语言文字运用
  “镜头1”中的“誓言”,是低俗的恶语,与本文所要宣扬的正能量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天打五雷轰”等言语是学生随口说出,一方面与前后文并无直接关联,另一方面也只是在平面滑行,这样浅层次的解读,无法让学生实现语文课堂的成长。
  “镜头2”的“动笔”,是一种无效的劳动。“皇榜”内容,学生只要联系前后文,便可以说出大概,这并非学习重点,交流时出现的“笑声”,表面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则是耗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镜头3”中的“斥责”与“惩罚”,已经将学生的目光偏离了教材的主旨。本文的主角是九色鹿,而并非调达,宣扬的主旋律是“真善美”,而并非是“假恶丑”。因此,可以说这是偏离了教材的主旨,误读了编者的意图。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发散的,用上了自己从现实中学到的言语,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做到了让学生彰显个性,充分表达,但却忽略了另外一点,即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述设计,是不是已经曲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窄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 实施策略:正读、品读,彰显故事审美价值
  请看整合设计后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1】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师:想一想,他会发什么誓?
  生:我如果说出你的住处,就遭五雷轰顶。
  师:打住!这是“郑重起誓”,还是“诅咒打赌”?
  (生一时失语)
  师:大家请看,“誓”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言”是说话,说一些让自己遵守诺言的话,古人发誓是对上天说的,所以,下面是个“言”;上面的“折”字是什么意思呢?发誓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发誓后,要把树枝折断,意思是说,如果违背了誓言,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写“誓”字)
  生:我如果说出了你的住处,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
  师:如今,调达见到了钱财,就把自己的誓言、诺言都忘记了,这就叫——
  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师:这个“利”字指的是什么?(重金)这个“信”字又是什么?(誓言)忘掉的“义”就是?(救命之恩)
  师:同学们,对于这样的人,你要对他说什么?
  生: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小人!
  【片段2】
  出示: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师:不忙着举手,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些什么?
  生:我们从“无奈、只好”两个词语中,读出了国王是迫不得已的,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又读出了国王其实是一时糊涂,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
  师:从关键词语中读出了理解,还联系上下文。能否结合生活,用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在新华书店,我缠着妈妈要生日礼物,妈妈无奈,只好付钱,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
  师:亲近文学,这个“缠”字用得好。
  【片段3】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在九色鹿的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它很气愤?
  生:竟然,难道。
  师:“竟然”是出人意料,没有想到。“难道”这个反问句改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天下人会笑话你的。感觉这样说没有礼貌,也没有力量。
  师:不错,反问句感情更加强烈。大家看,为了感情强烈,我把九色鹿的话改一下:“你这个糊涂的国王,好坏不分……你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你有良心吗?你还当什么国王?”
  生:(笑)这样说会激怒国王,再说,国王并不知道事情真相。
  师:小不忍则乱大谋!在遭到卑鄙小人陷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格外沉着冷静,既要揭露小人的奸计,又要保护自己,这叫“智慧”!
  师:事实证明,国王还是明辨是非的,他惩治了丑恶的人,弘扬了正直和善良,这种行为叫惩恶扬善。(板书)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性,在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上都各具特色。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情感,从而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上述片段中,对“誓”字的品味和理解,对“无奈、只好”等词语的关注,对九色鹿言语的对比和体会,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揣摩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语言的神奇魅力。
  三、教学主张:让语言植根意蕴的沃土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一个个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可以說,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教科书编者精心编选的,有的文质兼美,有的精妙生动,有的意蕴深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语言——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体味语言的情味,把握语言的分寸,才可能言意兼得。因此,学习语言,必须植根于课文意蕴的沃土。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意。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张志公语)精读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芳,通过细细咀嚼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意蕴和情感,进而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如此教学,可以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言。作者写成文章,是将自己的智慧,通过文字编码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若要“解得其中味”,需要解码还原。因此,学生在获得了文本的意蕴之后,还得学习和领悟文本的语言文字组合方式,揣摩和发现这样组合的奥妙所在。当学生明了“文意”,再反观“文字”时,对文本语言形式进行探秘,会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滋养的同时,自觉进行消化、吸收、积累,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探寻文本表达的过程中,既得意又得言,语言的“黑匣子”会在某一时刻豁然打开,往往会有一种“顿悟”的欢喜,催生求知的“种子”,在语文意蕴的沃土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附属小学北校)
其他文献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需要我们去细细欣赏;因为知识结构的形成,审美情绪的生成,价值标准的建立,与世界的关系等,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就势必有一个“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感知形成经验——生成体悟——走向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开始走向 “慢而有味”的境界了。  追寻“慢而有味”的教学境界,教师首先要
期刊
一、 梳理功能  1. 文章大意的梳理。《课标》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概括还存在困难,有的冗长抓不住重点,有的简洁缺乏核心。教师应让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梳理文路,说清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出示如下一组词串:  嫉妒 礼貌 激怒
期刊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读书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界,也早就形成了“教师应是读书人”的这样一个共识。然而,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许多青年教师似乎还处于一种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他们的阅读生活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指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期刊
苏教版三上《习作7》的主题是“摆玩具,编童话”,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编一个童话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有意思。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讲,“童话故事”并不陌生,小时候耳濡目染,接受了许多童话的浸润和熏陶,再加之在本学期又学习了《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童话故事,这几篇童话都属于“拟人体童话”,这种类型也是低年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结合三年级同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本次写作的目标定
期刊
一、 基本笔画,形象书写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书后习题都有按笔顺描红书写的要求。把握生字的结构,认清汉字的笔顺,对于初学汉字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按照笔顺要求,写好每一个汉字,才能为将来自学汉字埋下伏笔,为写出遒劲有力、美观大气的汉字打下基础。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笔画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用直观的手段,提高基本笔画教学的形象化和趣味性。  苏教版一上《识字1》中,要求掌握书
期刊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让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六上说明类文章——《麋鹿》。在选课文时,同事们就提醒我:“这节课不好上哦……”词语的对比品析,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自主学习单”填写,说明方法的对比及拓展延伸……我极尽所能地思虑着、周全着……可是接连几次试上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我陷入了瓶颈。这时,听我试上的研训员朱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些字词、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
期刊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一、 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在明清盛行,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
期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这句诗。父亲是一位教师,每一本笔记的扉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这十二个字,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我选择了教师职业。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本《陶行知文集》,这是一本教育著作,初读感觉书很厚,枯燥无味。父亲告诉我:“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晓庄师范,提出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影响中外。”带着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之情,我和父亲一起,挑一些
期刊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从一篇篇课文具体的语言中挖掘、选择和确定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是语文教师难以承受,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目标不明、训练不实、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少教师仍然满足于教参上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愿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侧重于内容的理解,教学重心偏向于文章“讲了什么”,不去深
期刊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也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因为,儿童有着最纯真的童心,在他们的眼里,虫儿会说话,风儿会唱歌,草儿会跳舞,云朵也有家。而儿童诗就是拥有这样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童稚优美的意境,是易于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给孩子一个有诗的童年,有益于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他们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