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表达”,总是想方设法从课文中找寻一些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表达。有些设计是自然巧妙,恰到好处;而有些就牵强生硬,不伦不类。如苏教版四上“诚信美德”主题单元的《九色鹿》一文,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课堂情景。
【镜头1】当学习到“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象“调达”的誓言,说出“天打五雷轰”“死无葬身之地”“不得好死”等话语,教室里变得格外热闹。
【镜头2】教学到“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时,教师让学生想象皇榜上会写哪些内容,并让学生尝试动笔。交流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发言,引得听课教师笑声不断。
【镜头3】学习到“国王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斥责”“惩罚”处停留,学生义愤填膺,一时间“我要将你碎尸万段”“我要将你凌迟处死”“我代表宇宙消灭你”等声音充斥课堂。
一、 问诊课堂:误读、浅读,窄化语言文字运用
“镜头1”中的“誓言”,是低俗的恶语,与本文所要宣扬的正能量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天打五雷轰”等言语是学生随口说出,一方面与前后文并无直接关联,另一方面也只是在平面滑行,这样浅层次的解读,无法让学生实现语文课堂的成长。
“镜头2”的“动笔”,是一种无效的劳动。“皇榜”内容,学生只要联系前后文,便可以说出大概,这并非学习重点,交流时出现的“笑声”,表面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则是耗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镜头3”中的“斥责”与“惩罚”,已经将学生的目光偏离了教材的主旨。本文的主角是九色鹿,而并非调达,宣扬的主旋律是“真善美”,而并非是“假恶丑”。因此,可以说这是偏离了教材的主旨,误读了编者的意图。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发散的,用上了自己从现实中学到的言语,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做到了让学生彰显个性,充分表达,但却忽略了另外一点,即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述设计,是不是已经曲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窄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 实施策略:正读、品读,彰显故事审美价值
请看整合设计后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1】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师:想一想,他会发什么誓?
生:我如果说出你的住处,就遭五雷轰顶。
师:打住!这是“郑重起誓”,还是“诅咒打赌”?
(生一时失语)
师:大家请看,“誓”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言”是说话,说一些让自己遵守诺言的话,古人发誓是对上天说的,所以,下面是个“言”;上面的“折”字是什么意思呢?发誓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发誓后,要把树枝折断,意思是说,如果违背了誓言,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写“誓”字)
生:我如果说出了你的住处,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
师:如今,调达见到了钱财,就把自己的誓言、诺言都忘记了,这就叫——
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师:这个“利”字指的是什么?(重金)这个“信”字又是什么?(誓言)忘掉的“义”就是?(救命之恩)
师:同学们,对于这样的人,你要对他说什么?
生: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小人!
【片段2】
出示: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师:不忙着举手,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些什么?
生:我们从“无奈、只好”两个词语中,读出了国王是迫不得已的,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又读出了国王其实是一时糊涂,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
师:从关键词语中读出了理解,还联系上下文。能否结合生活,用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在新华书店,我缠着妈妈要生日礼物,妈妈无奈,只好付钱,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
师:亲近文学,这个“缠”字用得好。
【片段3】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在九色鹿的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它很气愤?
生:竟然,难道。
师:“竟然”是出人意料,没有想到。“难道”这个反问句改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天下人会笑话你的。感觉这样说没有礼貌,也没有力量。
师:不错,反问句感情更加强烈。大家看,为了感情强烈,我把九色鹿的话改一下:“你这个糊涂的国王,好坏不分……你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你有良心吗?你还当什么国王?”
生:(笑)这样说会激怒国王,再说,国王并不知道事情真相。
师:小不忍则乱大谋!在遭到卑鄙小人陷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格外沉着冷静,既要揭露小人的奸计,又要保护自己,这叫“智慧”!
师:事实证明,国王还是明辨是非的,他惩治了丑恶的人,弘扬了正直和善良,这种行为叫惩恶扬善。(板书)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性,在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上都各具特色。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情感,从而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上述片段中,对“誓”字的品味和理解,对“无奈、只好”等词语的关注,对九色鹿言语的对比和体会,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揣摩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语言的神奇魅力。
三、教学主张:让语言植根意蕴的沃土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一个个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可以說,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教科书编者精心编选的,有的文质兼美,有的精妙生动,有的意蕴深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语言——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体味语言的情味,把握语言的分寸,才可能言意兼得。因此,学习语言,必须植根于课文意蕴的沃土。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意。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张志公语)精读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芳,通过细细咀嚼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意蕴和情感,进而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如此教学,可以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言。作者写成文章,是将自己的智慧,通过文字编码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若要“解得其中味”,需要解码还原。因此,学生在获得了文本的意蕴之后,还得学习和领悟文本的语言文字组合方式,揣摩和发现这样组合的奥妙所在。当学生明了“文意”,再反观“文字”时,对文本语言形式进行探秘,会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滋养的同时,自觉进行消化、吸收、积累,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探寻文本表达的过程中,既得意又得言,语言的“黑匣子”会在某一时刻豁然打开,往往会有一种“顿悟”的欢喜,催生求知的“种子”,在语文意蕴的沃土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附属小学北校)
【镜头1】当学习到“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象“调达”的誓言,说出“天打五雷轰”“死无葬身之地”“不得好死”等话语,教室里变得格外热闹。
【镜头2】教学到“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时,教师让学生想象皇榜上会写哪些内容,并让学生尝试动笔。交流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发言,引得听课教师笑声不断。
【镜头3】学习到“国王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斥责”“惩罚”处停留,学生义愤填膺,一时间“我要将你碎尸万段”“我要将你凌迟处死”“我代表宇宙消灭你”等声音充斥课堂。
一、 问诊课堂:误读、浅读,窄化语言文字运用
“镜头1”中的“誓言”,是低俗的恶语,与本文所要宣扬的正能量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天打五雷轰”等言语是学生随口说出,一方面与前后文并无直接关联,另一方面也只是在平面滑行,这样浅层次的解读,无法让学生实现语文课堂的成长。
“镜头2”的“动笔”,是一种无效的劳动。“皇榜”内容,学生只要联系前后文,便可以说出大概,这并非学习重点,交流时出现的“笑声”,表面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则是耗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镜头3”中的“斥责”与“惩罚”,已经将学生的目光偏离了教材的主旨。本文的主角是九色鹿,而并非调达,宣扬的主旋律是“真善美”,而并非是“假恶丑”。因此,可以说这是偏离了教材的主旨,误读了编者的意图。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发散的,用上了自己从现实中学到的言语,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做到了让学生彰显个性,充分表达,但却忽略了另外一点,即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述设计,是不是已经曲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窄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 实施策略:正读、品读,彰显故事审美价值
请看整合设计后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1】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师:想一想,他会发什么誓?
生:我如果说出你的住处,就遭五雷轰顶。
师:打住!这是“郑重起誓”,还是“诅咒打赌”?
(生一时失语)
师:大家请看,“誓”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言”是说话,说一些让自己遵守诺言的话,古人发誓是对上天说的,所以,下面是个“言”;上面的“折”字是什么意思呢?发誓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发誓后,要把树枝折断,意思是说,如果违背了誓言,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写“誓”字)
生:我如果说出了你的住处,自己的命运就像这根树枝一样被折断。
师:如今,调达见到了钱财,就把自己的誓言、诺言都忘记了,这就叫——
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师:这个“利”字指的是什么?(重金)这个“信”字又是什么?(誓言)忘掉的“义”就是?(救命之恩)
师:同学们,对于这样的人,你要对他说什么?
生: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小人!
【片段2】
出示: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师:不忙着举手,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些什么?
生:我们从“无奈、只好”两个词语中,读出了国王是迫不得已的,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又读出了国王其实是一时糊涂,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
师:从关键词语中读出了理解,还联系上下文。能否结合生活,用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在新华书店,我缠着妈妈要生日礼物,妈妈无奈,只好付钱,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
师:亲近文学,这个“缠”字用得好。
【片段3】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在九色鹿的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它很气愤?
生:竟然,难道。
师:“竟然”是出人意料,没有想到。“难道”这个反问句改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天下人会笑话你的。感觉这样说没有礼貌,也没有力量。
师:不错,反问句感情更加强烈。大家看,为了感情强烈,我把九色鹿的话改一下:“你这个糊涂的国王,好坏不分……你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你有良心吗?你还当什么国王?”
生:(笑)这样说会激怒国王,再说,国王并不知道事情真相。
师:小不忍则乱大谋!在遭到卑鄙小人陷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格外沉着冷静,既要揭露小人的奸计,又要保护自己,这叫“智慧”!
师:事实证明,国王还是明辨是非的,他惩治了丑恶的人,弘扬了正直和善良,这种行为叫惩恶扬善。(板书)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性,在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上都各具特色。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情感,从而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上述片段中,对“誓”字的品味和理解,对“无奈、只好”等词语的关注,对九色鹿言语的对比和体会,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揣摩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语言的神奇魅力。
三、教学主张:让语言植根意蕴的沃土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一个个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可以說,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教科书编者精心编选的,有的文质兼美,有的精妙生动,有的意蕴深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语言——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体味语言的情味,把握语言的分寸,才可能言意兼得。因此,学习语言,必须植根于课文意蕴的沃土。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意。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张志公语)精读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芳,通过细细咀嚼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意蕴和情感,进而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如此教学,可以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
植根意蕴沃土,得文本之言。作者写成文章,是将自己的智慧,通过文字编码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若要“解得其中味”,需要解码还原。因此,学生在获得了文本的意蕴之后,还得学习和领悟文本的语言文字组合方式,揣摩和发现这样组合的奥妙所在。当学生明了“文意”,再反观“文字”时,对文本语言形式进行探秘,会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滋养的同时,自觉进行消化、吸收、积累,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探寻文本表达的过程中,既得意又得言,语言的“黑匣子”会在某一时刻豁然打开,往往会有一种“顿悟”的欢喜,催生求知的“种子”,在语文意蕴的沃土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附属小学北校)